close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十一)

靈山勝境053.JPG

第十天

晚上,同寢室的室友終於可以聊聊及分享心得。但左邊床的室友,只差一天就結束了,卻因家中有事,不得不提早回家。對照自己得以完成全程十天,要感激父母家人的祝福,以及自己的堅持。對於十天後解除禁語,突然變得不太習慣。「禁語」的好處其實是可以讓我們的心更加容易安住的。數十年來,平常都是一個人獨處慣了,很習慣不說話的安靜環境。一下子,房裡房外充滿了交談的興奮聲。我也不免俗地開口打招呼,以免被貼標簽高傲,也探探大家道行高下。因為我是一個三角貓,當腳痛到死去活來時.一到下座休息時,變成活龍一個。都懷疑到底自己有幾個分身,怎麼會差別這麼天壤地別之大。有一位室友都要靠吃安眠藥,才能睡覺。對於盤坐(不管雙盤或散盤)都有困難。她是幾位需要藉助小椅子禪坐的學員。禁語期間也不能與人正面對看.只管住自己的身心,所以也搞不清同參是圓是扁是老是少是高是矮。現在總算可以名正言順可以看看大家了。

 

【課程開示】:修行方法回顧

皈依三寶,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覺悟的性質。發現了覺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發現的覺悟之道是法,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證聖果的人是僧。我們受到這些人的感召啟發,而皈依佛、法、僧,以達到內心純淨的相同目標。事實上我們皈依的是覺悟的性質,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內尋求開發的佛性。真正的皈依,真正的護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養增長的正法

 

接受五戒並持守乃是持戒(sila)、道德,這是這個修行方法的基礎,戒律也同樣是放諸四海皆準,沒有宗派之別。你們誓願要戒絕所有會破壞別人安詳和諧的言行舉止。在這十天內你們可以持守戒律,以這個基礎你們能培養正定(samadhi);而「定」又是「慧」的基礎,用「慧」的洞察力你們能貫穿直入內心深處並淨化它。

 

放下自我虛心受教也包括接受課程的規定及作息時間,這些都是根據成千上萬舊生的學習經驗而制定出來的放下自我虛心受教也意味著你們要完全遵照要求修行,不管你們先前可能用什麼其它修行方法,在課程期間都要暫時放在一邊。

 

修行觀息法,目的是培養心的控制力與專注力,也就是正定(samadhi)。你們被要求只觀察純粹自然的呼吸,不加上任何字句或形狀影像。只觀察純粹的呼吸,探究自身的實相,探究心物(身心)架構的本來面貌,而不是你所想要的面貌。自然的呼吸,從鼻孔吸入呼出。你感覺不到呼吸的時候,可以稍微加重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範圍,之後再回復自然、正常、輕柔的呼吸。在觀呼吸時加上個字句,也許能更快使你的心專注,但這樣做會有一個危險。每個字句都有其特定的振動,你重覆某個字或句子時,就是在製造人為的振動,讓你淹沒其中。觀想某個形狀或影像,也可能成為進步的障礙。內觀修行方法是要消融表面實相,以達到究竟的實相,而表面堅實的實相總是充滿虛幻錯覺

 

內觀就是如其本然地觀察實相,不加任何成見,以消解表面實相,達到究竟實相。消解表面實相的目的,是使禪修者從「我」的錯覺中脫離出來,此一虛幻錯覺是我們所有貪愛與瞋恨的根源,造成我們極大的痛苦。內觀修行方法是藉由直接體驗來探究我們稱為「我、我的」的這個現象的真正本質。這個現象有兩方面,也就是生理與心理、身與心兩方面。禪修者從觀察身體的實相開始,為了直接體驗這個實相,我們必須感覺到身體,也就是覺知全身上下的感受。所以,觀察身體-觀身念住(kayanupassana)必然涉及觀察感受-觀受念住(vedananupassana)。同樣地,我們若離開心中所生起的心念想法,也不能體驗心的實相,因此觀察心-觀心念住(cittanupassana)必然涉及觀察心理內含-觀法念住(dhammanupassana)佛陀發現,不論心中生起什麼,都會有某種身體感受伴隨而起。不論禪修者是在探究「我」這個現象的心或身的層面,對感受的覺知都是不可或缺的。

 

佛陀向內觀察實相,發現了六境和我們的習性反應之間有個忘失掉的連結,也就是感受。六境接觸到相對應的感官(六根),會產生感受,想蘊(sabba)又對它作出好或壞的評價,感受因而變成愉悅的或不愉悅的,我們並因而生起貪愛或瞋恨的反應。感受會導致貪愛及瞋恨的反應,也因此造成痛苦,但感受也可以引導出智慧,讓我們不再起反應,開始脫離痛苦。

 

佛陀在念住經(Satipatthana Sutta)中說明了內觀修行方法,在「建立覺知的開示」中,他分成幾個部分來檢視內觀修行方法的不同層面:觀察身體(觀身)、感受(觀受)、心(觀心)及心理內涵(觀法),不過這幾個部分及細分的段落都是以同樣的話作結論。修行可能會有不同的入手處,但不論從哪裏入手,禪修者在到達終點前,都必須經歷修行道上的若干階段、若干體驗。

  • 第一個階段是分別體驗到生起(samudaya)及滅去(vaya),在這個階段,禪修者覺知到堅實強固的實相,也就是身上粗重的感受。我們覺知到某種感受的生起,也許是痛,它似乎停留了一段時間,最後消失滅去了。
  • 深入到生滅(samudaya-vaya的階段,同時體驗到生起與滅去,生滅之間沒有間隔。粗重堅實的感受消融成為微細的振動,以極快的速度生起滅去,而身心架構的堅實感也消失了。具體強烈的情緒及具體強烈的感受,都消融為振動,別無他物;這是消融(bhavga)的階段,我們在此體驗到心與物的究竟實相,也就是無時無刻不斷的生滅,沒有任何實體。
  • 消融是修行道上很重要的階段,因為只有體驗到身心架構的消融,對它的執著才會去除。到這個時候,我們面對任何情境都能無所執取,也就是進入了行捨(savkhara-upekkha的階段。埋藏在潛意識中極深處的染污不淨(savkhara),開始浮現到心的表面上來,這不是退步,這是進步,因為這些不淨若不浮現出來,就無法加以根除。它們生起,我們以平等心觀察,它們就一個接一個消失滅去。我們以粗重不愉悅的感受為工具,來消除瞋恨的不淨舊業,以微細愉悅的感受為工具,來消除貪愛的不淨舊業。就這樣對任何體驗都保持覺知與平等心,我們將心中所有深藏的糾結煩惱都加以淨除,一步步接近涅槃(nibbana解脫的目標。

不論起點為何,我們都必須經歷所有這些階段,以達到涅槃之境。我們能多快抵達目標,要看所下的功夫多深,以及我們有多少累積的舊業(savkhara)要根除。

在任何處境情況下,以覺知感受為基礎的平等心都至關重要。「行」(savkhara)是由身體的感受生起,我們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就防止了新的「行」生起,並將舊的去除。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十一)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十二) ​​​​​​​

 

在任何處境情況下,以覺知感受為基礎的平等心都至關重要。「行」(savkhara)是由身體的感受生起,我們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就防止了新的「行」生起,並將舊的去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