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觀禪修十日心得分享 – 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五)

大覺寺庭園071.JPG

第四天:開始掃描身體。由指導老師放葛印卡老師的音檔和中文翻譯旁白解說,一步一步帶領我們往前邁進。內觀是閉上眼睛「觀察感受」。認真地「感受」身體每一部分的「感覺。從頭頂開始、脖子、手、手指前胸、後背、大腿、小腿,一路到腳指頭。

 

【內觀狀態】:一直打哈欠,臉部自然地做出誇張表情,嘴巴空轉咬合。腳痛到,影響到臉部變得極為猙獰。

 

【課程開示】: 如何練習內觀(Vipassana)的問題~業的法則~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蘊:識、想、受、行~保持覺知和平等心是離苦之道

 

為什麼要按著順序移動注意力經過全身?為什麼要按這種順序?

任何順序都可以,但是必須要按某種順序移動。否則你可能會漏掉身體的某些部位,對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空白。感受是遍佈全身的,而就這個修行方法而言,培養出能體驗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按著順序移動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身上某個部位感覺不到感受,你可以將注意力停在那裡一分鐘。實際上全身各個部位,個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細,而你的心不夠敏銳警覺,無法感覺到,所以這部位似乎是沒有感受而空白的。在這部位停留一分鐘,以平穩的、安靜的,平等的心觀察。不要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對沒有感受產生瞋恨。假如你產生貪愛或瞋恨,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而不平衡的心是非常愚鈍的,它無法體驗比較微細的感受。假如保持平等心,則心變得較為敏銳、敏感,能夠察覺到微細的感受。以平等心觀察這些沒有感受的部位大約一分鐘,不要太久。假如在這一分鐘內沒有感受出現,你仍微笑著按順序移動下去。下一回在這部位再停留一分鐘,遲早你會在這部位開始體驗到感受,而且遍及全身都有感受。如果你已停留一分鐘,仍然沒有任何感受,那麼在衣服蓋住的部位就試著感覺衣服的接觸,沒有衣服的部位就感覺空氣的接觸。從這些表面的感受入手,慢慢地你將開始也感覺到其他的感受。你必須訓練自己去觀察全身每一部位所有的不同感受,不論是粗重或微細的,是愉悅或不愉悅的,是清楚或微弱的;所以千萬不要讓你的注意力在身上各處亂跳。

 

注意力要定在多大的範圍內觀察? 以身上約二吋到三吋寬的範圍為一部位來觀察;再移動到下一個約二到三吋寬的範圍,如此依序移動。如果心太遲鈍,就擴大範圍,例如:先以整個臉部或整個右上手臂為一部位來觀察,然後再試著漸漸縮小注意力的範圍。

 

如果感受只出現於表面,那就重覆觀察,直到你感覺到全身表面每一部位的感受。體驗了全身表面各處都有感受之後,你就會開始貫穿深入身體內部。逐漸地,你的心會發展到能夠感覺到全身各處都有感受,包括表層及內在,整個身體的每一部份。當一個人無明的時候,感受會使煩惱倍增,因為他對這些感受起貪愛或瞋恨反應。你必需學習去覺知所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對這些感受起反應,接受它們不斷變化、無我的本質。如此才能去除盲目反應的習性,你才能從煩惱中解脫。

 

什麼是感受?任何身體的感覺都是感受。你只要客觀地觀察,不要把自己和這些感受劃上等號。。現在你要練習只是覺知而不加反應,感覺任何身上的感受並保持平等心。這就是「法」的意思:自然、法則、真理。這也就是悉達多喬達摩成佛的方法,他看清楚真理實相,整個宇宙,自身內外,全都是不斷地改變著。沒有什麼是最後的成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緣和合的過程中-bhava(形成、有)沒有任何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個改變都有成因,而這改變會產生結果,形成無止盡的因果鏈。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如果你種的是甜的種子,就有甜的收穫,如果你種苦的種子就會有苦的收穫。你必須很小心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就是你種下的種子,將依行為的本質而得到甜或苦的後果。行為有三種:身體、語言、心理的行為。先開始起心動念,隨後才以語言與身體的行為顯現出來。因此,佛陀開示:「心先於一切現象,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若言談舉止出於純淨之心,則快樂如影隨形,須臾不離。

 

什麼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心有四個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蘊)。

vibbana() ,意識所有的感覺器官像是死的,除非意識與之接觸,才會產生作用。例如:如果你正全神貫注於一個景象,可能有聲音傳來,你卻沒有聽到,因為你所有的意識全在於眼睛。識這部分在心的作用是去認知,僅僅知道而不加以辨別。有聲音傳來接觸到耳朵,這時識就只注意到有聲音傳來的這個事實。

sabba(),判別、辨別。有聲音傳來,你從過去的經驗與記憶中認出它:一種聲音......是稱讚的話語,好的;或者,一種聲音... ...是辱罵的話語...不好的。依照你過去的經驗而做出好或壞的評斷。

vedana(),感受。當聲音傳來,身體馬上就有感受,但當判別(想)作用認出它並作出評價,這感受就依著評價而變成愉悅或不愉悅。例如:聲音傳來......是讚美的話,太好了,而你馬上感覺到愉悅的感受遍佈全身。或者是聲音傳來......是辱罵的話語,太壞了,而你就全身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感受在身上生起呈現,並由心感覺到;這個作用稱為vedana()感受。

savkhara(),習性反應行為。有了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貪愛,這不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瞋恨。而你就開始纏結煩惱。這是產生果報的真正種子,亦即會產生結果的行為:savkhara(),心的習性反應行為。每一剎那你都在持續不停地播種,不斷地以喜歡或不喜歡,貪愛或瞋恨來反應,並因而使自己煩惱痛苦。到你生命結束時,不管你喜不喜歡,造成最強烈印記的習性反應行為,一定會在心中浮現;而下一輩子就以同樣的心性開始,具有同樣性質的苦或樂。我們以自己的行為造就自己的未來。

 

內觀教導我們死亡的藝術:如何安詳地、和諧地死去。而你藉著學習生活的藝術,來學習死亡的藝術:如何成為當下此刻的主人,如何不在此刻產生習性反應,如何快樂地活在當下。

 

內觀的修行方法有兩項重點:

第一是打破你心中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樊籬。你整個心都變得清醒、覺知;無明也隨之去除。
第二項重點是保持平等心。要覺知所有體驗到的每種感受,但是不要起任何反應,不再打上貪愛或瞋恨的新結,不再替自己製造煩惱痛苦。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十一)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十二) ​​​​​​​

 

 

第二項重點是保持平等心。要覺知所有體驗到的每種感受,但是不要起任何反應,不再打上貪愛或瞋恨的新結,不再替自己製造煩惱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