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本山郁0080.JPG

第九天 

【內觀狀態】:腳依舊是痛的,只是點不一樣。緊抓住葛印卡老師一直叮嚀的「平等心接受」的信念當浮木,安撫坎坷不安的心,從咬緊牙關,到放鬆抗拒的肌肉,正視和接受這些突然蹦出來的痛點。慢慢地奇蹟式地,阻塞著的能量,找到空隙通過,呼吸也跟著順暢地打通。這些負能量帶來的痛感,彷彿如隱藏的地雷顯露到表面,慢慢地、一點點地被清理掉了。

身體的每一小部分,都需要花極大的心力和時間,去接受及和解。但是當痛點通了,就好像臭水溝疏通了不再停滯和發臭。當通暢而不再有呼吸困難及心糾結著被隱形細絲線五花大綁的痛點或腳上,也會出現淤青的現象在皮膚表面。以前在左胸心臟部分,總有說不上來,覺得或許累世曾於該處受過傷,因而會有隱約作痛的印痕感受,但這樣的感覺竟然透過內觀,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練習,真實體驗到心與物不斷地生滅,沒有任何實體,而得到舒緩。

 

以上的感受和過程,恰可對應到葛印卡老師提到的生起(samudaya)及滅去(vaya)階段。當禪修時,覺知到堅實強固的實相,其實就是身上粗重的感受。這種覺知到某種感受的生起,也許就是痛,它會停留一段時間,最後消失和滅去。當進入到生滅(samudaya-vaya階段時,會同時體驗到生起與滅去,但生滅之間沒有間隔了。粗重堅實的感受消融成為微細的振動,以極快的速度生起滅去,而身心架構的堅實感也消失了。具體強烈的情緒及具體強烈的感受,都消融為振動,別無他物,不再有痛感時,便進入消融(bhavga)的階段只有體驗到身心架構的消融,對它的執著才會去除。

 

【課程開示】:將內觀應用於日常生活~十波羅蜜(parami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對不如意。每當不如意的事發生,我們的心就失去平衡,開始產生負面情緒。而每當心中生起負面情緒,我們就變得痛苦。我們如何才能不產生負面情緒,不自尋煩惱?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安詳和諧?向內探究心物實相的智者,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去。例如,喝口水,數數字,或持誦神明或聖者的名號。轉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識表層感到安詳和諧,但並沒有將生起的負面情緒剷除,而只是將之壓抑下來。遲早這負面情緒的休火山會爆發出來,打敗主宰了你的心。一位完全開悟的人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就是不要逃避問題,要面對它。觀察心中生起的任何染污不淨,只是觀察,不去壓抑它,也不放縱它變成有害的言行表現出來。不僅現在的不淨煩惱,就是舊有的部分也會被去除。就這樣漸漸地,所有的不淨煩惱都會根除,我們就得以脫離苦海。開悟的覺者發現每當心中生起不淨煩惱時,身體上同時就發生兩件事,一是呼吸變得不正常,二是身體內在開始產生生化反應,也就是感受藉由觀察自身的感受,你們已經踏出根除不淨煩惱、改變心的習性的第一步。

 

我們一生下來,就被訓練向外觀望,從不去觀察自己,因此我們無法深入自己的問題,反而向外尋找痛苦的原因,總是把自己的不快樂歸咎於別人。我們只從單一角度、一隅之見去看事情,這必然造成扭曲,而我們還把這種偏見當作完整的真相。以這種片面見解作成的決定,只會對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要得見完整的實相,我們必須從多角度來看事情,這就是我們修習內觀所學到的東西:不僅要從外在,也要從內在來洞照實相。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而不是任何別人。當我們體驗到這個真相後,就不會再有責怪別人的瘋狂事。我們是對什麼起反應?我們是對自己創造的印象,而不是對外在真相起反應。我們看別人時,過去的習性會影響到我們對他的印象。舊有的「行」(savkhara)會影響到我們對任何新情況的判別想法。當我們發展出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的能力時,那麼每當我們碰上有人出言辱罵或是行為不當時,我們會了解,這人行為不當是因為他正在受苦。我們會生出想要幫助這人解脫痛苦的心願,因此我們保持安詳快樂,並幫助別人也變得安詳快樂。這就是正法的目的:修習生活的藝術,也就是根除心理的染污不淨,培養好的特質,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要達到最終目標,我們必須圓滿培養十種良好的心理特質,也就是十波羅蜜(parami,而最終目標就是完全的無我

  • 第一種波羅蜜是nekkhamma-捨離我們在這裏吃住是靠別人的佈施。不管人家給我們什麼,我們都善加利用,努力修行淨化內心,不僅為了自己好,也為不知名的佈施者好。
  • 第二波羅蜜是sila-持戒。我們藉著隨時謹守五戒
  • 第三波羅蜜是viriya-精進(努力)這裏我們是要努力保持覺知與平等心以淨化內心,這是正精進,可以趨向解脫。
  • 第四波羅蜜是pabba-般若(智慧)。真正的智慧波羅蜜,是我們在禪修中從親身體驗、發自於內的了悟。我們藉由自我觀察而直接了悟到無常、苦及無我的事實,而經由直接體驗實相,我們可以解脫痛苦。
  • 第五波羅蜜是khanti-忍。一起修行及生活,也許某個人的行為舉止會干擾到你,使你厭惡不耐。但是我們很快了解到,這個打擾別人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者他有病在身。因此我們的厭惡消失了,對這人只感到愛心與慈悲。我們已經開始培養忍的特質。
  • 第六波羅蜜是sacca-真諦(真理、實相)。持戒讓我們在言語上維持真實,但sacca還要更深入實踐才行。沒有虛幻想像的空間,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覺知當下所實際體驗到的實相。
  • 第七波羅蜜是adhitthana-堅決。我們參加內觀課程時,必須下定決心要完成整個課程,還要決心遵守五戒、禁語以及課程所有的規定。下堅定決心,在每個集體靜坐的整個一小時內,都不張開眼睛或移動手腳。
  • 第八波羅蜜是metta-純淨無私的愛(慈心)。從內心深處希望眾生快樂,這是真正的愛,可以幫助別人,同時也幫助自己。
  • 第九波羅蜜是upekkha-平等心。了解,當時此刻所體驗到的感受是無常的,必然會消失滅去。
  • 第十波羅蜜是dana-布施、捐獻。我們若對賺來的錢產生執著,就會膨脹自我,形成我執。因此,我們必須把一部分賺來的錢用以利益眾生。我們賺錢不僅是自利,也是利他。我們會發願要盡己所能幫助別人,讓人學到脫離痛苦的方法。

要持續修行,一點一滴地增長這些特質。在正法之道上前進不懈,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與解脫,也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與解脫。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十一) ​​​​​​​

內觀禪修:一場遇見自我的開心藝術之旅(十二) ​​​​​​​

 

 

要持續修行,一點一滴地增長這些特質。在正法之道上前進不懈,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與解脫,也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與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