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

師培教育缺了什麼?未來教師需要的能力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位瑞典教師在1945年教師手冊出版前一年,建議教育部刪除手冊中對婚前、婚外性行為的批評。她認為有1/10以上的瑞典孩子在婚姻狀態外出生,身為老師,她不想告訴小朋友她/他們的爸媽是「不道德的人」!

這是一位具有感知、批判與行動能力的老師。

在瑞典教過一年書的教師曾經跟我聊到,瑞典社會期待教師具備重建社會(rebuild the society)的能力。那我們對於未來教師的期待又是什麼呢?

當師培教育成為補習班

我曾經嘗試作教師檢定題目,發覺好多題我都答不出來。最近聽說一些學校師培課程的實施,就像高中或補習班,以應試教育為主,大學整整4年只讓學生背誦標準答案,就為了「教檢」作準備,衝「通過率」;連實習教師「返校座談」時間,都被拿來作為「教檢」模擬考!不久前,也看到一個行動研究,某校在教育社會學課程,以發展某學習軟體來增加「答對比例」。

「教檢」的意義為何?考出具「基本考試能力」的教師?如果新課綱是以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教檢」的意義與形式恐怕需要相對應的重新思考。以教育社會學為例,能有全觀式「看見」問題的能力、批判性與獨立思考、實踐能力,是教育社會學的核心,而非使用Gi-book之後平均成績多了3分而沾沾自喜!

補習班式的師培過程與訓練,即使關關難過關關過,讓學生順利成為教師,那他/她會成為什麼樣的教師?倘若師資培育課程就像補習班,以通過「教檢」、「教甄」為目標,而非培養具備知識份子反思與有機連結能力的未來教師,教育改革困難重重,就不太令人意外。

教師具備教學能力就好?

許多能力是教師檢定、教師甄試測不出來的。一個好老師不一定要很會考試,也不一定要是個演說家、滔滔雄辯、口條清楚。有人認為「給老師一套好的劇本,讓老師好好當演員就好」,這是工業社會福特主義(Fordism)泰勒化生產的思維方式,每個人只負責眼前的小零件就好,可以不必有靈魂,身體跟著眼前的運輸帶節奏動著就好!

這其實小看了教師的能力與改變社會的角色。在現今後工業社會中,失去靈魂的軀體移動,已經很難滿足職場需求。課綱,沒有難到老師無法理解;學者研發課綱教材,也必須立基於教育現場與教師素養。老師必須要先了解課綱精神,才能在自己課程中具備設計與評估的能力。

芬蘭期待未來教師具備的能力

芬蘭大學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是芬蘭最具歷史的師範大學。在教師教育學程(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招生網頁上說明教師應發展以下的能力:

1.倫理能力。學生能夠從倫理觀點出發,在衝突情境下能夠指認並分析行為。
2.智識能力。一種奠基於科學性思維的行動與專業發展。
3.溝通與互動能力。在不同的互動關係中,必須能具備傾聽與溝通能力。
4.文化、社區與社會能力。學生能夠評價社區的價值與實踐,參與其發展,並以不同的角度加以評估並改變,特別是在多元文化主義的情境下。
5.教學能力。學生要能夠設計、執行、區辨、評估與發展出不同的學習歷程。
6.美學能力(Aesthetic competence)。學生作為一個人,必須能夠具備對於環境整全式(holistic)以及多感官(multi-sensory)經驗的能力。他們必須也能夠在實在(reality)與環境之間,創造一個立即的美感覺知能力。

赫爾辛基大學教師教育學系(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首頁上也寫著:

本系要教育出能夠回應學校改變的需要,以及教導終身繼續教育挑戰之專業。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在堅強的研究基礎上,成為具備自主、反思、具倫理上負責任(ethically responsible)的教育者, 也有能力參與專業與學術社群。這有賴於對話式的學習環境,在其中,學生與老師在學習的相遇(learning encounters)與研究中彼此合作,因此要逐漸發展學生成為社區的積極參與者,促進社會發展。

該系因此提供一個以下列原則為基礎的學習環境:

1.在個人教學自主性上提供成長性的支持(透過反思、認同的形成、批判性的評量、倫理價值的覺知以及歸屬感)。
2.對話性的互動(學習者社群之間開放性的對話、專業的分享及平等原則)。
3.研究與教育實務運用的結合,以求能夠更深刻的了解個人成就的型態。
4. 個人需有學習與能動性(agency)的責任,在所有學習活動中,都要包含學習、評估、自我覺知、自主性思考、自信、自我尊重。
5.對於社會性覺知(societal awareness),以及內外部網絡之合作的支持(對於職業網絡有頻繁的接觸與合作)。

新課綱明年上路後,教師能力是關鍵。學校老師要有開發選修課程的能力,必須有「看見過程」的能力,必須具備與生活、與社會連結的能力等。然而,這些能力可能是傳統的師培方式與思維難以培養出來的,也不是幾次教師研習就能達成。

大學生口中「很水」的師培課程,反而讓有心有熱情走入教育的學生逃走,非常可惜!要產生教育革新的力量,源頭之一可能在於未來教師們的老師,即教育相關單位的教授們。師培課程變革,是台灣教育的解方之一。

瀏覽次數:38470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延伸閱讀

出身雲林農家,在鄉野泥土中打滾長大,留學英國劍橋,肉身體會階級與族群的作用力,當過自由時報財經記者、NPO工作者、松山家商夜間部社會科教師。不將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總能在銅牆鐵壁中找到行動的縫隙,現為政大教育學系教授兼招生辦公室執行長。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出身雲林農家,在鄉野泥土中打滾長大,留學英國劍橋,肉身體會階級與族群的作用力,當過自由時報財經記者、NPO工作者、松山家商夜間部社會科教師。不將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總能在銅牆鐵壁中找到行動的縫隙,現為政大教育學系教授兼招生辦公室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