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當作可憐的對象,而捨不得好好管教他;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長大後,也很難得到別人的接納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在進行管教時,有時候看起來很無情,甚至有點殘忍,但是當孩子哭著向你討有害的東西時,母親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會被孩子的眼淚打倒。如果對孩子百依百順,什麼事都要順他的意,孩子長大後,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接納。

丹瑪醫師說:絕對不要把孩子當作可憐的對象,父母對孩子的愛必須足以讓他們去管教孩子,好讓孩子不在日常生活中做傷害自己的事。孩子觸犯家庭、學校或國家的規定和法律時,父母一定要處罰他。絕對不要說:「小孩好可憐,我太愛他了,所以捨不得好好管教他。」

面對孩子時,我們要知道「可憐他」和「愛他」是不同的。孩子討厭別人「可憐他」,但是你「愛他」時,他一定會有所回應,我們騙不了孩子。

常被人「可憐」的孩子,很難學會如何去愛人。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在進行管教時,有時候看起來很無情,甚至有點殘忍,但是當孩子哭著向你討有害的東西時,母親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會被孩子的眼淚打倒。

我們必須教孩子這種愛—這種眼淚無法動搖的愛

如果把孩子教成什麼事都要順他的意,就不能期待他在這個規則明確的世界上,得到別人的接納,這種人只有獨居(當隱士)時才會開心,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黃金律,沒有人能忍受違背黃金律的人。

父母如果教導孩子,儘管滿足個人的欲望,不必管對別人造成多大的傷害,孩子這輩子可能就沒什麼機會了。我必須直言,許多本來很優秀的人,就是因為要求別人什麼事都要順他們的意,才會一敗塗地。

 

教育孩子,培養自制力

於是有人問我:自制力有這麼重要嗎?這樣會不會影響到自我表達?

我的回答是:自制力其實能幫助我們更完美地自我表達。

有些作者和所謂的「專家」警告大家不要設界線,但這些人根本就不瞭解創意和天分的本質,他們觀念錯誤,以為不設界線就能讓人發揮創意。這是不對的,不設界線的後果,不是空虛,就是混亂。條理分明的架構,是讓人發揮創意和天分的真正基礎,所有專業的音樂家或藝術家都會這樣告訴你。

有足夠的自制力,是成為任何領域的大師所不可或缺的要件;但現代的育兒書大多沒有提到這個重要事實。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幫助孩子發掘潛能,千萬要讓孩子培養自制力,這就是給孩子最寶貴的工具,幫助他能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值;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制力、自律能力,再優秀的天賦也是枉然。

 

父母必須制止孩子的偏差行為,才能教導孩子自制力

丹瑪醫師說:孩子不會因為明確的行動和命令而感到沮喪,不知道父母會怎麼反應的孩子,才會惶惶不安。父母今天讓孩子為所欲為,悶不吭聲,毫無反應,明天孩子做同一件事時,父母卻反對或制止。

父母必須制止孩子的偏差行為,才能教導孩子自制力,讓他明白他的行為如何影響自己和別人。不要教孩子不計代價地去滿足欲望,我們承擔不起這種教導的後果。

有些父母帶脫軌的青少年來找我,他們管不了孩子,傷透了心,因為最寶貝的孩子和他們作對,獅子大開口,而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這些父母想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突然出現這種令人心痛的轉變。沒有比看到自己的孩子自毀身體和前途,更叫父母痛心了。

生命的嚴肅事實是,時光一去不復返。父母也許可以坐下來檢討過去,試圖找出原因,也常能找到如今看來再明顯不過的原因—但是都太遲了。他們十五年前就該找出原因,但是當時他們說:「我們絕對不能約束孩子,不能拒絕他,要讓他表達自己,他要什麼就給他。」

有一對父母來找我談他們兒子的問題。這個孩子出生在美滿的家庭,父母是高知識份子,不是任意揮霍的人,看起來是完美的父母,但是他們受到的教導是,不要約束孩子,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做。這孩子很可愛,父母對他有求必應。

 

對孩子百依百順,是對孩子的危害

孩子長大後,當父母無法再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就開始不適應學校生活,跟朋友和其他孩子合不來,被冠上不良少年的稱號。十八年來,父母是他的完美靠山,從來沒有人教他自立自強,現在人高馬大的他提出成人的要求,但是父母年老力衰,沒那麼多錢,無法再有求必應,他顯然不知所措了。事已至此,我還能給這對父母什麼建議?

我從這個男孩呱呱墜地時就認識他了,也嘗試勸告他的父母,但他們認為我那套約束孩子的老骨董觀念不好。他們不夠愛兒子,當兒子哭著討對他有害的東西時,他們不能忍受聽他哭。他們是兒子的靠山,兒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反正他們是他的救火隊,兒子什麼都對,父母容許他違抗命令,他要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不管是玩具、正餐之間的點心,或是自己決定幾點上床睡覺。即使是藥如果難吃,父母就不勉強他吃。

現在這一切再清楚不過了,回顧過去實在令人痛心,可以看出父母如何失敗,如何毀了孩子,如何嚴重誤用「愛」這個字。如果父母真的愛兒子,當初就該給他機會。愛有時看似無情,孩子哭著被推進手術房時,場面看起來好像很殘忍,但是如果手術對救命而言是必要的,我們就能忍受聽孩子哭,因為我們夠愛他。

 

摘自  林奐均《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Q&A》/如何出版


Photo:Sergio Vassio Photography,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