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

守護健康:鎂的重要性

【專家觀點】
守護健康:鎂的重要性

臨床上鈣的重要性相當受到重視和廣泛研究,鈣具有許多重要生理功能,包括神經傳導,肌肉收縮,骨骼健康,腸胃蠕動,細胞膜穩定,腺體分泌作用,血管收縮和心跳,細胞分裂等,缺少鈣會引起許多臨床疾病;但是鎂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鎂會鈣/磷酸共同存在於骨骼,其他存在於肌肉、內臟及神經組織、細胞內和血液。

具有正常的血中鎂濃度,才可發揮正常生理功能,包括肌肉收縮、神經傳導、血糖調節(增強人體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糖尿病風險)、能量代謝和蛋白質合成、內分泌功能、調節心跳和血壓等。

體內缺鎂時,會影響許多生理功能,輕者導致疼痛、肌肉痙攣等,重者影響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鎂對停經後婦女的骨骼健康也很重要,鎂補充可增高血中的骨合成指標量,降低骨吸收指標值,有利骨骼健康。因此,改善國人的鎂營養狀況,是重要的保健課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2011年公告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七版)中指出,每日鎂建議攝取量依年紀而不同,其中女性19-50歲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約320毫克,51-70歲為310毫克,70歲以上為300毫克;而男性19-50歲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則約380毫克,51-70歲為360毫克,70歲以上為350毫克;成年男性和女性的最大上限攝取量為700毫克;美國的建議攝取量是成年男性400-420毫克,女性310-320毫克。但先前的調查發現,國人成年人的每日攝取量約只達建議量的70-75%,此與美國營養調查NHANES III的結果相近。可見普遍仍為鎂攝取較低的情形。

飲食中含鎂量較高的食物很多,例如五榖根莖類和深色綠葉菜(如菠菜、海帶)、堅果類(如芝麻、腰果、杏仁、松子等)、豆類食品(如黃豆、毛豆、黑豆、扁豆等)、全穀類(如糙米、麥類、小米等)、魚類(如鯖魚、比目魚等)、黑巧克力等。平日適量攝取飲食內的鎂,使體內含有充足的鎂,可達到保健功效,並在無形中減輕許多臨床症狀,增加其病情控制,如腿部疼痛、血壓控制、血糖調節等。

這些成效雖然臨床上已有一些報告,因為大部分的鎂存在於組織中,所以驗血中鎂濃度值,未必可代表人體內的真正鎂含量,因而缺少整體研究;目前仍未建議單獨攝取鎂來取代傳統治療,但可考量合併攝取方式來改善。一些統合分析也對其療效有著不同的爭議,未來仍需設計完整的大型研究來證實。儘管尚未能把鎂當成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但每個人都應注意補充足夠的鎂,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