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美麗誤會:彈性工作

A+A-
即使公司推行彈性工作,你又能否安心在家,隔著屏幕與人共事?
即使公司推行彈性工作,你又能否安心在家,隔著屏幕與人共事?

職場上最美麗的誤會之一,恐怕就是「彈性工作」這四個字。

在這個數碼時代,光有 Notebook 和 WiFi,就是一間辦公室。只要接通互聯網,再加上雲端服務,無論距離再遠,上司下屬也能即時溝通,收發訊息和檔案。得益於這些科技,愈來愈多公司,特別是從事創意行業的,推行彈性工作制,允許員工自選出勤時間,甚至工作地點。畢竟做創作的靠靈感,而那些虛無飄渺的 idea,可不一定會在朝九晚六時段內浮現。

但「彈性工作」說來動聽,卻往往知易行難。做老闆的不敢實施,打工的也不敢實行。為甚麼?因為我不信你,你不信我。

英國牛津大學 Saïd 商學院經濟學訪問講師 Rachel Botsman 形容:「制度性信任並非為數碼時代而設。」彈性工作講求自律,員工不在老闆和同事的「監視」下,也會「自動波」將工作做好;同時也講求互信,員工要相信即使不同在辦公室內,大家也能了解對方通力合作,而老闆也要相信員工擁有責任心,毋須監督也能完成任務。但科技的進步,未有令人類增加互信能力,甚至適得其反。

很多白領仍有觀念,要齊坐會議室內,當面將工作交代清楚,方能成事。
很多白領仍有觀念,要齊坐會議室內,當面將工作交代清楚,方能成事。

麻省理工大學科技與自我項目主任 Sherry Turkle 認為:「數碼時代…… 『衝擊了同理心』。令我們難以理解別人的處境。」單靠文字及 emoji,無法聽出語氣或觀察神情,令我們失去把握,難以準確辨識對方的感受,因而破壞互信。即使同事回覆:「明白了,我會照著做。」但你仍不敢相信,對方能按你心意,好好辦妥此事。結果,大家還是跑回公司,齊齊坐在會議室內,三口六面把事情交代清楚。

員工難以信任的,還有上司和老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教授 Phyllis Moen 指出,有些人就算需要辦些私事,或想在效率較佳時辦公,也不敢向主管提出可否在家工作,或改變工作時間。他們對「彈性工作」敢想不敢言,主要是擔心不出勤就沒表現。加上,隨著資訊科技及自動化的進步,像會計及法律這些傳統白領工作,可能會被機械取代。這份不安讓人主動放棄彈性工作,在上司老闆面前爭取「曝光率」,或坐在辦公桌前(裝作)忙碌做事,以保住飯碗。

於是乎,職場上真正的彈性,並非工作時間,而是加班時間 —— 你可以選擇獨留公司做完才走,或是把「手尾」帶回家中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