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許厝遷校談「工業城市」治理

◎ 陳信諭

近來許厝遷校議題備受矚目,而高雄小港大林蒲鳳鼻頭(以下簡稱大鼻)的學童健康問題也隨之浮現。二○一三年,因校區狹小,舊許厝分校的學生順利遷入位於六輕旁的新校區,同時間,國衛院進行六輕附近的國小健康調查,發現四校的學生中,尿液都有檢測出致癌物質VCM經身體的代謝物TdGA。新分校距離六輕最近,濃度也最高。遷校後,新分校學生尿液中TdGA濃度顯著下降,顯示出濃度與工廠的距離有關。

此研究中尿液濃度上升的TdGA是否能證實因VCM升高所致,甚至直指為六輕排放導致,但因儀器與測量方法問題,目前仍是爭議所在,而遷校與否的癥結也由此開始。事件中,國衛院研究凸顯高污染的石化廠和附近居民健康有所衝突;但住宅區和工業區混合的地方,不是只有雲林六輕而已。

筆者所在的高雄小港大鼻地區於戰前日治時期開始發展石化業,戰後國民黨政權以國家力量大力扶植石化業,確定了高雄成為重工業城市,而大鼻地區就如同「高雄縮影」,成為被工廠包圍的孤島。而大鼻地區的學校與工廠比鄰,對健康威脅恐怕沒有少於六輕。

陳述這段,並非強調哪邊狀況較差、更需博取同情,而是我們必須從單次研究回頭審視工廠和住宅區、學校之間的關係。也許是大鼻聚落人數規模更大、工廠的種類更多,若要徹底進行全面性的流行病學調查,經費更加龐大,責任也難劃分,所以遲遲無法有研究經費,這點筆者尚可理解;雖無科學證據證明,但可合理懷疑大鼻地區對健康威脅的風險應該更高。

大致上我們應都同意工業、住宅、學校的分區管制。但現實上,現在對石化業的共識是要促成產業轉型,新政府能夠扮演這角色嗎?即使確定要轉型,目前的低階石化業不可能一夕間就轉為低污染的高階石化業;但是,居民的健康與安全還能夠蹉跎下去嗎?若選擇遷廠,大片工廠還能遷去哪裡呢?果若真要關廠,又是否會危及工廠內勞工的生計?那選擇遷村,讓工業區和住宅學校分開,居民又都同意嗎?

一連串的扣問,都顯現出主政者於「總體治理」層面,必須考量多方面的難解問題。作為市民,也僅能期許全面執政後的民進黨,提出一個現實上可行且大家能接受的方案。

(作者為內科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