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韓國瑜拜會中聯辦,而是中共召見韓國瑜

不是韓國瑜拜會中聯辦,而是中共召見韓國瑜
Photo Credit:香港中聯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韓國日前進入香港中聯辦密談,而台灣的輿論即便對此狀況有所警覺,卻鮮少能具體說出這次會面的嚴重性。他們這齣戲是拱手把話語權送給中國,這才是對台灣主權無可挽回的傷害。

文:澳客

韓國瑜近日到香港、澳門與深圳訪問,先是班機抵達香港時,與香港中聯辦官員在機場會晤,接著更直奔西環,與香港中聯辦主任商談。

香港中聯辦的全名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關於它的定位,香港的網路上已經有許多討論,我不再贅述。我想要說的是,台灣輿論即便對韓國瑜與香港中聯辦的接觸有所警覺,都鮮少能具體說出這次會面的嚴重性。

例如記者訪問韓國瑜與對方談了什麼,他表示:「談得非常融洽⋯⋯融洽就是天南地北阿、個人過去工作崗位、人生甘苦談、老婆孩子,香港與高雄的未來阿。」有人不相信他們只談了這些,要求韓國瑜全盤托出密會的內容,雖然這是出於顧慮國家安全的正當反應,但重點根本不在這裡。

面對中國,不能用一般的原則、概念、規範或程序去理解,必須從醉翁之意去判斷。這次的會面,除了來自香港友人的警告之外,目前看到最貼切的評論,是一篇不具名網友的留言:「不是韓國瑜拜會中聯辦,而是中聯辦召見韓國瑜。」

韓國瑜澄清不丹人傻傻的 證實會港中聯辦主任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重點就在這裡,雙方談了什麼根本不重要,而是韓國瑜的晉見,給了中國涉台事務話語權的正當性。我在澳門工作,親眼見到這一點的威力。

台灣經常「港澳」連著講,但無論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澳門其實跟香港完全不一樣。然而對中國來說卻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如何抹除特區的概念,盡速把香港和澳門從行政區劃的回歸,落實到民間認同的消融。

這一點,除了大灣區的計畫,把珠海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融合起來,希望打造繼舊金山和東京之後第三個灣區生活圈(港珠澳大橋的功能就在促成這一概念)之外,也透過許多細微但卻影響深遠的行政手段來實現目的。

例如,除了中小學之外,澳門的大學近年來也開始頻繁舉辦升旗典禮和各種愛國教育,從民間到教育界,也長年推動愛國愛澳的紅色之旅。其中的千人計畫(近年來升級為萬人計畫),指名要求具有港澳身分的學生定期到中國參加各種訪視、學習、觀摩與軍訓活動。

這些由澳門中聯辦指示與補助的活動都有固定配額,在大多數本地同學都不願意參加的情形之下,各級學校單位仍要軟硬兼施的積極動員,以達到上級交辦的政治任務。對於參加升旗或其他紅色活動的人來說,除了少數同學真心愛中國之外,更多是被動員而來的無奈。

因此大家會說:「沒關係啦,反正都只是應付,效果這麼差,沒人當真的。」

我不這麼想。

因為無論是香港或澳門中聯辦,也都知道兩地年輕人的心態和真實反應,所以這些舉動,不能只是從基層執行單位僅是滿足交辦事務──「沒辦法,我們也常這樣做不是嗎?」來解釋而已,我們必須在中聯辦明知道大家都在應付,卻為什麼還是執意要推行來理解。

除了中國在本來既有的愛國教育主旋律之外,放在港澳脈絡下的解釋就是,中共要拿到澳門本地愛國愛澳的話語權。

韓國瑜率團赴港澳等地交流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所以,就算這些在明眼人看來都只是形式上的動員,卻可以呈現出一幅澳門本地熱愛祖國的畫面。你不以為意的被動員,成為他日後納為己用的數據證明:「你看,本澳每年有千人、萬人回到祖國學習,每年有各界人士多少多人不畏風雨出席升旗。這說明了澳門本地多麼歸心似箭、心向祖國。」

這些被動員的人在想什麼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只要出現在現場,成為萬眾一心戲碼裡面的萬眾之一,就足夠中聯辦拿來說嘴澳門的愛國教育多成功。長此以往,這直接產生了對內與對外的兩種影響以及為終極目的而鋪路:對內,任何反對的聲音都被弱化,中聯辦可以直接宣稱代表澳門的主流民意;對外,樹立阻擋外部介入的正當性,「澳門都表現出自己多麼熱愛祖國,所以特區事務不容外人說三道四。」

至於終極目的,當然就是消滅一國兩制。並且,不是中國要取消,而是「澳門各界建請中央一體適用相同國情。」

回到韓國瑜晉見香港中聯辦這件事,我相信香港中聯辦根本不在意跟韓國瑜說了什麼,而是韓國瑜竟然真的應召而來,這簡直樂壞了這些直通北京中南海的大員。而且越是不敏感的談話內容越是合雙方的心意,大家聊聊家人、講講工作、打打嘴砲,這麼輕鬆融洽的畫面,最好全程公開給全世界都知道。

因為,台灣各界誰能質疑「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台灣)發大財」呢?

從「哎呀,台灣各界都這麼熱情的來跟我們融洽相處,誰說我們不是一家人呢?」一路惡化到「台灣各界歸心似箭,外人不許說三道四。」無論韓國瑜是無心還是有意配合香港中聯辦演這齣戲,拱手把話語權送給中國,這才是對台灣主權無可挽回的傷害。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丁肇九

“韓國瑜訪中”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