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PTT之父」杜奕瑾卸下微軟小娜研發總監,要建設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基地

【獨家】「PTT之父」杜奕瑾卸下微軟小娜研發總監,要建設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基地
採訪/撰文:換日線頻道主編張翔一在人工智慧領域享有盛名的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近日離開百度,引起科技圈熱議。另一方面,微軟人工智慧團隊(AI.R.)首席亞太區研發總監,日前也傳出離開微軟的消息,同樣引發外界的好奇。就在不到二周前,從北京、西雅圖到矽谷,許多全球頂尖的 AI 研究者和網路巨擘的研發團隊...

 

 

採訪/撰文:換日線頻道主編張翔一

在人工智慧領域享有盛名的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近日離開百度,引起科技圈熱議。

另一方面,微軟人工智慧團隊(AI.R.)首席亞太區研發總監,日前也傳出離開微軟的消息,同樣引發外界的好奇。就在不到二周前,從北京、西雅圖到矽谷,許多全球頂尖的 AI 研究者和網路巨擘的研發團隊,都在猜測這位"Ethan Tu"接下來的計畫。

這位 Ethan Tu,其實就是台灣人熟悉的「PTT 之父」杜奕瑾。PTT 正是由他在 22 年前,就讀台灣大學資工系大二時,於宿舍內用 486 電腦所架設出來的。

杜奕瑾也因此被無數曾經、或至今仍熱切使用這個匿名言論平台的「鄉民」們,暱稱為「PTT之父」、「杜老爹」甚至「上古神獸」、「創世神」。(編按:PTT 是全華文世界最大的 BBS 網路社群,在 BBS 的全盛時期,15 年前全台共有超過 400 個 BBS 站,如今卻僅剩下 PTT 屹立不搖。其留下來的「鄉民」組織規範,社群的習性與動員力,深深影響台灣社會與中國大陸 BBS 社群的發展,就連臉書有的推讚推文習慣多年前在 PTT 年即已呈現。)

「創世神」向來不喜在幕前曝光,近年更極少出現在台灣的公開場合。在台灣,只有部分業界人士清楚知道,當年台大資工系畢業,並參與台灣第一代網路公司的蕃薯藤創立後,杜奕瑾便前往美國,先在美國菁英齊聚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從事基因序列與癌症自動化檢測研究,接著於十一年前加入當時全球的科技巨擘微軟(Microsoft),在美國西雅圖的微軟總部,進行搜尋引擎 bing 的開發,以及擔任微軟人工智慧超過 11 年以上的研究工作,並當上微軟人工智慧團隊(AI.R.)首席亞太區研發總監。

然而最近在網路上,陸續有「鄉民」指證,在台北街頭遇到「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杜奕瑾。《換日線》「循線追查」,為各位讀者帶來第一手資訊:

「台灣是我自己的家,也是世界頂尖軟體人才的搖籃」

身為微軟亞洲網路工程研究院,微軟人工智能介面"Cortana"的研發總監,杜奕瑾在離開了投身 11 年的微軟後,業界人士紛紛揣測他的動向。一度曾傳出中國百度、美國 Google、台灣群暉科技是他的下一站。但杜奕瑾在接受天下《換日線》獨家專訪時謙虛地說:「我家在這,回來台灣是回家,我想回來這裡做點事情。」

「其實全世界都有頂尖的台灣軟體人才,深厚的硬體資源,是可以把大家力量聚集起來,成立國際級的團隊。」

回顧兩年前,在短暫的來台出差空檔,當時正準備推出微軟人工智能秘書"Cortana"的杜奕瑾,對《天下雜誌》、《換日線》的採訪記者篤定地說:「現在台灣在講雲端與大數據,但大數據的下一步就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才會給數據真正的靈魂,這是科技巨頭最重視的領域之一,透過 Deep Learning 技術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在不遠的未來,我們一定會不斷聽到"AI"這兩個字。而對台灣的軟體人才來說,這會是很好的機會。」(相關報導請〈鄉民的「創世神」 挑戰科技無極限〉)

接著,2016 年 3 月,隨著由 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所開發,有如「橫空出世」的人工智能軟體 AlphaGo,擊敗韓國頂尖職業圍棋選手李世乭,並透過社群媒體傳遍全球後,"AI"兩字開始走出「科幻」,真實佔據全球媒體版面。各種由全球科技巨擘所研發的人工智能應用,也開始一一浮上檯面,並受到一般民眾的矚目。

杜奕瑾擔任微軟亞太區研發總監,負責開發的 AI 智能助理 Cortana,也成為微軟的全球戰略重要角色。杜奕瑾於 2016 年美國舊金山微軟 Build 大會發表的微軟 AI 戰略包含個人智慧助理(Agent)與聊天機器人(Bot)。人與 AI 機器不是對戰而是合作的觀念,也引領各方仿效或是合作:Google 隨後在其大會上發表了 Allo,Facebook 也發展了 Messenger Bot,而杜奕瑾也主導微軟小娜與國際市場上的策略夥伴合作。

杜奕瑾的跨國際微軟人工智慧團隊。圖/杜奕瑾 臉書


杜奕瑾與沈向洋博士於微軟 Build 大會。圖/杜奕瑾 臉書


在國際上,人工智慧發展迅速,回到此刻的台灣,杜奕瑾當時篤定的預言也已成現實,台灣科技業的軟體人才實力,更已被全世界看見:除了 AlphaGo 的關鍵催生者之一黃士傑即來自台灣之外;師承史丹佛 AI 實驗室創辦人吳恩達,將 AI 技術應用於廣告投放,回台創業的沛星科技(Appier)創辦人游直翰,也在 2016 年獲得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青年領袖的殊榮。

USAToday專訪報導微軟小娜是 Build 大會中最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情。圖/杜奕瑾 臉書


「其實,目前還有太多優秀的台灣軟體人才,正在臉書、GOOGLE、微軟或大陸的三大網路巨頭,從事人工智能相關應用的研究與開發,」杜奕瑾說:「台灣有著 AI 領域最核心的關鍵──軟體人才,同時也有很強的硬體創新研發能力,然而如果台灣要停止目前軟體人才的出走,需要轉換思維,合理評估軟體人才的價值,深耕用戶體驗。

「相較之下不管是美國,大陸或者是新興市場,不管是 VR 或是 AI,如今科技業的潮流,都是以用戶與體驗為主,帶動軟硬體廠業的全面升級。AI 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AI 革命,至少有七層產業鏈,上兆產值」

杜奕瑾看到了甚麼樣的趨勢,讓他下了「回台灣」的決定?

這個問題得先從 AI 應用如今在全球科技業的發展談起。

對一般人而言,AI 或許是個「新潮」的詞彙,但由於所需的高知識、高技術門檻,並不容易理解其背後對科技產業的意義。「大家可能會誤以為,AI 就是所謂的聰明絕頂、能夠自主思考的人格化電腦,需要大量的資本、無數的研究者長年投入,才能研發出來的『人造人』,甚至因此引發不必要的恐慌,」杜奕瑾笑著說,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對也不對,「AI(人工智能)本身的概念即是利用機器(電腦)的辨識、演算法開拓擬人的體驗,以人工的方式製造類人、甚至超越人腦的『智慧』,但事實上除了最尖端的研究之外,多數的應用其實並沒有這麼複雜,目前人工智慧的走向,是日益開放,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找公開的 MODEL 嘗試在各種應用上,平台非常方便、甚至已日漸普及。」

然而,若從 AI 應用的開發面來談國際競爭,光是杜奕瑾自己任職的微軟 AI.R. 團隊,就有 6,000 多名世界頂尖的工程師,另外還有 Google、IBM、Amazon 以及中國大陸的 BAT(百度、阿里、騰訊)等科技巨擘夾擊。離開微軟到台灣發展這領域,台灣有什麼競爭優勢?杜奕瑾為何對 AI 發展如此專注以及樂觀?

杜奕瑾說:「AI 研究歷經過幾次低迷,過去科技業甚至曾覺得不可行的是人工智能(AI),可行的只有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大數據資料挖掘(Data Mining)等特殊領域。但現在在大環境的改變下,GPU、Cloud computing 的普及以及 Deep Learning 的革新,讓許多原本做不到的事情,都做得到了。」

杜奕瑾曾在 TechCrunch 上曾提出,AI 技術面如同網路通訊協定,至少有七層。

「從最底層的 Chipset(GPU/FPGA), Cloud Stack (Azure), Tool Kit/Model (CNTK, TensorFlow), Cognitive Service (Speech, Image service), Conversation Framework (Bot/LU), Agent (Cortana/Alexa)到 Agent SDK 以行業別來論發展,各行各業都有其特殊領域的資料與應用。」

「台灣有優秀的軟體人才,台灣有公有的資訊雲,不少企業也開始有了重視數位發展決心。產業如果要往 AI 投入,其實這七層產業鏈都是可以經營的,而七層產業鏈結合優秀的醫療、無人車、生物科技與智慧家庭加上 IoT 的產值,會如同電能帶動照明、發動機等革命一樣。在台灣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而這些成果,未來也會融入生活,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來 AI 應用,會像電能一樣的普遍」

 

「以微軟、谷哥為例,近年紛紛將自己的「AI 框架」如 TensorFlow、CNTK 等免費開放原始碼給全球的開發者。

意思是,一個軟體開發者,可以自由利用這樣的「AI 框架」進行修改,開發出屬於自己的 AI 模組進而創新體驗,已大幅降低了從無到有生出一個人工智能所需的成本與時間。

「說得更白話一點,未來的 AI 就會像電能一樣普遍──所有家電都要用電,但發電的人自己不需要去開發每一樣電器。」

杜奕瑾指出,科技巨頭們也深知這個市場(AI 應用)太大,自己不可能去開發出所有的應用與體驗,因此掌握「開放平台」比掌握商品(服務)重要。而在這剛開始蓬勃發展的領域中,擁有人才優勢的台灣,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良機。

「台灣現在有不少高手,會參加 ImageNet 大賽,這或許可以幫助拿到名聲與 funding,但我會更鼓勵新創公司,多從用戶體驗著手多利用 AI 解決真實的問題。」杜奕瑾說,「未來 AI 應用的普及,就像電力的普及,人類要開始定義動力與照明在各個產業的意義。任何公司無論大小,在 AI 應用領域都是剛起步,實際可以應用的範圍目前仍是一片藍海。」

全球科技新趨勢下,看到台灣新的世界級舞台

「當年張忠謀董事長,為台灣切出一塊全球電子業供應鏈的獨特地位。」杜奕瑾說,「其實,認真解決用戶體驗發展出來的 AI 平台,背後的邏輯和現在是很像的。」

他進一步指出,當年在個人電腦快速普及,美國大廠主導個人電腦的「規格」時,張忠謀卻看到背後「關鍵零組件」的蓬勃需求,因此透過當時台灣擁有相對其他新興市場較具優勢的技術力,以遠低於美國當地製造的成本,領頭切出了一塊全球新興產業鏈中「硬體(晶圓)代工」的獨特利基市場。

而今日,當汽車、電腦、手機、電視、家電甚至工廠機器,「所有硬體都有 AI 等軟體應用的需求」,甚至(AI)軟體造就的使用者經驗、決定了硬體的市場地位時,這個新興的全球「軟體供應鏈」,台灣若從「創造 AI 應用」這個角度切入,以其成功的模組行銷國際,有 AI 需求的人可以直接利用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

「全球科技產業的領頭羊,早已從硬體製造商,轉為軟體巨擘了,Google、臉書、Amaon、微軟、甚至賣智慧型手機的蘋果,他們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都在軟體。」杜奕瑾說。

他認為,當所有科技巨擘都聚焦在 AI 領域,台灣又有大量的軟體人才,反觀目前毛利越來越低,幾乎只能靠外移、或削價繼續維持國際競爭力的「傳統科技業」,轉型為軟體用戶體驗為主開發,已成為必然的路,而 AI 也是必然出現在各種體驗。

「台灣孕育著國際級的教授,頂尖的軟體人才,我計畫召集《台灣 AI 實驗室》,實實在在地與台灣領頭企業合作 AI 實驗,配合國際科技巨擘與人才,願以台灣在地的體驗與創意,培養台灣的軟體實力,行銷國際。」

「台灣的 AI 元年,從此刻開始」

「從小做起,一步步來,開發出國際水準的 AI 應用。目標是讓更多人加入這個產業,讓更多台灣的軟體人才留在台灣,也能進軍世界最新、競爭最激烈的科技舞台。」

杜奕瑾直率地對《換日線》採訪團隊說:「如同過去經營 PTT 一樣,這件事情不需要政府資助,而是一同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人,初期其實也不需要鉅額的資本。」

他指出,在軟體開發的世界裡,對的人才和隨之而來的關鍵創新才是一切,「只要你能做出對的應用,在現代的世界裡,全世界馬上就會注意到你。」

杜奕瑾對未來充滿信心,並且積極在台灣徵才。他透露:「《台灣 AI 實驗室》目前創始團隊,正在找尋可以捲起袖子一同做事的人,一開始會需要 Speech、Image、Language、Cloud Service 與 App 的頂尖人員。也歡迎直接寄問題或履歷給我([email protected])。」

 

《關聯閱讀》
PTT創世神杜奕瑾,催生微軟Cortana人工智能助理:「AI不是我們的對手,是夥伴與朋友。」
「創世神」談鄉民,PTT創辦人杜奕瑾:鄉民無須完美,不斷進化就好

《作品推薦》
「台灣小朋友數學好,但是卻很討厭數學,」──小公司大志氣,林啟維致力用創業翻轉全國教育
一解「狗爸狗媽」椎心之痛,站上全球新創舞台──專訪Tomofun創辦人張友辰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杜奕瑾 臉書專頁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