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魚薯條要改為炸魷?全因氣候變化

A+A-

rsz_shutterstock_512529193

習大大去年訪英,時任首相卡梅倫帶他落吧,吃盤炸魚薯條,喝杯冰凍啤酒,體會地道飲食文化。可惜,再過十幾廿年,再有外國元首出訪英倫,或許就難以享受同等待遇。因為近日有科學家警告,炸魚薯條這種傳統小食,將來不復存在,而令其消失的「兇手」,正是杜林普還在質疑真偽的氣候變化。

英府一批科學家指出,作為炸魚常用材料的鱈魚,因為北海的水溫上升,正在游離英國水域,陸續向北移居。相反,根據漁業統計數字,魷魚及其他適合生長於溫水的魚類,譬如沙甸魚及鳳尾魚,則在北海急速繁殖,當地六成的測量站都能捕獲魷魚,比 1980 年代僅得兩成的紀錄,明顯大幅增長。去年亦有研究指,氣候轉變令魷魚的數量急升。

英國環境、漁業及水產養殖科學中心(Cefas)監控北海魚類種群逾百年。近來,漁船捕獲一些從未在該水域出現的魚類品種,反映海洋生態的變化。Cefas 海洋氣候變化計劃主任 John Pinnegar 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在英國附近出現的魚類品種愈趨豐富,有很多最初曾被視為地中海、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葡萄牙或西班牙附近的品種。」他相信,英國水域的溫度上升,有利這些品種的繁殖。

英國對出海域的水溫上升,令鱈魚向北移居,危及傳統小食炸魚著條的存亡。圖片來源:路透社
英國對出海域的水溫上升,令鱈魚向北移居,危及傳統小食炸魚薯條的存亡。圖片來源:路透社

Pinnegar 博士指出:「二、三十年前,在我們的研究中,甚少發現魷魚。」但如今在蘇格蘭東北部的 Moray Firth 附近,夏季捕魷業正在擴展,彌補減少過度捕獲黑線鱈魚及鱈魚等傳統魚類。與此同時,長期數據顯示,鱈魚分佈區域已朝北方的挪威轉移,而鰈魚則從荷蘭通過北海,向蘇格蘭移動。他指出,2025 年或以後的模型預計,英國對出海域的水溫或會持續上升。

現時,在英國捕獲的魷魚主要為出口之用,但 Pinnegar 博士相信這個情況將會有所改變。「消費者可能想要買本地捕撈的,多於花費於進口貨。」他更預料,國民的飲食文化也會受到影響,「紅鯔魚(red mullet)、鳳尾魚、沙甸魚、魴魚(John Dory)及魷魚等,過去多在西葡兩國度假時才會享用,但現時已在本地盛產。」

換言之,假如鱈魚賣少見少,而魷魚卻持續增產,或者日後地道的英倫小食,將會變成炸「魷」薯條。不過擁有回鄉證的港人,倒是不愁沒得吃,因為習大大當日造訪的酒吧,近日已被中資收購,準備在內地開設分店,可能日後只要坐上直通車,到廣州上海走一轉,便能吃到炸魚薯條。當然,會否掛「魚」頭賣「他」肉,那就另作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