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影響情緒的迷思

A+A-

在普遍的認知中,過高的糖份攝取可導致肥胖症、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各種病症。高糖飲食損害健康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更甚者,愈來愈多研究指出,糖份攝取也和心理健康掛鉤。

糖份影響心理健康?或許與一般人對於甜食有助舒壓之說相違背。首先要釐清的是,甜食令人心情愉悅主要是由血清素所致。

提及血清素,自然想到朱古力。朱古力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是身體製造血清素的重要材料。血清素本身是調節情緒的荷爾蒙,一般抑鬱症患者體內的血清素水平較低,因而需倚賴抗抑鬱藥來提升腦內的血清素。所以不難理解朱古力何以成為紓緩情緒的良藥。

其他的高糖和高澱粉食物,通常被認為刺激腦內安多酚(endorphin)的分泌而產生興奮的感覺,藉此改善心情。但此說法目前缺乏確切的實證。比較有根據的解釋是:高糖引起的胰島素飆升促進血清素的生產。當攝取甜食或含澱粉質食物後,身體會釋放胰島素轉化糖份。過程中,胰島素刺激了肌肉對除色胺酸以外的胺基酸之吸收,造成色胺酸在血液濃度中比例較高,因此在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的運送競爭中處於優勢,更快地合成出血清素。簡而言之,就是達到了增加血清素的效果。

嗜甜可療癒短期的負面情緒,但 Anika Knüppel 刊登於科學報告的研究結果表示,太多糖份卻影響長期的心理健康。

該報告揭示,攝取較高糖份的男性,與罹患抑鬱症有莫大關連。在超過一萬位參與者當中,每日攝取多於 67 克糖份的男性(世衛建議每日攝取量低於 25 克),相較每日攝取少於 39.5 克的男性,在 5 年後出現抑鬱徵狀的機率高出 23%。另外在女性參與者當中,糖份攝取量與心理疾病則沒有可見的關聯性。不過當研究結果被置於逆向因果關係(reverse causation)的分析中,就不免薄弱起來,因為調查人員發現,患有抑鬱症的男性,並不一定是攝取較高糖份的。就結果而言,這項報告未能證實糖份攝取與抑鬱症的因果關係,仍需更多的研究佐證。

雖然未有定論,嗜甜引致抑鬱之說卻非空穴來風。進食甜食後身體血糖水平急速上升,令人感覺滿足,但血糖再次跌回低谷後,身體或會出現疲累、精神難以集中的問題。長期依賴甜食舒壓,反而容易讓情緒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