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機與環境,該怎樣平衡?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夏日炎炎,誰會抗拒開冷氣?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這恐怕是個惡性循環。不過,有計算指出,如果把人們落後的冷氣機製冷系統換掉,在 2050 年前將可以減少約 900 億公噸二氧化碳 ,相比之下,如果世上有一半人都轉為素食者,則只能減少 660 億公噸二氧化碳;又或是重新種植全世界約 3 分之 2 的熱帶雨林,將可能減少 610 億公噸。到底怎樣才能好好發揮冷氣機的功效,同時不會令環境問題惡化?

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便曾經稱冷氣機為「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發明」,不但改善了人們的生產力,也減少因酷熱天氣致死的情況。例如在歐洲,自 2003 年至今,類似的死亡個案減少了 10 分之 1。在可預見的未來,冷氣機只會愈裝愈多。除非我們保證生產電能和製冷期間不再會產生碳排放,更多冷氣機只會加劇全球暖化。然而,奢想全人類暫停使用冷氣機並不切實際,像今年歐洲嚇人的高溫,隨時「搞出人命」。在這種情況下,冷氣機需要用得更有效率。

人們總會想讓室內盡快變冷,所以冷氣普遍會調低幾度。國際能源署的分析師 John Dulac 認為:「通常開機時,冷氣機都會預設約攝氏 21 度,這是其設計最適合的初始溫度。但在美國,人們普遍都會調低至攝氏 18 度,因而增加能源消耗近 20%。」當人人都這樣做,多出來的 20% 就不是小數字。美國環保署能源之星計劃建議,冷氣機的最適溫度是 25.5 度,Dulac 則認為,無需刻意把溫度調高,只要開機時保持著預設溫度,睡覺時調高 2、3 度即可。

另外,消費者應選擇能源效益更高的冷氣機款式,因為相對其他設計,它們的用電量只是其 3 分之 1。長遠考慮來說,人們不應因短期成本高而選擇能源效益差的機種。同時,生產商亦需要停止製造和使用對環境損害較大的製冷系統。其中一種最常見於空調設備的排放物是氫氟碳化物(hydrofluorocarbons,HFCs)。它比起二氧化碳更能夠積聚熱能,對環境的潛在威脅要高上千倍,而且這種非自然的化學物質可以在大氣層裡存留數千年,對環境破壞極大。國際間亦達成協議(Kigali Amendment),希望把這種化學物質淘汰,並將在 2019 年初開始實行,然而,美國並沒有參與其中。

規劃建築時,設計者應多利用懸挑結構遮擋陽光,或善用自然通風系統,而不是一味依賴冷氣機。要換取一個涼快的環境,而又不會增加對環境的負擔,人們不應該吝嗇。冷氣機令人涼快,但並不代表另一方面要把地球像雞蛋般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