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讓孩子保有好奇心、玩樂力

大部分的小孩都在生活中邊探索邊玩樂,他們在玩樂時不但增進自己的技能,同時也在持續尋找新的發現。

文│彼得‧格雷

好奇心:探索和了解的驅動力

亞里斯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開始撰寫論文專門在研究「人類天生就對事物感到好奇」這件事。拿剛出生嬰兒來說,他們會對從未見過的事物比較好奇。在人們臨終之前,他們就算承受再大的痛楚,也會為了做一些從未做過的英勇的事情而多活久一點,只因為好奇接下來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的感官就一直被外在世界的改變刺激著。如果把一個人限制在一個完全沒有新事物可以探索和學習的狀況下,就算滿足所有其他條件,也是一個很大的折磨,人類學習新事物的渴望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

六個月大時,寶寶開始用手眼探索。他們會抓住任何在他們面前新奇的東西,然後放在眼前仔細觀察,為了測驗這個物品的特性,他們會將物品轉來轉去、在手中傳來傳去、揉它、擠它、拉它、丟它然後再撿起來。這種行為會隨著嬰兒對物品的了解增加而下降,但當他們看到的新的物品時又會開始一樣的行為。藉由這樣的行為來了解物品的特性,知道如何讓物品發出聲音、分解、扭轉、彈跳和毀壞。在這個過程,小孩的表情非常專注且認真,就像一個學者認真的鑽研一本書,或者一個科學家狂熱的用試管進行著實驗。當有所發現時,都會露出那種「我發現了!」的驚奇表情。

隨著兒童年紀增長,好奇心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使他們對於探索更富有經驗。

 

玩樂力:練習和創造的驅動力

玩樂力有作為教育的功用,與好奇心互補。好奇心會使兒童去探索新知,玩樂力會刺激兒童練習使用技巧,和有創意地使用它。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玩樂是一種自然的方法確認年輕的哺乳類,包含年輕的人類,有沒有在練習和學習生存和生長所需要的技能。藉由玩樂來達到練習目的的理論始於一個德國哲學家兼自然學家卡爾‧ 古魯斯(Karl Groos),他將研究證據寫成兩本書,分別為《玩樂動物》(The Play of Animals, 1898)和《玩樂人類》(The Play of Man, 1901)。

古魯斯在進化和玩樂這方面的思想遠超越當時時代可以想像的,他了解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理論,然後對直覺有更有精通和先進的了解。他認為動物,尤其是哺乳類,必須學習如何使用他們的直覺。年幼的哺乳類天生具有生物的驅動力和天性去做某些行為,但是這些行為是需要被練習和精練的。玩樂是一個鍛鍊天性的重要本能。他在書裡提到,不能說年輕動物玩樂是因為他們年輕愛玩,反而應該說在年輕時玩樂是為了填補他們先天上的不足,以應付未來生活上的挑戰。他將藉由玩樂能學習到的技能加以分類,包括動作玩樂、狩獵玩樂、打架玩樂和護理玩樂。

在《玩樂人類》這本書中,古魯斯將動物玩樂這個理論推廣到人類身上。人類比起其他動物有更多技能可以學習,所以人類玩樂的行為比其他動物多出很多。年輕的人類藉由玩樂學習成為大人所需要的技能,還必須學習自己所在的環境的特殊文化。因此,古魯斯表示天擇造成了很強大的驅動力。兒童藉由觀察年長的人從事的活動,並將這些活動融入到他們的玩樂之中。在每一種文化的兒童,對所需要的普遍種類活動都會玩,也會根據所在文化的不同,玩特定種類的活動。

在這裡我將古魯斯理論加以延伸,列出我自己對兒童玩樂的普遍種類和其所對應的人類生存技巧的清單:

•身體玩樂

如同其他哺乳類動物,我們人類必須塑造強健的身體和學習協調地運作它,所以我們致力於身體的玩樂,包含跑步、跳躍、追逐和爭奪遊戲。兒童不會玩舉重和跑操場這些無聊又乏味的行為來讓自己的身體維持健康。反而,他們會玩追逐的遊戲、摔角或玩擊劍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為止。有一些身體的玩樂在每個文化都可以看得到,像是追逐他人的遊戲,但像擊劍或騎腳踏車並不是每一個文化都會看到的,必須在有這個器具和模型下的文化才能進行。

 

•語言玩樂

沒有人教年輕的小孩如何講話,他們藉由玩樂自己學習。嬰兒大約在兩歲的時候會開始發出重覆拖長類似母音的嗚嗚聲。大約四到五個月時,嬰兒會將子音和母音連結在一起,這時會漸漸從嗚嗚聲變成呀呀聲。嬰兒只有在開心時會發出這種類似語言的聲音,這是有結構的、自主的、不是為了得到東西而發出的,純粹是為了自己的開心而發出的。隨著時間的經過,這些呀呀聲會變成類似他們母語的聲音。

小孩大約到一歲時會發出第一個字,然後他會以玩樂的心態不斷重複它。之後,小孩語言的玩樂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會開始使用片語、雙關語、押韻、頭韻和不同的文法結構,藉由使用這些技巧,孩子加強對他們母語全方面的認識。

專心聽一個小孩玩語言,不管是一個人講話或者是他假裝在跟其他人對話,你會發現練習語言的結構,對小孩來說是一個很快樂的挑戰。當語言的玩樂發展到極致就會變成我們說的詩篇。

 

•探索玩樂

我們是會察覺世界變化的聰明動物人類,我們會將探索和玩樂合併起來增加我們對事件的了解,這就是探索玩樂。大部分的小孩都邊探索邊玩樂,他們在玩樂時不但增進自己的技能,同時也在持續尋找新的發現。他們就是在合併玩樂及探索,以成人的角度來說這就是科學。

 

•建造玩樂

我們是一種靠建造東西生存的動物,所以建造玩樂教導我們如何建造。遮蔽物、工具和儀器幫助我們傳達和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在建造玩樂中,兒童會努力生產出他們腦海中的物件。一個孩童堆沙堡、用積木創造太空船和畫一隻長頸鹿都是建造玩樂。在許多例子中,建造玩樂是建造成人文化中所使用的東西的縮小版和假裝版。像是狩獵採集者的小孩他們會做縮小版的小屋、弓和箭矢、吹箭、巢、刀子、彈弓、樂器、鏟子、木筏、繩梯、研缽和杵及籃子。藉由這樣的玩樂,他們會變得擅長建造,當他們長大之後就能夠藉由手工建造出有用的真實物品。

建造玩樂可以藉由文字、聲音或物質來傳遞,兒童跟大人一樣喜歡在玩樂時製造故事、詩篇和旋律。

 

•幻想玩樂

我們是具有想像力的動物,我們可以想到一些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所以我們有幻想玩樂。它可以培養我們的想像力,成為一個合理思想建設的基礎。在這種玩樂中,兒童會提出虛構世界的主張,然後再合理地玩出這些主張。藉由這個方法,可以讓人類發展和練習想像在這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來增加想像力。我們一般人常把這樣的能力用在構築未來的計畫,科學家則用在解釋他們所發展的理論或預測真實世界的事件。

 

•社交玩樂

人類是極度社交的,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生存,所以我們有社交玩樂,教導我們如何合作跟約束衝動,以符合社會所能接受的程度。當兒童一起玩想像力的遊戲時,他們練習社交多於想像。藉由角色扮演來練習共同的觀念行事,他們同時也練習協商的藝術。

上述所列的玩樂的種類依照功能分類,並無互相排斥,但是其實每一種玩樂都有一種以上的功能。一個戶外活動可以一次包含身體玩樂、語言玩樂、探索玩樂、建造玩樂、幻想玩樂和社交玩樂。將所有玩樂放在一起運作,我們成為一個具有功用和效率的人類。

每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兒童,會以一般的方式玩樂,而細節會隨著每個文化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在採集文化的兒童會玩狩獵和採集,在農業社區的兒童玩動物養殖和植物栽培,在西方文明世界玩涉及閱讀和數字的遊戲,玩電腦和其他現代科技。

兒童不但會被驅使去玩在成人世界中最重要且最有價值的技巧,更常會玩他們文化中最先進的技能。因此,兒童學習新科技的速度比家長還快。直覺地,兒童會學習對未來有用的重要技巧,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技巧或許會跟家長的年代有所不同。在科技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然後努力學習。

摘自 彼得‧格雷 《會玩才會學》/今周刊 

 

Photo:Farhad Sadykov,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