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07_畢業季

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

Mothers Who Can,t Love: A Healing Guide for Daughters
美國版《情緒勒索》作者蘇珊.佛沃探討「母女關係」力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認清「無愛母親」的五種典型:嚴重自戀的母親;過度糾纏的母親;控制狂母親;需要母愛的母親;忽視、背叛或打擊孩子的母親。

◎蘇珊.佛沃博士向來擅長說出人們難以面對的真相,以及大家在「完美伴侶」與「快樂家庭」表象背後對待彼此的真實樣貌。隨著愈來愈多女兒帶著母親留下的傷口前來求助,以及自己在母親過世後,對於這段母女關係所走過的療傷經歷,她決定陪伴因母親沒有愛人能力而受傷的女兒們,辨識母愛創傷,進而療癒母愛創傷,修復母女關係,細細撫平那深觸靈魂的傷。

 

妳深深受了傷,但妳可以幫自己療傷:這個量表有助於釐清長久以來,「母女關係」對妳造成的影響。

妳是否:

•不確定母親愛不愛妳,並且在想到她可能不愛妳時,感到一陣羞愧?

•感覺必須為所有人的幸福負責,卻獨漏自己?

•相信母親的需求、欲望和對妳的期待,比妳自己的想法重要?

•相信必須努力才能得到愛?

•相信無論妳怎麼做,母親都會覺得不夠?

•相信妳必須保護母親,即便清楚她的所作所為正在傷害妳?

•只要不配合他人就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是壞人,尤其面對母親時特別嚴重?

•不願跟母親分享生活細節與感受,因為知道她會拿來對付妳?

•感覺自己不停在追求他人的認可?

•無論有了多少成就,仍常感覺害怕、內疚、渺小?

•懷疑自己有什麼毛病,並怕因此永遠找不到愛妳的另一半?

•不敢生小孩(前提是想生小孩),因為怕他們「會變得跟我一樣一團糟」?

 

這些都是無愛母親留下的傷,根源通常可追溯至妳的童年。但即便發現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都請不要認定自己「完了」或「注定毀了」。藉由本書協助,妳可以立刻做出許多實際改變,改善人生。

 

母愛創傷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問:

媽媽,妳愛我嗎?

美國版《情緒勒索》作者蘇珊.佛沃探討「母女關係」力作。

專文推薦◎黃惠萱心理師(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專欄作家)

 

「我永遠都不要像我媽一樣!」

這是憤怒,也是一個女兒最悲痛的呼救……

 

不斷落入同一種失戀循環,不敢相信自己多可愛的妳;

無論學業、工作表現再優,總嫌自己太笨太沒能力的妳;

很害怕自己當了母親,卻無法好好愛小孩的妳……

不是妳不夠好,

而是妳的媽媽,傷了妳太久、太深、太重。

 

她總是只看見她自己,看不到妳;

她黏著妳纏著妳,妳好不容易擁有自己的生活,卻一再被她破壞;

妳的人生受她操控,妳的喜怒哀樂被她玩弄於掌心;

妳也只是個需要母親的小女孩,就得當起「小媽媽」照顧自己和脆弱的她;

妳受到此生最不堪的虐待、凌辱,但她冷淡地默許那發生;甚至施虐者,是她。

 

真的好痛,要承認「媽媽其實並不愛我」……

我們最初的愛是母親,剝奪了這份愛的竟也是母親。但妳如何去怪妳媽媽呢?所有糾結只能化為自責:「她其實是愛我的,一定是我有問題,是我不配被愛,是我不好!」

帶著這傷長大,人生屢屢碰壁,妳不懂為什麼。

妳當然值得愛!然而,就像作者本身及書裡的受傷女兒們一樣,妳母親沒有能力愛妳,她走不出自我的生命困境,卻也抽乾妳的自信,因而,妳被巨大的失落感困住了。

 

面對並理解,一點一滴地愛足自己、修復關係。

透過實際練習,蘇珊.佛沃將一步一步地引導妳重拾自我,與母親重新建立界線,進而修復關係。

謊言與真相練習,讓妳認清母親常引發妳罪惡感的話語;經由「這就是妳對我做的事」四步驟,釐清痛苦的源頭;以非防禦性溝通回應批評,寫出立場聲明,對母親說不……這些方法帶妳釋放壓抑,走出過往陰影,重塑母女關係的嶄新模式,最重要的是,讓妳重獲自信與自尊。

 

母親或許沒有給妳足夠的愛,但妳是一個能夠愛的人。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黃惠萱心理師(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專欄作家)
 

【國外書評】

.「這是一本劃時代的作品,內容有力、易讀,又能提供情感支持,完全符合女性的需求。」——貝芙麗.英格爾(作家,著有《情緒的療癒》、《好女孩症候群》)

.「蘇珊.佛沃的智慧與遠見,拯救了數百萬的生命……這是一本威力驚人的自我療癒指南。」——卡洛.H.布朗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塞梅爾神經科學和人類行為研究所傑出研究教授)

編輯推薦


即使深受母愛創傷,妳仍是一個能夠愛的人

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在這世界上最愛的就是媽媽了。

生命由母親孕育、從母體而出,我們心甘情願將最柔軟也最脆弱的自己,全然交託給母性,那原應是最令人心安的倚靠,因而我們從未懷疑,也有可能,媽媽給不了愛。

或者是不敢去質疑?因為我們總是本能地想保護最愛的這個人(「沒有啦,我媽其實也沒那麼糟……」),因為我們從未放棄等待(「只要我努力,總有一天她會肯定我……」),更因為「媽媽其實不愛我」這句話一旦說出口,幾乎等於否定了自己。

「都是我不好,媽媽才會那樣待我。」於是我們只能做出這樣的結論,一切錯在自己,並將這份罪咎帶入了人生。但其實一輩子我們也止不住糾結:「媽媽,妳愛我嗎?」

那個令妳傷透了心的真相卻是:妳深愛著媽媽,可她愛不了妳,因為她屬於以下這五種「無愛母親」的典型。

「嚴重自戀的母親」極度缺乏安全感,妳愈長大,她愈視妳為對手,怕妳搶她的鋒頭;「過度糾纏的母親」藉母親的角色滿足自我,要當妳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控制狂母親」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便轉而控制妳的;「需要母愛的母親」陷入酗酒、憂鬱等困局中,妳只能被迫提早成熟,當小媽媽照顧她;「忽視、被叛或打擊孩子的母親」,她冷眼旁觀妳受苦,甚至對妳施虐……

無愛母親深埋下的痛楚,驅使受傷女兒們在蘇珊.佛沃的諮商間留下許多故事,然而起初她們並不曉得心頭散不去的自卑、失落,源於經年未癒的母愛創傷。

事實上,在《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一書的導言中,蘇珊.佛沃亦勇敢坦承:「雖然我已平復母親帶給我的內心騷亂,但直到她過世,我都無法說服自己針對『無愛母親』寫出一本書。」這位二十年前便提出「情緒勒索」議題、享譽全球的知名心理專家,直到二○一四年才寫下《母愛創傷》。

不是要怪罪母親,未解的生命課題已困住她們太多。《母愛創傷》引導女兒們在本書的前半部直面傷口,並非去原諒或遺忘,而是為了更實際有建設性地,進一步在書的後半部做自我療傷,縱使母親已離世亦必要。

療傷,一步一步藉由書寫痛苦、大聲將憤怒說出口、與母親劃定界線等具體方法,蘇珊.佛沃幫助所有受傷女兒們明白「這不是我的錯」,重獲自信、智慧與力量。

療傷,癒合了自己的傷口,妳就有機會建立期待的嶄新母女關係;而當妳成為母親時,再也不用害怕自己「變得像我媽媽一樣」,因為妳已擁有屬於自己的愛的勇氣。

「母親或許沒有給妳足夠的愛,但妳是一個能夠愛的人。」永遠要這樣相信自己。

永遠。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

作者

【美國版《情緒勒索》作者】

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

 

國際知名的諮商師、講師及作家,心理治療執業經驗超過四十年,在美國南加州的心理衛生及醫療機構擔任諮商師、講師及顧問。

她率先提出了「情緒勒索」概念,其著作《情緒勒索》熱銷全球二十年。

另著有多部心理經典,《愛上M型男人》、《父母會傷人》均為《紐約時報》排行榜的暢銷書,以及《跳痛的愛》等書。

除了臨床治療及寫作,她還透過大眾媒體分享珍貴的專業經驗,曾上過三百多個電視及廣播節目,並曾於美國廣播公司主持全國同步聯播的談話節目,長達六年。

 

●若有諮商相關問題,可以上蘇珊.佛沃的個人網站提問:www.susanforward.com,或者寫電郵到:susanforward6@aol.com。

譯者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五天》、《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目錄

【推薦序】因愛而傷,由愛重生 文◎黃惠萱心理師 008
【導言】母愛創傷──從辨識到療癒 013  

第一部 辨識母愛創傷

第一章 質疑母愛是種禁忌? 034
「敢說妳媽的壞話試試看。」
其他人不了解妳的處境
被母親拒絕後的內化機制
與禁忌對決
重複出現的模式

第二章 嚴重自戀的母親 046
「那我該怎麼辦?」
自戀光譜
三D天后:戲劇化(Drama)、折射(Deflection)、否認(Denial)
「壞母親」曾經也是好母親?
妳永遠也不可能取悅她

第三章 過度糾纏的母親 075 
「妳是我人生中的一切。」
翠西:當情感成為枷鎖
史戴西:母愛恩惠的附帶條件
蘿倫:學習接受艱困處境
糾纏是一種雙向過程

第四章 控制狂母親 094
「因為我說了算。」
凱倫:無路可退,飽受欺凌
完美主義者:要求妳達成不可能的目標
虐待狂型控制者
控制狂母親的心理驅力

第五章 需要母愛的母親 113 
「我得靠妳幫我處理一切。」
其實妳還是個「小大人」
艾莉森:總是迷上「需要幫助的人」
裘蒂:母親酗酒、濫用藥物且憂鬱
妳失去了童年,直到現在還為此心痛

第六章 忽視、背叛或打擊孩子的母親 133 
「妳老是在製造麻煩。」
愛蜜莉:隱形的女兒
無法保護孩子的母親
當母親開始失控
性侵害帶來的雙重背叛
妳只是受傷了,不是毀了

第二部 療癒母愛創傷

第七章 了解真相的第一步 168 
「我開始明白那不是我的錯。」
進行「設定」的基本原則:從「妳」變成「我」
妳真正的信念是什麼?

第八章 承認內心囤積著痛苦感受 188 
「說出來的感覺真好。」
真相揭曉的時刻
第一部分:這就是妳對我做的事
第二部分:我在當下的真實感受
第三部分:對我人生造成的影響
第四部分:現在我希望妳這麼做
將文字化為聲音,能帶來力量

第九章 從憤怒與哀痛中汲取智慧 205 
「我準備好面對那些壓抑已久的感受。」
找出藏在哀痛背後的憤怒
夾纏於怒氣中的傷痛
一直都不是妳的錯
沒有人能一夜痊癒:與憤怒及哀痛合作共生
處理憤怒與哀痛的訣竅
透過情緒,打破惡性循環

第十章 改變行為,就能改變人生 229 
「我知道改變很辛苦,但不改變會更辛苦。」
成年女兒的責任與權利
非防禦性溝通

第十一章 設定界線 246 
「我本來不相信自己有說『不』的權利。」
劃定界線
羅倫:練習立場聲明
凱倫:如何回應失去理智的母親
我知道不容易,但做就是了

第十二章 決定妳現在想要的母女關係 264 
「我終於覺得自己像個成年人了。」
第一種選擇:運用新技巧,強化新日常
第二種選擇:協商出更好的關係模式
第三種選擇:茶會關係

第十三章 最困難的決定 286 
「我得在母親及我的幸福之間,做出抉擇。」
斷絕關係:無路可退的終極手段

第十四章 老、病及孤獨:突然變得依賴的母親 299 
「我得陪在她身邊,畢竟她還是我媽。」
黛博拉:「我媽得了癌症。」
別忘記妳的內在新能量

【終章】找到內心那位好母親 309
致謝詞 317

序/導讀

推薦序

因愛而傷,由愛重生
黃惠萱心理師(FB「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版主.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專欄作家)

母親的「妳」,成為女兒的「我」

「我可以不要再談我媽了嗎?為什麼我花錢來治療,卻一直在談她?」

聽到個案這麼說時,我總是輕輕點頭,表示支持,並在心裡苦笑,想著:「不談母親很簡單,困難的是談自己時,卻發現每一處都有母親留下的痕跡。」

就像本書作者蘇珊.佛沃所言,年幼的孩子會全盤接受母親傳遞的正、負向訊息,藉此建立對自己的核心認知,所以母親的「妳」,就成為女兒的「我」。每一個踏上自我療癒之路的女兒,都需要仔細看看母女關係究竟帶給了自己什麼樣的影響。

《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這本書的前半部,主要是「辨識母愛創傷」,作者將「無愛母親」分成五類,透過大量的個案故事,幫助讀者了解自己與母親。

雖然是看著別人的生命故事,但讀者可以透過閱讀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因為有些生命中深刻而隱密的痛苦,即使是摯友或親密伴侶可能都無法感同身受,唯有透過閱讀有共同經驗和背景的故事,才能得到共鳴。

閱讀是非常好的自我療癒方式,有些個案會跟我分享她們在閱讀時的困難與收穫。

「我一眼就被這個書名吸引了,看的時候覺得那裡面說的就是我,但是我無法看完,一直想要做些其他的事情!」

她們往往發現那些非常貼近個人經驗的書籍,雖然讓自己受益良多,可是在閱讀過程中會因為痛苦而想分心。其中一個可能的因素是勾起了自己過去創傷的回憶;另一個則是因為承認受害者角色或指認加害者,所帶來的心靈衝擊。

已經開始接受療癒或接近結束階段的人,比較不會因為閱讀相關書籍而被勾起大量未處理的負面情緒,但心情難免有些波動,如果能找自己的治療師談一談,或是用過往熟悉可以安撫自己的方式,一段時間後,應該可以恢復平靜。

但有時候難以閱讀的原因是:如果自己認同了書裡的故事,似乎間接承認了自己的母親是「無愛母親」。

從探索受傷的真相開始

我們內心裡有許多道德約束與理想化的負累,讓受到創傷的女兒難以看清楚母親的樣貌。

當妳想著:「我只希望自己能夠過得好一點,我不想把她當成壞人,也不想要責怪她!」那麼妳可能還處於情緒壓抑的階段,無法好好為自己的傷口感到悲傷,甚至表達妳的憤怒。

又或者,妳還抱持著「我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母親改變」的想法,妳仍希望「努力地成為對母親有幫助的小女兒」。然而,以「改變他人為動機」並非邁向健康成人的態度,反而會增加母女間的糾纏。

從助人者的角度來看,加害者和受害者並非截然二分的概念,特別是在母女關係中,女兒們有朝一日可能成為母親,而每個母親都曾是個女兒。

在《母愛創傷》這本書中,作者心目中的讀者是女兒,希望幫助的對象也是女兒,她相信如果女兒們能夠對母親的行為模式和內心狀態有更深的認識,就更能面對自己所受到的創傷,有助於後續的自我療癒。

若在閱讀這些讓妳感同身受的故事時,能先將「受害/加害」的框架放在一邊,著眼於探索並了解妳自己真實的感受與經驗,本書會為妳帶來更大的幫助。

踏上改變與療癒之路

當妳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在母女關係中遭受到什麼對待,對自己造成哪些影響之後,才有辦法踏上改變與療癒的道路,進入本書後半部的「療癒母愛創傷」歷程。

療癒創傷需要經歷一系列情緒紓解、獲得新想法,才能走到行為改變。一個長年飽受母親苛刻批評的女兒,當母親嫌惡地說:「妳穿那一身是什麼衣服?」她能一反過去低頭欲哭的反應,轉而平靜地繼續做自己的事,甚至更尊重自己的感受,對母親說:「我要回去了!」堅決離開,扭轉過去總是低頭認錯或不斷自我辯解,結果總是被母親壓著打的互動方式。這些改變不是一蹴可幾,就像水需要不斷累積熱量,才能變成升上天空的蒸汽。

治療創傷的過程需要同時在理智與情感上,深度理解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像是指認自身受到的傷害。而這是一項困難且重要的任務,在愛恨交織的母女關係中,更是如此。

對於有著「無愛母親」的女兒來說,要辨識「愛中夾帶的傷害」,要承認「應該給愛卻無愛的關係」,要經歷難以想像和言說的二度痛苦。如果在這撥開迷霧、了解真相的艱難過程中,有一個領航人可以清楚地描述出許多和妳相同遭遇的故事,準確地形容出母親帶給妳的矛盾與痛苦,甚至堅定地告訴妳該如何改變,並對妳能脫離母親影響這件事充滿信心,那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母愛創傷》就是非常好的領航書籍。作者蘇珊.佛沃是一位犀利、勇敢、有力量的治療師,長期對兩性關係與家庭互動有深刻的觀察和豐富的經驗。

如同她自己的說法,她確實擅長說出人們難以面對的真相。在之前的作品《情緒勒索》與《父母會傷人》中,她就展現出對於「在親密關係中假愛之名,實則傷害的各種現象」,細緻且精確的描述功力。

除此之外,對於困在關係中仍感到迷惘的讀者們,作者還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改變方法。她很清楚面對改變時會遭遇什麼心理障礙,也能夠以堅定的態度對讀者保證改變自己之後的豐碩成果,這些都是一個資深、有智慧的治療師才能夠做到的事。

讓妳重生的愛,是「妳自己的愛」

「因愛而傷,由愛重生」是我閱讀本書最大的感觸。

「母愛創傷」是因為女兒對母親有愛,但得不到母親的愛而受傷。若無法看清真相,不斷地執著於對母親的愛,讓自己困在扭曲的母女關係中,傷口永遠無法痊癒。

真正能讓妳重生的愛是「妳自己的愛」。如同蘇珊.佛沃在書的最後提到:

「母親或許沒有給妳足夠的愛,但只要學習為自己補充母愛,妳就有能力付出並接受渴望已久的溫柔與關懷。」

試閱

質疑母愛是種禁忌?
「敢說妳媽的壞話試試看。」

我們這代人通常對心理學都有些概念,但仍未完全擺脫母愛迷思:我們總相信母親的定義就是能愛孩子、保護孩子,而且永遠慈愛親善。這種迷思為許多無愛母親提供了掩護,因為丈夫、其他家庭成員和社會通常不願直接批評或仔細檢視這些母親。

大部分的社會學家都歌頌母親,彷彿只要生了孩子就能立刻擁有養育孩子的能力,但現實卻非如此。沒有這種能夠打開「母親本能」的神奇開關,母親並不會生了孩子後立刻與嬰兒產生連結,或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與匱乏。當然,我並不同意佛洛伊德打擊母親的傳統,也就是把所有問題歸咎到母親身上;但相信只要成為母親就能付出健全的愛,同樣也是一種妄想。

這種妄想成為一種深植人心的信念,就算妳想表達母親無法愛人的事實,並說出母女關係的真相,也就是母親真正對待妳的方式,卻往往會遇到頑強外力集結抵抗,其中甚至包括妳母親。
確實,我們常在處理無愛母親議題時面臨許多禁忌,人們面對母愛創傷的反應激烈,不是心存懷疑、大肆批判,就是給出毫無建設性的意見。

如果妳想重新組織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很容易發現以下狀況:

‧妳嘗試與她和解,卻總是被重新捲入一堆錯綜複雜的批評及言語操弄的泥淖中。妳再次成為那個不知感恩、自私又無情的傢伙。無論她做了什麼,妳都是虧欠的那方。

‧妳試圖向親友尋求建議,得到的回應卻是:「怎麼可以這樣說妳媽呢?是她給了妳生命。妳有什麼毛病呀?」

‧妳找了一位學藝不精的諮商師,對方堅持要妳「原諒並遺忘」,還要妳與母親和解,完全不管必須付出的高昂情緒代價。

‧妳試圖從牧師、神父或其他精神導師身上尋求支持,但得到的回應都是「孝敬妳的母親」、「妳必須透過原諒療癒自己」、「家庭是我們的一切」。

‧妳試圖跟妳的另一半討論,但得到的建議是:「別讓她影響妳。她就是那樣。」

經歷以上的一切之後,妳又回到了原點──迷惑、孤單,因為試圖面對及處理過往糾結而感到羞恥,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權擁有那些感受。

其他人不了解妳的處境

處理無愛母親帶來的痛苦及其後續效應非常辛苦,過程也可能使人極度孤絕。一般人如果擁有堪稱健全的母親,通常很難理解世上有不一樣的母親,因此,常有立意良善的親友在面對不被愛的女兒時心存懷疑,不但無視她的痛苦,甚至在她尋求安慰時出言指責。

凡樂莉是名三十二歲的電腦工程師,她常在工作及社交生活中感到困陷、沮喪,希望找我克服害羞與焦慮問題。她不習慣與外人來往,尤其因為「人們就是不了解我」。

我請她舉出一個例子,她描述了最近的一次事件。

「一個月前,我報名參加成人美術班。其實我老早就想試試看了。老師泰瑞對我的水彩畫讚譽有加,我們相差二十五歲,但還是成為非常親密的朋友。泰瑞說她打算辦一場學生畫展,還選了兩幅我的作品,我聽了很開心,卻突然哭出來。她問我怎麼了,我說那天早上才跟母親在電話中大吵一架,我不想邀請她來。
「泰瑞說她很想見見我的母親。我媽是個室內設計師,也是個不得志的藝術家,不過我沒跟泰瑞提過後者。泰瑞已經提起我媽好幾次,所以我在百般不情願的狀況下寫了電郵邀請她來。她來了,盛讚了所有人的作品,但就是對我的作品表現冷淡。不過當然,她在面對泰瑞時非常迷人、熱情。等她離開後,泰瑞告訴我:『我真想擁有那種可愛的母親,我願意犧牲一切讓我的母親活過來。希望妳明白自己有多幸運。』

「我說:『嗯,眼見不見得為憑。我媽有時候非常自我中心、愛批評,而且好勝心強。』但泰瑞彷彿一個字也沒聽進去,只是繼續說:『妳該感謝擁有這樣一個關心妳的媽,至少她還願意來看妳的作品。』」

凡樂莉把泰瑞當朋友,但泰瑞把她的話當耳邊風,她因此非常沮喪。如果連凡樂莉這樣的成年人都會因此深深受傷,應該不難想像一名年輕、獨立的女孩──說不定就是年輕時候的妳──在努力想被聆聽、理解卻失敗時,感覺有多糟。

柯琳是二十八歲的單親媽媽,她在一家連鎖超市擔任經理,打從有記憶以來就深受慢性輕度憂鬱症所苦。定期服藥很有幫助,但她也清楚,只要過往還有許多糾結未解決,憂鬱狀況不會結束,所以希望我幫她釐清問題。我在稍微了解情況之後,問起了她的童年經驗。

她說:「我沒人可聊……情況沒那麼簡單。大家都不聽我說,我只能把所有傷痛悶在心裡。只要我試著跟爸聊起媽,他就會說:『對她好一點就是了。』某次我到吉娜阿姨家過夜,她問我家中狀況如何,我覺得可以和她交心,畢竟她一直都對我不錯,所以我說:『我覺得我媽不太對勁,她老是對我尖叫,還說我一點價值都沒有。』吉娜阿姨安靜地聽我說完,一副了解的模樣,但隨後說:『妳得試著幫助她保持心情愉快。她不是有意傷害妳,只是因為跟妳爸處得不好。而且如果不是為了妳,她早離婚了。這是妳欠她的。不要那麼敏感。』她的語氣讓我覺得做錯事,我聽了感覺更糟,心想:『這下好了!現在連阿姨都在生我的氣。』真希望我一開始沒說出口。」

這些擁有無愛母親的女性的共通特質,就是渴望感受到被認可,也就是找到一個人對她們說:「沒錯,妳所經歷的都是真的,沒錯,妳的感受非常合理。我都了解。」

這些女兒往往承受了巨大壓力,無論過去或現在,都不敢說出自己在言語、情緒或身體方面經歷的殘酷對待。如妳所見,這些孩子很早就被迫面對現實的規則:別告訴任何人,連在心裡想都不能想。

於是妳學會了埋藏、輕視,甚至懷疑內心的真實感受。

被母親拒絕後的內化機制

妳的直覺通常是為母親設想,並努力在現況中取得平衡。雖然乍看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妳的生活底層會因此出現錯綜複雜的斷層線,就像一種情緒地震帶。苦笑著逆來順受可以保持表面上的和平,但實在稱不上主動的選擇,反而更像是一種基於羞愧與恐懼的失能狀態。而真正讓妳深陷情緒陰影的,正是這種精準運作的情緒煉金術及麻醉效果。

每當妳試圖說出有關母親的真相時,外界反應都會在妳心中迴盪出強烈情緒:

‧妳覺得自己背叛了母親,並因為說出真相而被視為「亂批評她」,「畢竟是她給了妳生命」。

‧妳覺得羞愧。「所有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愛,那一定也有正當理由。」

‧妳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不知道自己是否「太敏感」,或者開始自憐自艾。

這些想法與感受一定非常強烈,許多人甚至深感恐懼,因此,一旦外人碰觸到這座痛苦與缺乏安全感的深淵,所引發的反彈只能以「驚恐」形容。之所以會如此驚恐,是因為我們得允許自己去感受,並承認我們的母親沒有愛,還得試圖去改變彼此之間的關係。

許多女兒表示她們真的無法為母親貼標籤,就算母親再惡劣、再無法付出愛也一樣。
以下是我常聽到的理由:

‧我受不了那麼做的罪惡感。
‧我承受不了那種悲傷。
‧我無法接受隨之而來的失落感。

這些成年女性內心都有個嚇壞了的小孩,「如果說出真相就沒媽媽了。」只要聽到這個內在小孩低語,無論多麼成功老練的女性都會忘記自己是成年人,早就無須仰賴與母親的緊密關係才能生存。

一旦妳相信只要自己依循內心感受行動,將無法承擔隨之而來的情緒後果,就只能走上另外一條道路:將扭曲的自我形象及看待母親的方式合理化。

「聽著,她真的過得很辛苦,」妳告訴自己,「我得放她一馬。」

柯琳非常努力地找出所有足以證明母親「沒那麼壞」的蛛絲馬跡,這些合理化說詞簡直耳熟得令人心驚。

「希望妳沒覺得我在妖魔化我媽,我真的沒有。我是說,她從沒讓我們餓著,也沒讓我們流離失所。我上學有課本用,也有好衣服穿。而且老實說,我小時候真的常惹麻煩,難怪她老對我生氣。」

柯琳仍想從這段腐爛的母女關係中翻出一些正向元素。確實,母親沒讓柯琳餓著,卻讓她在感情方面極度飢渴。但為了自我說服,她得使用我們熟悉的自責說詞。奇特的是,對於無愛母親的女兒而言,這種說詞具有撫慰效果。

看出這種惡性循環的模式了嗎?妳在母女關係中的痛苦逐漸轉為恐懼,最後發展為各式合理化及自責說詞。正是這種密閉的循環系統將妳困住,阻止妳做出改變。我們的心智或許理解現實問題,情緒卻遵循另一套邏輯,而我們大多時候是情緒的動物。

無愛母親的女兒有辦法說出「我媽很沮喪」、「我媽根本只顧自己」、「我媽真要把我逼瘋了」,甚至「我媽是個酒鬼」、「我媽會在言語上虐待我,現在也一樣」,或者「我媽真是個賤貨!」這些說法聽來強悍,似乎也很精明,但又沒有精明到足以讓妳放過自己。唯有完全揮別母愛迷思,才能停止這個無法克制為母親辯解的情緒循環,而且這些辯詞背後的邏輯只有一種:「無論我媽做了什麼,反正都是我的錯。」

妳的一生可能都無法克制地相信母親沒有問題,有缺陷的是自己。妳會在成年過程中不停地受到這種受損的自我形象影響,彷彿扛著一只沉重大衣箱,裡頭是妳從小就開始收集的各種恐懼與自我誤解,並以此發展出各種自我挫敗行為。

需要母愛的母親
「我得靠妳幫我處理一切。」

一個母親如果每天下午抱著一包M&M’s巧克力上床睡覺,或者必須叫小孩起床準備上學時昏睡在沙發上,那她一定不知道如何引導女兒面對人生。她還可能沒空煮飯、看顧年幼孩子,甚至無法照顧自己。無論原因是憂鬱、酒精、藥癮,或者過度幼體化,總之,只要她需要的母愛超過能夠付出的程度,女兒就會發現自己得擔起家長、保護者及密友的角色。

如果女兒還年幼,很少有比察覺「媽媽有些不對勁」更令人沮喪的事了,而和這樣的母親相處久了一定也會出問題。需要母愛的母親常會放棄照護者的責任,躲回自己的小世界。她們或許在家,卻總是心不在焉,不但無法注意到妳的成就,也無法在妳難過時為妳擦去眼淚。她們通常成天大睡、抱怨、看電視、喝酒,而身處其中的女兒很少意識到這項顯而易見的事實:自己其實缺乏母愛。

妳在本章讀到的都是MIA的母親,MIA代表「缺乏作為」(missing in action),意思是有在跟沒在一樣,她們只把精力投注於自身的存續,根本沒剩多少心思關注女兒的福祉。
許多女兒長大後非常同情母親,相信自己有義務不計代價地替她「改善一切處境」。一旦孩子被迫肩負起角色反轉的責任,往往也會因為被稱讚「老成」、「負責」或「早熟」而自豪,但她們的健全童年其實被剝奪了。

成年之後,這些女兒可能會因為自己理性、幹練及善於管控的能力感到驕傲。她們一輩子都在練習如何扛起他人的責任,此外,她們常成為他人尋求支持與鼓勵的首選,而且完全知道如何幫助他人獲得存活、成功或快樂必要的能力,卻無法處理自己的需求。她們很少優先處理自身的需求、夢想及快樂,反而成為以照顧為名,全面吞噬他人的專家。

其實妳還是個「小大人」

成年後的女兒,其實很難退後一步地客觀看出自己曾是大人幫手的事實。為了幫助妳明白自身經驗是否符合這種關係互動的定義,我設計了一張辨識量表,幫助妳理解照顧母親是如何塑造、影響了妳的人格發展。

.【小大人辨識量表】

妳小時候是否曾:
‧相信無論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妳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決母親的問題、緩解她的痛苦?
‧忽視自己的感覺,只在意母親的需求及感受?
‧確保母親不受妳的行為後果影響?
‧為母親說謊,或幫忙掩飾她的問題行為?
‧只要有人批評母親,就為她說話?
‧認為必須經由母親的認可,才能自我感覺良好?
‧不能讓朋友知道母親的作為?

成年之後,妳是否對以下敘述感到熟悉:
‧我會盡力避免讓母親不開心,當然也包括其他成年人。
‧我受不了讓任何人失望。
‧我是完美主義者,只要事情出錯,我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我的生活中最可靠的人是自己,什麼事都得自己來。
‧像我這種人不會對他人有價值,除非我的作為對他人有利。
‧我得時時刻刻保持堅強,出現需求或想要求助就代表軟弱。
‧我應該有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唯有他人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我才有餘力照顧自己。
‧我大多時候都感到憤怒、不被重視或被利用,但總是把感受壓抑在心底。

這些「小大人」無法在成長過程中享受身為孩子的自由,並因此付出了高昂代價。畢竟妳一旦將自我價值建立在照顧別人之上,就無法發展自我、享受奔放的想像力、學習放下武裝,也無法興之所至地做想做的事。妳不會有時間自問:「我能做些什麼?」或者在嘗試不同路線後,找到屬於自己的滿意道路。妳反而會訓練自己專注於母親,成為她的需求專家,甚至主動預估即將出現的困境,接手替她解決。

不過,母女角色反轉的下場殘酷,這種關係也注定會失敗,畢竟一個小孩根本沒有能力解決母親的問題,只有做母親的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無論孩子多麼努力微笑,又做出了多少犧牲,都無法改變母親的處境。然而,女兒仍會無法克制地反覆嘗試,並在每次失敗後無法克制地感到無能、羞愧。假使失敗時年紀還小,這些女兒會立志長大後「把事情做對」,而且會在成年後孜孜不倦地試圖達成目標。她們總是為別人做得太多、付出太多,也給予過多幫助。心理學家稱此為「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不停地重複舊有的行為模式,希望藉此獲得與過去不同的結果。

一旦受此力量驅使,妳活著就只是不停在幫別人解憂,不停在處理問題,完全沒有享受歡笑、輕鬆與樂趣的空間,而且也很難釐清「愛」與「憐憫」之間的差別,甚至不相信愛是一種有來有往的關係,而不只是一堆必須解決的需求。

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討論許多對妳有幫助的技巧,其中包括:角色扮演、信件書寫、視覺化,及其他效果強大的練習。我就是透過這些技巧,帶領先前提及的女性走出了迷惘、傷痛與憤怒,她們因而如釋重負地理解:面對母親時,內心的痛苦及困惑並非自己的錯。

如果妳繼續閱讀下去,並嘗試進行其中的一些練習,就能理解妳不必為母親的無愛行為負責。妳完全不該受到情感遺棄、令人窒息的對待、虐待、霸凌等待遇,當然也不該為了母親要建立自我,而被百般壓榨。妳值得被愛,只是母親沒有或無法付出妳所渴求的溫暖、安全感、情感支持和被珍惜的感受。而我們在這些章節中的目標,就是幫助妳打從心底接受以上的真相。在妳痊癒並能夠於處理母女關係時做出明智決定之前,妳的大腦、直覺和心靈,都得全面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根據個人經驗、個案觀察及其他人寫給我的信件與電郵,我知道,理解真相是一段傷人的過程,但只要鼓起勇氣擁抱真相,妳就能從母親失職造成的傷口中解放出來。以自己舒服的節奏進行這段過程即可。不要一次把本書讀完,時不時停下來消化吸收,再往下讀。也千萬不要壓抑情緒。妳或許會邊讀邊哭,完全無妨,哀傷與怒氣都是過程中正常且必要的情緒。切記:眼淚就像河流,從一處發源後止於另一處,終將帶領妳航向痊癒。

另外請別忘記,以下章節提到的練習,無意取代讀者與諮商師當面合作、支持團體或「十二步驟計畫」的功能。如果妳曾受到肢體或性侵害,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若妳現在正使用藥物或酒精減輕痛苦,請一定要加入十二步驟計畫,或尋求成癮症專科醫生的幫助,並確保在進行本書練習前,已保持三個月沒有濫用物質。畢竟復原初期的妳會極度脆弱,也會感受到許多強烈、直接的情緒,也就是說,深入那段艱辛的童年回憶可能會讓妳重拾濫用物質的陋習。此外,假使妳曾經或正在與憂鬱症搏鬥,現在已有許多治療方法,妳必須知道自己並非孤軍奮戰。

我們會先處理與大腦有關的理性、認知層面問題,之後再進行心靈探索。任何一個健全的人,都得能同時思考及感受,我會幫助妳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如果妳沒有上段列出的情況,當然能獨自透過本書進行練習,其中對大多數人都很安全的是「溝通練習」,而且效果顯著。不過請記住,若想透過本書練習得到最大效益,仍需要專業人士從旁協助。

妳將在過程中處理許多激烈情緒,因此,在展開這趟練習旅程之前,請確定在艱困時有能拉妳一把的人。如果正在接受諮商或即將展開治療計畫,或許可以把此書帶去,並利用現場情境進行部分練習。尋求幫助絕非軟弱,而是力量的展現。另外也請記住,妳永遠能反覆重讀此書,並從中找到所需的指引、認可及情感支持。

如何尋找一位好的諮商師?

如果決定尋求諮商師協助,請確認對方曾處理過不健全家庭及相關創傷的個案,並能自在看待這些議題。若妳與母親的關係充滿痛苦與傷痕,諮商師必須不怕與妳一同潛入過往泥淖,好幫助妳在變得更為強壯、健全之後,走回現實。

假如在聽過妳的故事後,諮商師說出了以下任何一句話,請換一位諮商師:
‧一切都過去了,妳得學會放下。
‧我們現在處理此時此地的問題就好。
‧別對母親那麼嚴厲。她也有自己的問題要處理。
‧妳不該這樣一天到晚自憐自艾。
‧妳得原諒並遺忘,想辦法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因為這些評論帶有輕視意味,完全沒把妳的感受及經歷當一回事,如果與這種諮商師討論過去,只會增加妳的困惑及挫折感,甚至加劇早已存在的自責情緒(「我怎麼會這麼幼稚呢?」「為什麼我就是跨不過去?」)。找一位願意主動與妳合作、給予回饋並與妳互動的諮商師,而非只是坐在那裡說「嗯哼」或「妳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的傢伙。相信妳的直覺。一旦與諮商師共處時沒有感到舒適、安全或被好好聆聽,對方就不是合適的人選。

慢慢來,不用急

在進行第二部的練習時,請務必對自己好一點,安排足以書寫、散步、思考及休息的額外時間。妳的情緒可能會在處理部分章節內容時被輕易觸動,或變得激烈,所以在能冷靜下來較為清晰、理性地思考之前,請不要做出任何重大決定。如果妳的感情關係出了問題,正猶豫是否該出手挽回,也希望妳先處理好與母親之間的問題,千萬不要匆促做出任何決定。

但要強調的是,妳的人生不會在讀完這些章節後立刻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因為無愛母親留下的傷口不可能立刻痊癒;如果我告訴妳「會」就太不負責任了。但我可以保證,妳的痛苦與困惑,將會在使用這些療癒措施後減緩,幫助妳以全新的眼光,客觀地看待自己和母親。那份清明極端重要,不但能讓妳在面對母女關係時擁有做出健全決定的條件,也能藉此重建妳的人生。

妳真正的信念是什麼?

妳會從母親身上接收訊息,再下意識地以此形塑信念。為了找出這些訊息,我們得從目前可見的細節,回溯源頭。因此,我們先來檢視一些妳或許常從母親口中聽見的話語,或可能對妳產生暗示效果的行為。請記住,妳的母親並不一定是透過言語傳達這些訊息,她可能只是在對妳不滿時表現出特定行為,而且至今仍是如此,舉例來說,只要她一對妳的行為不滿,就會嘟嘴或瞪妳。這些非口語的行為和口語一樣具有威力,所以當妳一項項檢視以下的列表時,請同時回想母親當下的肢體動作,以及這些動作如何強化言語帶來的效果。

.【母親傳遞的訊息清單】

請在引起妳共鳴的項目前打個勾,如果想到其他項目,也可以直接加入清單中。妳的母親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常會做出一些特定的表情、評論、要求,或搞出一些鬧劇,只要在腦中將以上一切重新播放一次,應該就能把清單遺漏的部分完全補上。

可能貶低妳的訊息:
‧妳好自私。
‧妳不懂寬恕。
‧妳一定有什麼毛病。
‧妳什麼都做不好。
‧妳不懂愛人。
‧妳只想到自己。
‧妳真讓我失望。
‧妳不可能有什麼成就。
‧都是因為妳,我的毛病才這麼多。
‧妳不可能找到對象。
‧妳永遠不可能像我一樣迷人、聰明、有成就或吸引人。
‧妳的判斷力很差。
‧沒人在意妳怎麼想。
‧妳只是我的負擔。
‧妳只會帶來麻煩,沒什麼價值可言。
‧妳是家中所有問題/侵害/羞恥的根源。
‧如果妳是一個更優秀的人,這些問題/侵害/羞恥就不會發生了。

自戀、好鬥、充滿控制欲或有虐待傾向的母親,可能會說出以上這些話。這類詞彙可能摧毀妳,母親卻能藉此推卸所有她本該扛起的責任,包括對人生的不滿,並因此感到無比強大。若妳在閱讀某個項目時感到熟悉,甚至腦中出現母親的聲音,或許這類指責早已在妳體內流動已久。為了解除這些訊息的影響力,辨識出這些訊息是關鍵的第一步。

逼妳扛起他人重擔的錯誤訊息:
‧妳就是我人生的一切。
‧妳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我不需要別人,只需要妳。
‧只有妳在乎我。
‧只有妳能讓這個家不至於分崩離析。
‧我們好親密,必須向彼此分享一切,不能有祕密。
‧妳是我最好的朋友。
‧妳永遠是我的小女孩。
‧我只能依靠妳了。
‧我好需要妳。沒有妳,我什麼都做不到。
‧我好愛妳,比起妳父親,我更在意妳。
‧妳得幫我想清楚之後的人生該怎麼辦。

這組訊息跟之前不同,但具有同樣的毀滅力道。透過這些訊息,母親把自己及家中其他人的幸福重擔,直接放在妳的肩頭上。
這些訊息表面上看來誘人,但妳仍能看出其中的絕望及令人窒息的氣味。釋放出這些訊息的通常是過度糾纏的母親,或是因為失職而造成角色反轉的母親。

有關女兒角色定位及虧欠母親的錯誤訊息:
‧妳有責任讓我快樂。
‧我的感受比妳重要。
‧妳身為女兒得想辦法贏得我的愛。
‧妳身為女兒就得照顧我。
‧妳身為女兒就得服從我。
‧妳身為女兒就得尊敬我,也就是照我的方法做事。
‧尊敬母親代表永遠不得對我不滿。
‧妳沒有質疑我或說我壞話的權利,畢竟是我給了妳生命。
‧妳沒有不同意的權利。
‧就算我背叛妳,妳身為女兒不該有意見。
‧妳身為女兒就該保持家中氣氛平和,不要鬧事或忤逆我。
‧妳身為女兒就該保守家族祕密。

除了教育妳尋找自我定位之外,透過這些訊息,母親也會教導妳作為女兒的角色定位,讓妳知道根據她的需求,妳被期待成為哪種人,又該如何定義自我。隨著女兒心智逐漸成熟,我們知道該由孩子掌控自己的命運,而非讓母親進行這類教育工作。畢竟她的設定強調的是妳對她的義務,而很少強調妳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常被灌輸以上各種訊息,因而形成信念,再藉此構築大半人生。這些訊息形塑了我們一生得以自在揮灑的範圍,比如:允許自己擁有多少,又會因為做出哪些選擇而回頭懲罰自己。隨著檢視剛剛打勾及增添的項目,妳所看到的正是自我信念的全貌。
妳可能覺得自己是成年人了,當然有辦法客觀地說:「沒錯,我媽是說過那些話,但我知道那些都不是真的,而且我早就不受影響了。」但假如妳從未主動去質疑這些訊息,與母親的關係也仍然不好,那麼我幾乎可以確定,那些錯誤信念仍在掌控妳的生活。

最後,我得提醒妳,還有一組錯誤信念會特別對女兒的生活造成困擾:

‧但願媽能改變,我就能更喜歡自己。
‧但願她能了解曾經傷我多深,就能因此對我好一點。
‧雖然她對我很惡劣,但我知道她心底是為我好。是我自己反應過度了。

正是這種「但願」的信念,讓妳卡在一個永遠渴求完美幻覺的平行世界中。這種信念會讓妳變得被動、反動,永遠在等待母親改變,而非主動走上那條比較艱辛的道路:改變自己。
妳應該停止等待,妳應該重新開始掌握自己的人生。

‧分辨謊言與真相

這些掌控妳人生的錯誤信念還有另一個名字:「謊言」。我希望妳們以正確名字稱呼這些信念,並感受一下,能在認知自我的議題上對自己說實話,是多麼令人滿足的一件事。

透過以下的「謊言與真相」練習,妳可以正面質疑那些錯誤信念。這項練習能極為有力地將真相送入妳的意識及無意識之中,其設計也足以強化妳的尊嚴、自尊和自信。妳一定會因此有茅塞頓開並獲得解放的感覺。

.【謊言與真相練習】

◎第一部分

拿出一張紙,中間畫一條直線。左側頂端以粗體寫下「謊言」,右側頂端寫下「真相」。

在「謊言」欄,寫下記憶中母親曾對妳說過的謊話,尤其是真正傷害妳的那些話。每個句子都以「妳」開頭(或許可以參考以上的錯誤訊息清單,確認沒有遺漏)。
接著針對左側的每個謊言,在右側寫下完全相反的真相,畢竟挑戰謊言的最佳方法,就是提供足以將其推翻的詳細證據。

為妳自己好好發言。妳所觀察到的自己才是真相,絕對比母親灌輸給妳的扭曲觀點更有實際效力。

就算現在妳無法完全相信「真相」欄的內容,但是,這些字句能為妳照亮未來的道路,妳會明白自己想成為哪一種人,或正在成為哪種人。

許多人能夠既輕鬆又享受地進行這項練習,但有很多女性長久以來接收了過多的負面批評,無法挑戰腦中的既定信念。假如妳發現自己卡住了,請想像眼前有一位朋友或摯愛的親人,如果對方也以謊言欄的內容描述她自己,妳會怎麼回應?妳會如何挑戰對方口中擺明在傷害她自己的狹隘觀點?假如有人這樣描述妳的女兒呢?比起捍衛自我,為他人辯解總是容易一些。

建議妳,在左、右欄各列出大約十個項目。「真相」欄的內容長度不限,想寫多長,就寫多長。

◎第二部分

列完清單後,把左側的「謊言」欄裁剪下來,揉成一團,找個安全的地方,點火把它燒掉,在過程中大聲說:「我現在把母親對我說的謊言燒掉。我現在把心中錯誤的自我信念燒掉。我現在重拾真相與面對自我的良好感受。」

把燒完的灰拿去日常生活範圍以外的地方丟掉,不要隨意倒進垃圾桶或用馬桶沖掉。這些灰燼擁有強烈的負能量,能丟多遠就丟多遠。妳可以把灰燼埋入某片空地,或者倒進街上的大型垃圾箱。總之,不要留在妳的生活空間內。

◎第三部分

現在(這部分就有趣了),我希望妳去派對用品店買一顆氦氣氣球,把剩下那欄摺成幾個小區塊,每個區塊包含幾項真相,然後把紙綁在氣球線上,帶去妳喜歡的地方──沙灘、湖邊、漂亮的公園或附近山區,總之任何能讓妳感到平靜、開心且煥然一新的地方。一邊呼吸,一邊仔細感受環境:空氣的溫度如何?周遭的氣味、色彩及觸感如何?然後拿起氣球,一邊在腦中思考紙上列的真相內容,一邊把氣球放上天空,同時請記住,我合作過的其他女兒也曾放出綁有真相的氣球,而妳的氣球將成為其中一員。望著氣球飄上天空,同時感受妳內心的精神與力量也隨之提升。

無論別人怎麼說,妳都比他人口中描述的更好、更聰明、更勇敢。請堅定帶著這份信念,投入接下來的練習。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06107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06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