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評論

【投書】《通靈少女》──如何找到安放靈魂的所在?

《通靈少女》劇照。 《通靈少女》劇照。 圖片來源:HBO Asia提供。

以索菲亞《靈界的譯者》為原型、陳和榆自編自導的作品《神算》改編,並與公共電視台、HBO Asia首次合作的跨國影集《通靈少女》,是HBO首部在台灣製播,且以在地語言發音的作品,在電視上屬於較為創新的題材,更重要的是高品質的製作與和華人生活有所連結,因此近來得到眾多關注。故事描述女主角謝雅真(小真)是一位能通靈的女學生,天生具有陰陽眼,被父母寄託到宮廟修行,跟著金老師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宮廟中的靈媒」,解決信眾們的各種疑難雜症。

但擺脫「仙姑」這個身分的小真,就只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16歲高中女生。可以想見,當有這些外務在身時,很難好好過著一般學生的生活。不論身在何處,手機一響就得趕緊回宮廟辦事。朋友在愛情友情中來往時,她在靈堂廟宇傳遞死者的話語。尤其攸關人命生死的問題往往複雜難解,小真雖然能夠通靈,但很多事情也無能為力,也從中瞭解「看得見」亡者不是重點,如何協助他人在現實中度過難關才是。

像是第一集中,她對當紅歌手Alice大發脾氣,而金老師事後發飆,罵她這樣無法經營生意,小真啜泣地說:「我說的都是實話,為什麼被罰的就是我?」

金老師後來語重心長地回覆:「妳以為妳會通靈很了不起喔?仙姑所謂何事,除了解決神鬼的問題以外,妳要懂人心。妳有沒有真正去體會別人心裡面到底在想什麼?」

複雜難解的不是鬼神,是人心

本劇導演陳和榆表示:「這也是我在宮廟題材上核心想凸顯的──那些奇幻神鬼永遠都是次要的,你身邊的人永遠才是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你怎麼對待一個人,才是宮廟題材的重點。」

從劇情中的通靈事件來看,人們總想處理的是和「另一些人」的問題。孩子因父母失和而假裝卡到陰、教官念念不忘死去的女老師而無法進入下一段關係、議員被對手下咒後想反整回去……宗教空間之內,情感與成就在其中醞釀,權力和金錢在裡頭流轉,這個場所不只是單純的神鬼之事,更多是我們透過神鬼的中介來達成與其他人的連結,為的是另一個我們想達成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總是離不開與身旁人的「關係」。

我從小算是和廟宇一起長大的小孩,每個禮拜被要求去當地兩三間宮廟數次,喝過(和被噴過)的符水加起來應該可以裝滿好幾公升。我不曉得對於實際祈求的事情管不管用,但我知道對要求我喝下符水的人來說,確實有莫大的安撫效果。我一開始很排斥,尤其家庭生活與環境每況愈下,不禁反而往無神論的一端傾去。但當我了解這對我關心的人的意義時,儘管不信,反倒開始喝得心甘情願。

關於鬼神,「信念」比「事實」更重要

我們所見到的種種人況,遠遠比所謂的神蹟或靈異事件來得多。人們因為媽祖出巡要經過哪條路吵架或大打出手的、沒有鑽到神轎底就一蹶不振的、信眾覺得不靈就去向廟公討回香油錢的……

不管是神仙、鬼魂、靈魂,即便市面上出了一大堆書籍或口耳相傳,誰看得到、誰有陰陽眼、誰能召喚天使,但對多數人來說,我們仍無法看見或感知這些不同層次或頻率的事物,因此是否「存在」很難得到證明。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相不相信」祂(們)存在才是重點。因為詢問是否存在的背後,我們更想知道的是,祂(們)是否能解決問題?彼此能否溝通?如果可以,是不是能與逝去的親人見面,詢問未完成的事,成就一樁未了結的心願?

對於無法通天知鬼神的人,當聽見有人「確實」能以某種方式和看不見的事物進行交流時,好奇是必然的,未知的事物對我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這是一種正經的方法論,也就是另一種處理事情的途徑。如果有一件無法解決的事情可以透過靈媒交流甚至預知,你會不會去?

傳統文化中,這種「信念」早已深植人心。像是當今宮廟中總是大排長龍地問事與祈福,從嬰靈到桃花,從小人到治病,我們傾向「相信」某種神祕的力量,因為「相信」的信念是讓人有所希望的。

我們對於尋求解答的渴求,總是壓過所有思緒,用盡辦法也要找到一個答案:「我為什麼最近吃不下睡不著,渾身不對勁?」「事業為什麼不斷受挫,怎麼努力也賺不了錢?」「一直沒有對的人,怎麼招來好桃花?」……我們相信如果能找到一項「神力」的解答,似乎世間的難題就能輕鬆化解,可以省了許多「人力」。

被無限放大的通靈能力

但真有方法能讓人事事如意,保佑自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嗎?而如果可以,眾靈為什麼又要替我們做這些事情?如同索菲亞所說:「我就是不懂為什麼人們總是講不聽?我們看不見鬼神,憑什麼以為我們能夠『控制』它們?」(出自索菲亞《靈界的譯者》,三采出版,2009)

每個時代都有許多人對於靈媒、仙姑、算命師抱有高度的期待,期待透過他人之力來解決自身無法解決之事。但很多情況下,即便處理的不是神鬼之事,即便做了些宗教活動後仍須個人的努力與實踐,我們仍常把「所有的責任」放回到「不可控制的事物」上頭。而也因為靈媒被認為具有處理「不可控制的事物」的能力,常被視作權力的象徵,所以許多不肖人士就利用這點,讓人們期待透過這權力來處理自我生命中的不公不義。

但值得思考的是,這權力真有這麼大嗎?足以讓人花點錢,做點儀式,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索菲亞在書中持續寫道:「很多時間我感到很納悶,既然大家都知道修行靠個人,何以還要寄託於金紙和符水?可是此話一出我在道場反成為異類,這種理論不只不受歡迎也不被允許,所以我得學著說場面話或者把嘴閉上。」

通靈權力的確促使宗教人士有意無意擺出更多的招法,擺出大型的陣仗。顯露越奇特的儀式,似乎就讓人越無法理解。而這個「無法理解」促成一種「神祕性」,一來是讓人認為與原先就無法理解的鬼神有更多管道、更強而有力的方法促成某種連結;二來是創新的招法也讓更多人想「試試看」,畢竟問一個不靈就問第二個,問一種不準再問另一種。

至於靈不靈驗,當通靈人士和我們說實話時,我們真的會如實的去做嗎?或只是藉由這個權威性,加強內在本來就已傾向的答案?

畢竟在欲望之中,邏輯不是重點,情感才是。

即便不相信神鬼魂靈,如果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要你戴個與對方相近氣場的桃花手環在手上,你可能也會答應;對於走投無路的負債者,若有方向能夠指引你,那希望感總會在你絕望時想去擲杯;而因創傷經驗總有焦躁不安狀態的人,也總會在徬徨無助時想找到足以寄託生命的所在。

靈驗與否,對帶著問題前來的大眾剛開始是個重點,但它像是前置的測試,測試「你是否能瞭解我」,因為那似乎和「你能解決我的問題」畫上等號。而通過了測試,也可以說建立了信任感,靈不靈可能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即便通到的事情不一定正確,但事情在持續協助下解決,心也就安了。

從靈魂的觀點看待生命

這些傳統信仰可統稱為「巫覡宗教」,其中的特點是認為在這個物理世界中,仍充滿影響可見萬物的不可見力量,可能是靈魂、神仙,或某些具有意向性的存在。而可通靈的感應者未必都經過嚴格訓練,有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些是經開悟後才慢慢獲得。

維基百科這樣寫:「在英語中使用『Shamanism』(直譯「薩滿教」)一詞統稱所有的巫覡宗敎。但是,基於這個詞來自特定的地點及民族,不是所有的傳統民族都贊成用『Shamanism』作為一個英語通稱。它在古英語中就是以『witch doctor』(巫婆醫生)的形式出現的──一個高度概括的術語體現了巫覡的兩個模式化特徵:魔法知識及其他學問;治療和改變境遇的能力。」到了華人在地文化,則是以仙姑、靈媒、算命師來稱呼這群感應者,他們能在此時空中,「跨界」到與鬼神溝通的平行時空。

從治療和改變的觀點,也許有些人一輩子為了權力、金錢鬥爭,也有些人執著過往的一段感情煎熬度日,也強化了孤獨的感受纏繞不去。而不論哪一種學問、方法、途徑,最終我們欲求的還是:「我能不能在這輩子過得開心一點、滿意一些?會不會有人接納與社會中不一樣的我?在這個需要辛苦賺錢、努力生活的世界裡,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走得安然自在些?」

因為真正重要的,似乎都回到「生命」在世界中對「我」的意義是什麼?以及肉身之內的「靈魂」能否安存?畢竟,如果有任何可能,可以消解心底的苦痛難耐與焦躁不安,我相信我們都會奮不顧身地追尋。

(作者為諮商心理師。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瀏覽次數:44030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