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情,懲罰只會讓他學會「使用暴力」,其他該學的反而沒學到,教孩子好好地負起責任才是最重要的

「做錯事,就打下去啊。」有時,不只是家長習慣這樣做,甚至要求學校、安親班比照辦理。希望用「處罰」來處理小孩所有過錯。

懲罰是很多大人喜愛使用的方法。「做錯事,就打下去啊。」有時,不只是家長習慣這樣做,甚至要求學校、安親班比照辦理。

希望用「處罰」來處理小孩所有過錯。

比起打、罵,小孩做錯事(假設弄壞了玩具)時,家長需要教的是:好好地負起責任。這裡所謂的「負責」,是指對整個事件的後續發展,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部分,肩負起應盡的責任。

別認為「那道歉就好了啊」。因為道歉是最基本、非執行不可的步驟。但是,不是道歉就代表事情告一段落,只怕是口口聲聲說對不起,心態上並無致歉的意圖。強求而來、口是心非的道歉,並不具任何意義。

家長錯誤的處理方式,肯定會影響小孩。「說句對不起就沒事了」,很多大人就是這樣教小孩,小孩也許可以很快地說出口,但心不甘情不願,說是說,心裡可沒有致歉的打算(搞不好想:那是我的玩具,壞就壞了,幹嘛要道歉)。爸媽的作法無助於教小孩負責。

 

懲罰跟改進一點關係也沒有

當然,家長總會期望「小孩的錯事,不要再有下次」,於是,道歉的下一步就是懲罰,藉此讓小孩得到警告,下次就「不敢了」。有些爸媽完全掉入「不打不成器」的迷思中,想著透過處罰,小孩就會變乖變聽話,挨打、罰站、罰跪、罰跑操場、勞動服務、抄寫課文都有。

仔細想想,這些懲罰跟小孩做錯的事情或讓他能改進,一點關係也沒有,根本徒勞無功。事實上,處罰不只效用有限,還會造成嚴重後果。例如,大部分受過體罰的小孩,會學到「使用暴力」這件事,其他該學的,反而沒學到。

 

孩子負面情緒不易消除

被懲罰的小孩,常陷入哭泣和生氣之中。在這樣的情緒下,要解釋或教導小孩「為何做錯了」,是不可期待的事。本來可以趁機說明「何謂不適當的行為」,教導「有何替代的行為」、「如何善後與彌補」……,但這時的小孩,往往因為處(體)罰而情緒爆走,整個人沉浸於憤恨、敵意、痛苦中,大人也許同時受到影響。本來可以學習的機會,就這樣錯失了。

體罰還會愈演愈烈。當「打一下」小孩已經不會怕時,可能要變成打三下、打五下,最後,搞不好打到棍子斷掉了、衣架變形了、皮帶掉漆了、塑膠水管斷裂了,小孩才會怕。這樣的程度已經嚴重傷害兒童身體,可說是虐待了。新聞報導上滿身傷痕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有很多大人說,改用「讚美」或「說理」之後,效果不如懲罰明顯。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習慣使用體罰的大人,長久下來,早被小孩歸類為恐怖的大人了。這樣的大人是小孩心中嫌惡、討厭的存在:不管說什麼話,只會被當成耳邊風,小孩一點都不想聽進去。

 

成為被喜歡的大人吧

讚美要有用,說理要有效,前提要小孩喜歡這個大人。當小孩願意尊敬說話的這個人,才聽得進一字一句,正向的改變才會發生。

回想一下,過去的求學經驗,為什麼循循善誘的老師上的課,學生會有意願主動學習呢?

因為學生喜歡這位老師,會成為一股努力變好的動力;反觀嚴厲的老師,罵人罵到狗血淋頭,只是讓學生倒盡胃口(想要我念這科,門都沒有)。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至於,要如何才能變成小孩喜歡的大人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大人想扭轉自己恐怖的形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向小孩釋出善意」。與小孩開啟正向互動,建立彼此間的良善關係。幾次互動之後,這層關係才會逐漸穩固。成為良好、小孩喜歡的大人,才有可能扮演「站在正義的那一邊」。

不然,每次事情一發生,就只能嚴厲地責罵或處罰小孩,永遠都是在扮演「惡魔黨」的角色,怎麼可能會有翻身的機會?

 

做錯了事情,負起責任才是最重要的

小孩弄壞玩具,除了誠心誠意的道歉外(再強調一次,這是最基本的),還要想辦法彌補做錯的事。如修補好玩具。無法修好的話,有什麼替代方案。就跟車禍意外一樣,不是肇事一方道歉,就能了事的,後續還要到醫院探視(表示道歉)、雙方約定和解與賠償等事宜(釋出誠意與盡力彌補)。

學會「如何負起責任」,才能將錯誤引導成學習契機,讓小孩預演如何進入公民社會。能做到上述原則,懲罰也就沒存在必要了。

 

 

摘自 林希陶 《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新手父母

Photo:Philippe Put,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王穎勳、陳宣雯(211008)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