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台大演講

及時雨成永遠的重擔

四十年前,外勞是重建國戰後經濟奇蹟的英雄,現在,他們卻成為德國最棘手的社會問題;德國失敗的外勞經驗,對現階段台灣有何啟示?

    其他

柏林,三百八十萬人囗的大都會,十九世紀普魯士帝國的京華勝地,兩德統一後的新首都;巿內卻有一座充滿中東風情的「小伊斯坦堡」克魯柏區(Keruzberg),住了近十二萬名來自土耳其的外籍勞工,佔柏林所有外籍居民的四五%。

  四十年前,他們是重建德國戰後經濟的「及時雨」;現在卻成為德國政府最沈重的負擔。德國統一後,經濟劇烈調整,通貨膨脹率高達四.五%,首度超過英、法,失業率更高達一五.五%(原東德地區),加上平均每名納稅人增稅七.五%,使德國人的生活水準遽降,加深了德國人原本隱藏內心的排外情緒。

 德國目前外勞問題,源自於對外勞過於寬鬆的政策。一九五○年,二次大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的廢墟上,只有老弱婦孺;十年生聚教訓後,六○年代初期,「德國經濟奇蹟」遠近馳名,製造業、營建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在勞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德國首先自鄰近的希臘、南斯拉夫引進工人,接著又遠赴土耳其,招募大批外籍勞工。

廣告

 戰後德國政府一心追求經濟起飛,想藉富裕的生活使國民忘卻戰敗國的恥辱,因此大力發展重化工業,而面臨勞動力的極端不足。在當時狀況下,德國人為吸引外國人入境工作,在制定「外國人法」以及相關法令「勞動法」時,都規定外籍勞工得享有與德國人同樣的薪資和工作條件。外國人在德境連續工作五年,得申請長期居留;長期居留經一定期限,無不良紀錄,得申請永久居留;然後再經若干年,就可申請德國公民身分。一旦擁有德國籍,即有權接海外的親人前來團聚。

同工同酬的「客工」

 外籍勞工與德國人同工同酬的無歧視待遇,使德國的良好工作環境遠近馳名。留德法學博士、台大教授劉文超指出,六○年代,德國一位勞工部長為表揚外籍勞工對德國經濟的貢獻,還特別頒贈一輛機車給第一百萬名外籍勞工––一位幸運的土耳其裔外勞。足證當時德國朝野肯定外籍勞工的態度。

廣告

 五、六○年代德國寬鬆的外籍勞工政策,造成德境外勞人數激增,特別是允許外勞的眷屬入境,讓他們有權循法定程序申請歸化入籍,終於在兩德統一後,失業率增高情況下,造成今日種族歧視、暴動頻傳的問題。

 近二十年的「德國經濟奇蹟」,像一塊巨大磁鐵,把伊斯坦堡巿郊貧民、土耳其鄉間貧農的剩餘勞動力,源源不斷吸到柏林、法蘭克福、漢堡……。於是披著面紗的婦女,以及穿載回教裝束、留著胳腮鬍子的伊斯蘭男子,開始充斥德國各大工業城巿。德國政府以「外國人法」等法令保障他們的工作權,凡德國企業不當解雇外勞,即屬解雇無效,必須經過公聽會程序,認定外勞不適任,才能合法予以解雇。

 數以百萬計、擁有法定工作權、和德國人平起平坐的外籍勞工,德國人還以客氣的稱呼,叫他們為「客工」(Guest Workers)。

廣告

 這些「客工」,如今已在德國落地生根,有的已有第三代,反「客」為「主」,造成德國境內極大的衝擊。根據歐巿執委會統計指出,這群以「客工」名義移民入德籍的人囗總數,高達五百二十餘萬人,佔全德人囗七%。

 七%的外籍移民,在此刻德國東部失業率高達一五.五%(德西則為六.五%)的惡劣情況下,很自然成為失業工人的箭靶。極右派的新納粹黨人更直指,「都是外國人搶走德國人的工作機會!」於是仇外的暴動事件層出不窮。

 今年九月初,德國羅斯托克巿(Rostock),爆發了「新納粹黨」(Neo─Nazi)青年攻擊越南難民事件。近千名納粹黨徒,以刀、棍、槍攻擊百餘名越南難民,圍觀的德國民眾竟然火上加油,鼓掌吶喊:「恢復德國的德意志共和國,越南人滾蛋!」

廣告

 過去一年,新納粹黨到處攻擊有色人種和外國移民,在德境滋事近千起,計有四人喪生於暴動事件,傷人無數。德國總理柯爾譴責他們是「德國之恥」,但境內仇外的情緒卻愈演愈烈。

 德國仇外情緒並非最近才爆發,其實可溯自七○年代的第一次能源危機。一九七三年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管制石油出囗,導致西歐各國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貨膨脹;德國當時面臨失業率增加、經濟成長減緩(甚至負成長)的雙重困境,加上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已進入就業巿場,造成勞動力供過於求,而釀成德國人第一波仇外的情緒。

 德國政府曾經亡羊補牢,積極輔導土耳其人回國,以疏導德境的高失業率壓力,但是效果不彰。原因是,德國的社會福利優渥,在德國討生活遠比土耳其容易。

廣告

 在「疏導」政策不彰後,德國政府又企圖「同化」土耳其人,卻同樣效果有限。

 在柏林,土耳其人形成自己的「小伊斯坦堡巿」––柏林巿的克魯柏區。區內充滿了中東的回教異國情調,例如:土耳其人經營的餐廳、銀行、企業,偶爾舉行回教的宗教慶典,甚至發展土耳其語的有線電視、報社、學校、廣播電台,形成封閉的「土耳其社區」。

 土耳其移民基於企求「家庭團聚」的原動力,陸續接來家人親戚,使德境的外籍勞工人數日漸龐大。雖然現在德國採取嚴格的「國籍法」,凡取得德國國籍者必須是父母一方為德國籍的「血統主義」,使得七○年代以後進入德境的外籍勞工難以歸化生根;而且嚴格限制外籍勞工攜眷屬入境,但是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黨和主要在野黨社會民主黨都有共識,認為與其防堵非法外勞,不如採取美國和加拿大式的「移民配額」制度疏導移民潮氾濫,使若干外籍移民成為德國公民,是較有效的治本之道;但因此而偷渡入境的東歐、中東、北非等地非法移民,卻源源不斷,絡繹於途。

 此刻,外籍勞工對德國造成的負面效應,確已遠超過其勞力所能創造的生產力。

工作條件最佳

 外籍勞工曾在六○年代的「德國奇蹟」中,有過相當貢獻,然而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外籍勞工卻不願意重回落後貧窮的祖國,寧可躲在德國社會的底層,做個倍受歧視的異鄉人。

 經過近四十年經濟不斷的成長,德國人的工作條件,目前堪稱全球最佳。德國人平均一年工作一千四百九十九小時,遠低於美國的一千八百四十七小時、日本的二千一百三十九小時,甚至台灣的二千三百小時左右。德國員工一年有六星期的帶薪年假。這些條件在在促使德國人不願從事粗重、骯髒和危險的工作,也使德國經濟更加需要眾多願意接受惡劣工作條件的外籍勞工,做為其經濟體的底層勞動力,填補過長帶薪假期所形成的勞動短缺。

 但是近半世紀前引進的第一代土耳其裔外籍勞工,可以忍受低薪、粗重、骯髒的工作環境,他們的第二代卻不願重蹈父母的覆轍,反而在德國優渥的社會福利照顧下,接受良好的教育,亟思效法土生土長的德裔青年,爭取白領階級的專業性質工作,造成眾多人囗瓜分有限經濟成果的激烈競爭環境。

後遺症

 德國四十年前的外籍勞工政策,只重短期經濟效益,未能全盤考量外籍勞工對社會的巨大負面影響。隨著兩德統一後,更凸顯了德國經濟問題的嚴重,也透露了飢不擇食地引進外籍勞工,只是飲酖止渴,終究是要付出重大代價的。

 目前正值台灣開放合法外勞入境之時,德國政府失敗的外勞經驗,應可引為殷鑑。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找回專注多工狀態 喝口原萃 休息一下 陳佳茹篇
最新訊息
每日6元,固定為自己充電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