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失望的不是你的孩子,是你的期望

期望是殺手,出現即伴隨著失望。同時讓我們對眼下正發生的事實渾然不覺、視而不見。因為實在太心心念念於想要看到或不想看到的事了,所以看不到正在發生的一幕幕。

文/羅伯特‧懷特

 

作為活在未來的動物,我們總有一堆奇思妙想

「人活著不容易。」這是暢銷書《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作者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的開篇第一句。這不是什麼新感慨,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想。

正如作者在書中指出,很多人都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覺得人生就應該很輕鬆、很公平、很享受。這樣一來,正常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歡樂和痛苦,都被看作是天大的煎熬。

數千年來,各類精神哲學領袖都在提醒我們,想當然的期望會給我們帶來絕望,只是大多數人還沒領悟到這一點。

遮雲蔽日的狂熱期望為何人會因不如意而生出悲傷、憤怒或挫敗?主動改變心態以跟上人生的節奏,豈不是更合理的存在方式?說起來應該是這樣的,可惜人們通常不會這樣做。作為活在未來的動物,我們總有一堆「奇思妙想」。

放在面前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一邊是對未來保持積極的願景和展望,並做好親手創造的準備;另一邊是期待所有事情都能順理成章地朝著個人理想中的樣子進展,否則就感覺到受了傷害。

來看看安妮.威爾遜.雪芙博士(Anne Wilson Schaef)在女性冥想書籍《Meditations for Women Who Do Too Much》中是怎麼描述的:「期望是殺手,出現即伴隨著失望。同時讓我們對眼下正發生的事實渾然不覺、視而不見。因為實在太心心念念於想要看到或不想看到的事了,所以看不到正在發生的一幕幕。期望也會將人困在幻覺裡,我們會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別人身上,並以此作為衡量現實的尺規,產生掌控的錯覺。

 

對別人的期望,往往只會帶來失望

與願景不同,期望會引發自我折磨。如果說信念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期望,尤其是對別人的期望,往往只會帶來失望。於是我們就陷入了如下面這位美國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筆下的私家偵探菲力浦.馬羅(Philip Marlowe)一樣的焦慮裡:「我站起來,走到屋子的角落,拿一桶冰水潑在臉上,過了一會兒就感覺好一點了,但也只是一點。我需要一杯酒,需要人生的港灣,需要休息,需要一個家……但我現在有的是一件外衣、一頂帽子和一支槍。我把它們帶上,從屋裡走出去。」

看過著名勵志影片《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嗎?裡頭有個典型的例子就能說明單方面期望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力。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出色的醫生父親和他的兒子。父親把兒子送進名校,希望子承父業,不屈不撓地逼兒子放棄做演員的「荒唐」想法。最後兒子自殺了。這個悲劇顯然是父親的期望和執念帶來的後果,他完全忽視了兒子的意願。

在我們的研討會上,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向組員分享了類似的情形。女兒是一所知名高中的籃球運動員,父親就是教練,所以父女倆經常在球場上一起練習。早在女兒六歲時,父親就期待女兒能成為籃球明星,打進專業球隊。一切都十分順利,直到我認識他前的六個月,女兒突然說要放棄籃球。這位父親對女兒的決定,趕到震驚、無法置信。於是父女倆開始不斷爭吵,直到最後兩人再也不說話,女兒也選擇了離家出走。

透過課程上一系列的發問和練習,這個男人漸漸看到了問題在他而非女兒。是他把個人期望強加在了女兒身上,逼她按他所規畫的路線生活。這條路和女兒想走的沒有任何關係,他認為的「好」,也並不是女兒所要的,可惜他並沒看到這一點。做孩子的自然也希望父母開心,所以一直以來女兒盡了全力。直到最終她想成為的那個人,和父親為她規劃的未來之間,差距實在太大!以至於她不能再忍受這樣的壓力而做出放棄籃球的決定。這樣的結局,對父親來說,自然懊悔不已,也心痛不已。

把頭埋進期望的人:錯誤地認為想像中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穿著「皇帝的新衣」。

眼看未來腳踏實地的人:合理看待對自身和他人的期望,不受迷惑不受束縛,追尋夢想。

摘自 羅伯特‧懷特《追求樂活卓越的一生》/時報出版


Photo:Danielle MacInnes,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