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是歸屬感,永遠值得我們追求

我問到為什麼有些地方立刻就能給人「家」的感覺時,她說,有些事情完全是出自我的直覺。「有時候,我們得夠幸運,才能遇到一個有如老師一樣,能教導我們一些事情的地方。那個地方可能會透過本身的建築、規模、形狀與設計教育了我們。」

文/艾蜜莉‧懷特

家人、房子,沒有人教我怎麼面對他們的消失

我四歲時,父母就離異了。沒人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事。等我長大之後,我父親說,他不認為四歲大的孩子聽得懂離婚這個詞,所以他從不解釋為什麼他要離開。他也沒說過再見。有天早上我醒來就發現父親已經走了。可是,我不確定我那四歲的心靈是否明白他離開了。我小時候的家非常寬敞,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覺得只要我走到正確的角落,或是找對房間往裡面瞧,就會看到我父親張開雙手,告訴我他一直都在那裡。這種事從未發生過,但不代表我不期待;而且,這種期待也讓這間房子感覺格外空蕩,彷彿一直有人不斷離開。

我父親的離去造成骨牌效應,因為後來有人也必須離開這間房子。我母親成為單親媽媽,必須出去找工作,我大約六歲的時候,她找到一份需要長時間通勤的工作。我八歲時,大我九歲的克莉絲離家上大學。泰莉並未消失,但她畢竟是個青少年,會和朋友或男孩一起出門,所以我也沒指望她會待在家裡陪我。這表示在九歲之前,我時常走進後門,面對孤獨、與一種人在心不在的感覺。


然後,這間老讓人消失的房子使出了終極的魔術絕招,把自己也變不見了。如果說我父親是在一夜之間消失,這間房子則花了更久時間才消失。打從十歲開始,我就看著母親與所有鄰居費盡千辛萬苦,要死守自己的家園。像是他們設置了可投遞意見書的信箱,也四處散發請願書;此外,他們還得面臨訴訟的威脅、上法院打官司,希望尚有一絲希望,但最後卻面臨沉重的打擊:我們家後面的工廠決定賣掉了。如果我們不想要在一片高樓大廈的環伺下成為僅存的住家,最好也把房子賣掉。焦慮而高頻的耳語聲在包圍房子多年後沉寂了下來。一切都結束了。一九八八年,我媽媽簽下售屋契約。同年,我離家上大學,從此再也沒看過那間房子。

 

歸屬是不是危險、隨時可能被奪走的東西?

雖然,把工作當成歸屬是有其道理,但是,我認為我們的認知也很重要。我們有些人被教導要將歸屬視為一種危險、而且隨時都可能被奪走的東西,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就很難為自己創造具有連結感的生活;若你並未意識到這種想法依然在大腦中運作,那難度就更高了。

我原以為這種問題只會發生在我身上。畢竟,會有多少人曾失去他們的家?我心想。不過,當我開始談論此事(一旦過去的記憶湧現,我就會隨時都想聊這件事),我通常只是說了一句開場白:「這麼困難的事可能會很難想像。」對方就會接著說:「不,我了解。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我身上過。」對我的朋友蓋瑞來說,他失去的是占地數公頃的美國喬治亞州農地,他的家族已經擁有那塊地好幾個世代了(如今已土地細分)。對我阿姨來說,她失去的是美國路易維爾市的街坊(如今是座機場)。對蘿拉來說,她失去的是自幼成長的小鎮(理論上那裡依然存在,不過隨著福特汽車的工廠關門大吉,那座小鎮漸漸沒落,消失的過程緩慢且充滿痛苦。)。

 

會瞬間瓦解,所以不值得追求嗎?

「流離失所」就是關鍵所在。如果你無法相信腳下踩踏的土地會永遠存在,那你還能相信什麼?不過,「失去」與「連結」這對雙胞胎可能會在任何地方出現,例如失去的工作、離你而去的另一半、離家參戰卻再也沒回來的朋友。這些關於「失去連結」的故事,將會變成我們口中所述說的「連結」本身—因為有朝一日它們也會消失,或無法被信任,抑或在你找到的瞬間就瓦解了,所以根本不值得追求。

這就是此刻我告訴自己的故事。唉,我甚至沒有真的告訴自己。我就只是坐在椅子上,對一幅畫說我沒無法對它許下承諾。我的理由如下:如果我對自己的公寓許下承諾,它就會消失。這並非是不理性的預設。建物會毀壞;城市會仕紳化(5 gentrify,城市中較破舊、以聚集低收入者為主的地區,重建後會地價及租金上升,吸引較高收入者遷入,並取代原有低收入住戶。);房子會出售。以我的例子來說,我從小到大一直看著人們從某處消失,後來,在幻覺臨界的狀態下,看著那個地方消失不見。


要有家的感覺,需要明白我們的靈魂需要什麼

我剛開始進行家的計畫時,把這項計畫命名為「維多莉亞.莫蘭」(Victoria Moran),她是紐約的作家,撰寫的主題是我們的靈魂需要什麼才會產生「家」的感覺。我發覺她與我的頻率不同,她是那種不假思索就可以說出「靈魂需求」這個字眼的人;相反地,若由我口中說出,我就會覺得自己肯定是被異形附身了。不過,我很喜歡莫蘭。她是個很聰明的人,當我問到為什麼有些地方立刻就能給人「家」的感覺時,她說,有些事情完全是出自我的直覺。「有時候,我們得夠幸運,才能遇到一個有如老師一樣,能教導我們一些事情的地方。那個地方可能會透過本身的建築、規模、形狀與設計教育了我們。」

如果我從經驗中學到,「地方」的形式就是它會消失,而且連裡面的人也會一起帶走,那麼,這間房子教導我的便是其他課題,也就是關於「留下來」的課題。房子已經一改我的舊思維,換成要以永恆取代失去、以安定取代難以預測、以安心取代無常的新想法。

摘自 艾蜜莉‧懷特《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時報出版


Photo:Tom Thain,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