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錢救經濟:全民基本收入

A+A-
都市傳說:無條件派錢會摧毀經濟? 圖片來源:路透社
都市傳說:無條件派錢會摧毀經濟?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由來已久,概念早自 18 世紀,馬丁路德金、佛利民及尼克遜均曾採納,不過今日仍未付諸實行。倡議者眾,批評者更多,認為派錢會養懶人,導致無心工作,經濟崩潰。然而,全民基本收入不只是福利措施,更是經濟政策,尤其適切今日世界的經濟困局。芬蘭、瑞士、加拿大等國家現正積極考慮,或者「派錢時代」即將要降臨了。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佛利民提倡「負薪俸稅」--另一種全民基本收入。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佛利民提倡「負薪俸稅」--另一種全民基本收入。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直昇機派錢

面對世界經濟放緩,非典型倡議紛紛出台。繼負利率後,近日「直昇機派錢」(Helicopter Money)就甚囂塵上:由佛利民於 1969 年提出,政府向央行發債,換取新錢投資、減稅,等於直接注錢入人民戶口,從而刺激通脹及 GDP。除此之外,佛利民還倡議過全民基本收入的變奏版:「負薪俸稅」(Negative Income Tax)。

 

負薪俸稅

假如家庭收入未達交稅門檻,將按兩者差距獲派負薪俸稅。例如,交稅門檻為 1 萬美元,家庭收入僅得 8 千,而負薪俸稅率為 25%,則該戶可獲派(10000 – 8000)x 25% = 500 美元以幫補家計。時任美國總統詹森認為可行,曾經於新澤西州推行實驗,最後因政策重疊、範圍過廣、削弱工作意欲而胎死腹中。

 

家庭協助計劃

但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並無就此消失,其後尼克遜甚至將之帶入國會議程。1969 年「家庭協助計劃」(Family Assistance Plan)提議無收入家庭每年可獲 1600 美元補助(折合 2014 年約 1 萬美元),方案獲眾議院通過,卻遭參議院駁回。

 

共和黨總統尼克遜的「家庭協助計劃」引入全民基本收入概念,方案獲眾議院通過,卻遭參議院駁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共和黨總統尼克遜的「家庭協助計劃」引入全民基本收入概念,方案獲眾議院通過,卻遭參議院駁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阿拉斯加補貼

有失敗也有成功例子。自 1982 年起,阿拉斯加便以產油利潤補貼,為每位居民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成為今日美國最平等、最低貧窮率的州份之一;而英國皇家文藝學會(RSA)研究指出,若每位 25 歲至 65 歲英國公民派 3692 鎊(約 42500 港元),去除重疊福利以及確保公平分配之下,推行成本約為 GDP 的 1%,然而裨益甚多,包括刺激經濟、緩和貧富不均等。

 

促進實體經濟

全民基本收入不只是福利措施,更是經濟政策,尤其適切今日世界的經濟困局。在高失業率、低通脹及低增長時代,多國央行嘗試以金融措施挽救,包括量化寬鬆注錢入金融界,推負利率逼使銀行借貸,然而前景不明、避險成風之下,資金趨向債市,鮮有流入實體經濟,改善經濟成效有限。比起直昇機派錢做法,例如政府投資基建、寬免特定稅項,全民基本收入雖然缺乏針對性,但有助中下階層騰出餘裕消費,從而刺激社區經濟。經濟學家 Joseph Stiglitz 著作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指出,基層人士的儲蓄率較低,錢銀流通更多更頻,比富裕階級消費更具經濟效益,若然財富分佈更平均,不僅眾多社會問題得以改善,GDP 亦會連帶上升。

 

芬蘭模式

國情不同,全民基本收入亦分多種。芬蘭現擬今年 11 月起每人發放 800 歐元,以取代現有各項福利。芬蘭人口為 540 萬,全民基本收入一年將耗費 520 億歐元,比政府 2016 年預計收入(490 億歐元)更多,措施驟眼似不可行,但扣除現有福利所需人力物力,政府將省下大批資源;而擴大市面真錢流通,亦能促進實體經濟,一方面增加稅收,另一方面,自動化機械進駐職場,就業機會遞減之下,全民基本收入又能舒緩高失業率(近 10%),符合長遠經濟利益。

 

獅子山下體現分歧

芬蘭屬於福利國家,人民普遍適應大政府高稅收,據芬蘭社會保險機構(KELA)調查,近七成人支持全民基本收入,今年頒行機會極大;而美國一類國家奉行自由市場,福利制度既不完善,社會辯論亦未有共識,單看奧巴馬醫保、最低工資、同工同酬等法案,美國意見嚴重分歧,便知全民基本收入對美國人太過「激進」。香港一樣,當政府連全民退保、標準工時都不肯立法承擔,基層注定要繼續捱騾仔,在堅尼系數極高的獅子山下體驗社會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