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台大演講

台灣是富人的低稅天堂

為什麼,台灣會落入「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困境? 為什麼,台灣會淪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公社會? 為什麼,炒房炒股新增的十七兆財富,幾乎不需繳稅? 台灣出了什麼問題?

    其他

三十五歲的Jim黃(假名),台灣黨政高官家族第三代,目前沒有任何職業。

在台灣,他住在仁愛路繼承自父親,一棟近兩百坪的豪宅。此外,他在美國洛杉磯、中國上海、甚至歐洲德國,都有房地產。

透過海外信託,他在美國、香港和台灣,共有價值逾十億的上市公司股票。兩家私人銀行專人打理下,透過股票、期貨市場的避險操作,不管股市漲跌,他都能獲利約六%,每年超過五千萬台幣。

最近,美國國稅局積極追查海外資產補稅,擁有美國公民身分的Jim,考慮放棄美國籍。

該課的課不到 政府窮、國債高

「美國追得兇,有想過不如回來當台灣人,」Jim說,「反正,這裡要交的稅,算一算其實非常低。」

透過複雜的海外信託和轉投資結構,Jim在台灣國稅局的資料庫中,是不折不扣的「低所得戶」。去年,他在台灣繳的稅,甚至比他的司機還要低。

台灣,已是富人的低稅天堂。

「人民繳稅心甘情願,政府課稅心安理得!」

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八年底起,推動三大減稅措施(營所稅由二五%調降至一七%、遺贈稅由五○%降至一○%、綜所稅前三級距各調降一%),當時的名句言猶在耳,三年下來,台灣的確堪稱世界級的低稅之國。

廣告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統計,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稅收佔GDP比重),從一九九○年的二○%,一路下降至二○一○年的一一.九%,全球第六低,比城市國家新加坡的一三.五%、香港的一三.九%都低,更遠低於中國的一八.四%、美國的二四.七%、韓國的二五.一%。

排在台灣之前的,不是阿聯、卡達等產油國,就是印度、印尼等稅制尚不健全的開發中國家。而台灣的有效個人綜合所得稅率,也僅有五.九六%,名列全球第十低。

如此低的租稅負擔率,使得台灣政府成為世界上最窮、最小的政府之一。明年度政府總預算,一度瀕臨難產,各部會首長,甚至當著行政院長陳?面前,爭吵不停。

廣告

二○一○年,台灣政府預算佔GDP的一八.九%,是全球第六低。政府預算更年年大於稅收,只能舉債編列,如今高達五.二六兆台幣的國債,影響你我的未來。

一九九○年前後,台灣租稅負擔率開始急降,與台商大量外移有關。一方面台商稅移海外,另一方面,政府更開始推動各項減稅措施,希望將企業留在台灣。

一「走」、一「減」之下,台灣租稅負擔率不斷探底。但租稅不公,一再引爆民怨。「有錢人」繳的稅太少、避稅管道太多。稅負重擔,相對落在中產、受薪階級頭上。

換言之,台灣全球第六低的租稅負擔,恐怕只有富人「有感」。對扛起絕大部份所得稅的薪水階級而言,負擔重、且相對剝奪感強烈。

廣告

政府收稅來發展經濟、做建設、照顧需要被照顧的民眾。理論上,所得稅多採累進稅率,稅後的貧富差距,應該要比稅前拉近。但在台灣,事實剛好相反。

稅制破網1 富人所得愈高 稅率愈低

攤開財政部公布的去年度所得稅資料,最高級距(年所得一千萬元以上)的八○五○戶,僅佔所有納稅總戶數的○.一四%,卻繳納了所得稅總額的三○%。

表面上,單從這項數字看起來,國內一點都沒有「富人低稅以及薪水階級繳最多稅」的問題。這也是財政部最常拿來對外辯護,有錢人其實繳很多稅的根據。

但背後的真相是,絕大多數的富人,根本不在這誠實納稅的八○五○戶當中。因為他們的所得,都轉換為不必報稅、不會課稅的形式持有。他們的所得,幾乎全不在會被課稅的「分母」裡面,根本不必報稅。

廣告

「我很確定,我是這群人裡面最窮的,但我繳的稅卻最高,」週日凌晨,台灣高爾夫俱樂部(淡水球場),三十七歲的外商投資銀行副總Allen苦笑說。

開著德國進口休旅車,手腕上戴著二十萬元的瑞士機械表,年輕的Allen和一群年齡相仿的客戶、朋友上山打球,單從外表看,就是一群「富二代」的休閒聚會。

然而,同場揮桿的這群朋友中,兩位是香港上市台商第二代,一位來自新北市板橋區的大地主家族,另一位則是股市大戶,打算在香港成立避險基金,投資亞洲股市。

他們都居住在台灣,名片上只印著家族企業的名稱和姓名,或甚至沒有名片。但他們每年來自家族贈與、海外所得、土地和股票交易的獲利,保守估計均有數千萬元。

身價逾億 適用稅率和中產一樣

廣告

身價逾億的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在台灣繳納的綜合所得稅,只有台灣的存款利息和股利所得。其中,去年繳稅最多的一位,適用稅率二○%,僅相當於年所得一二○萬元的中產家庭。

反觀外銀主管Allen,和同在金融業工作的妻子,去年兩人的薪資加紅利共賺了一千多萬台幣,但他們的每一分收入,都來自薪資所得,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按四○%稅率,交給政府三百多萬,成為納稅大戶,」Allen說,「但這有什麼辦法,不論高薪低薪,打工仔就是打工仔,(稅)一毛都逃不掉。」

不到四十歲,年薪已超過七百萬的Allen,是國內受薪階級中的鳳毛麟角。但即使像他這樣從小苦讀,一路靠專業表現往上爬的白領菁英,面對「用錢滾錢」的低稅富豪,仍感到自己是權利相對被剝奪的一群。

「學生時代不少朋友,現在會指著我說『你們有錢人』,對我另眼相看。我怎麼去跟他們解釋,自己同樣是現在體(稅)制下,遭到不公平對待的人,」Allen深深嘆了一口氣:「我並不仇富,但看到太多人收入是我的幾十倍,繳稅卻不到我的十分之一,很難不憤怒。」

「富人低稅」,Allen和其客戶納稅懸殊的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只是,要先明確定義「富人」,找出台灣稅務雷達上看不見的財富,才能深入分析這個在台灣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稅制破網2 富人財富隱形 享盡低稅特權

由於政府對富人的財務資料、繳稅數據,諱莫如深。私人銀行的客戶分析資料,是衡量台灣富人「隱形財富」的一項工具。

根據美林全球財富管理長期進行的「全球年度財富報告」調查,「富裕人士」,指的是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以上(約三千萬台幣),但不包含自用住宅、收藏品等的家庭。

在台灣,如今共有九.六萬戶富裕人士。他們的資產,在四年內成長了三○%,達十兆台幣,相當於全台十分之一的財富。

但這些私人銀行的客戶,究竟繳了多少稅?一位外商金融業高階主管,對《天下雜誌》揭露了驚人的數字:「根據我們內部統計,私人銀行客戶每年所繳的稅,平均在年收入的八%到一○%之間。」這個數字,遠遠低於綜所稅最高級距四○%,和最低稅負制二○%的個人稅率。

八月三十日,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國富統計,證實了台灣的稅制,早與財富形成的模式脫鉤。

「錢滾錢」、「有土斯有財」是台灣耳熟能詳的俗諺。從主計處的國富統計中,也可明顯看出,二○○六至一○年,五年來,全台家庭總資產成長二四.六兆台幣。其中高達十六.六兆,將近七成資產,來自獲利不必繳稅的股市和低稅的房地產。

稅制破網3 炒房炒股 稅超低

由於台灣的稅制,整整十年來,來自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應納稅額,始終超過整體綜合所得稅的一半。來自股市和房地產交易的稅收,比率低得很,佔總體稅收僅一成三。

以二○一○年為例,全台的受薪階級,共繳了近一千五百億的薪資所得稅,佔綜合所得稅總額的五五%;「財產交易所得」的稅收,卻不到十二億,僅佔綜所稅總額的○.四四%。

股市大戶出售股票獲利,過去無須繳稅。即使明年一月一日起,證所稅雙軌制上路,被財經學者簡錫?形容為「毀容」,早已偏離「量能課稅」原則的證所稅,仍在「按指數課稅」的荒謬原則下,極可能先「緩徵」兩年。

而在房地產交易上,土地增值稅長期以來偏離實價的問題,更讓「炒房」的收益與稅負,明顯不成比例。

台北的指標性豪宅交易,就足以顯示目前台灣土地稅制的荒謬。

「帝寶每坪成交價,飆破二七○萬元!」斗大的標題,出現在今年四月的各報版面上。房仲指出,該戶(B棟十七樓)共一六四坪,賣方是知名投資客,於二○一○年底購入該戶,購入價格約每坪二二○萬元。

如果交易資訊正確,兩年內一轉手,這名投資客就賺了八千兩百萬元。

八千兩百萬元的所得,若是來自薪資或股利,要按四○%的累進稅率,繳交近三千萬元的所得稅。

但根據台北市地政處資料,上述豪宅單位,土地持分僅二十五坪,依公告現值,兩年共調漲六十一萬元計算,這筆獲利八千兩百萬的房地產交易,所需繳納的土地增值稅,僅有三○五萬,實質稅率三.七一%。即使再加上契稅等費用,仍不到四百萬,比所得稅最低級距的五%稅率還要低。

在台灣,不只股票、房產交易等資本利得稅制出現龐大黑洞,持有、轉移財產時所需負擔的稅務成本,也明顯偏低。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持有(土地、證券)成本低、交易賺錢又免稅或低稅,只能說,在台灣靠錢滾錢的富人,真幸福,」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痛心地說。

富人避稅三大手法 企業照樣玩

與財富形成脫鉤的落後稅制,加上稽徵實務上,能力與配套不足等限制,使得台灣,成為富人專屬的低稅天堂。

「富人或企業少繳稅,要明確分為三種情況:『節稅』是政策引導產業或投資,政策可以討論,但合法性沒有問題;『逃稅』是刻意隱匿所得,涉及犯罪行為,處理起來也沒有爭議;最麻煩的是『避稅』,過程看似一切合法,卻產生降低應稅所得的實際效果。這種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前財政部長林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苦笑說。

林全曾在任內成功推動「最低稅負制」,將過去不列入報稅項目的未上市股票、海外所得、員工分紅配股價差等,納入稅基。他形容當初的動機:「就是讓享有許多減稅優惠、更有許多避稅管道的富人,多多少少繳一點稅。」

○五年時,林全為了點出富人避稅的真相,甚至甘冒爭議,公布○三年全國前四十名高所得者,所得稅的實質稅負。當時的數據,如今看來依然令人震撼:四十人中,十五人實際稅率在一%以下,其中八人則一毛錢都沒繳,僅有六人繳納所得稅最高級距稅率。

林全觀察,如今七年過去,輿論對賦稅公平的要求更高,但稅制改革仍不足,使得過去就存在的富人避稅問題,未曾緩解。

綜合稅務機關、學者和多位會計師分析,台灣富人最常採用的避稅手法,共有以下三種:

避稅手法1 用投資公司避稅 獲利變營收

攤開各上市櫃公司財報股東名冊,常見到持股超過一○%的大股東,往往是名不見經傳的「投資公司」。

「即使全台灣都知道這家公司老闆姓什麼,股東名冊上,就是看不到他的名字,只看到投資公司,」一位北區國稅局官員,指著一家國內前十大上市公司財報,對《天下雜誌》記者說,「再下去看這些投資公司的股東,往往又是另一家投資公司,而且還設在海外避稅天堂。」

他直言,大股東透過投資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權,背後最大的原因,就是「避稅考量」。

依照現行稅法,上市公司每年公布、分配的股利,股東都需繳納綜合所得稅。但大股東只要換個身分,成立投資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個人股利所得,立刻變成投資公司的「營業收入」。

目前台灣營所稅在○八年起連續調降後,只有一七%。若不賣股,就算未分配盈餘加徵一○%,稅率也僅有二七%,遠低於個人綜所稅最高級距的四○%。

「更何況,投資公司的營收,還可以減去營運成本,剩下的獲利才要納稅,」國稅局官員說,「我們查稅時常看到,這些投資公司,動輒上千萬的顧問費、或上百萬的電腦耗材費等『成本』,刻意壓低獲利的可能性很高。」

避稅手法2 財富藏海外 台灣難課稅

台灣自去年報稅起,海外所得首度納入最低稅負制,但第一年徵收,成效並不如預期。實際徵到的稅款,不足五十億台幣,僅佔去年綜所稅稅收的一.五%。

箇中關鍵,在於台灣雖有法規,但徵稅、查稅實務上,因配套不足,困難重重。

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弘直言,海外所得與資產課稅,是一個國家財政機構治權的延伸。台灣國際上的孤立,讓政府的財稅機構不易取得國人的海外資產訊息,更遑論課稅。

台灣目前只與全球二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簽有租稅協定或租稅資訊互助協議。但國人投資較多的美、加、日、港、星都不在其中。

KPMG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馬國柱直言:「企業大股東報稅變成看良心,除非子公司在海外上市有公開資訊可查,否則把(企業)營收、獲利全放在歐美、甚至免稅天堂,政府要怎麼課稅?」

避稅手法3 遺贈資產化 一○%也不繳

二○○八年底,馬政府大放減稅利多,將遺贈稅從最高五○%,一舉調降至一○%,並提高遺產稅、贈與稅扣除額將近一倍。當時財政部長李述德信誓旦旦,「調降遺贈稅符合國際潮流,並可降低避稅誘因,反而增加稅收。」

結果卻是,四年下來,除○八年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過世,創下高達一一九.七億的遺贈稅稅收外,台灣遺贈稅佔總稅收比例仍不斷下降。

原因是,早在遺贈稅雙降前,台灣的富人早已嫻熟利用土地相關稅制的漏洞,規避遺贈稅。最簡單的例子: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三名女兒,均獲贈一棟帝寶豪宅。她們所需繳納的贈與稅,是依土地持分按公告現值計算,使得市價超過兩億元的房地產,只需按約四千五百萬元的價值,計算贈與稅。

「遺贈房產化,早就不是新聞。遺贈稅調降後,只是讓少數有能力這樣做的富人,稅負更低而已,」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指出。近三年內政部統計,房屋、土地贈與件數不斷創新高,顯見愈來愈多富人,用買房贈子女規避遺贈稅。

「國內遺贈稅驟降後,卻沒有任何配套與過渡措施,等於名存實亡、形同虛設,」前財政部長、成功大學副校長何志欽痛陳,富二代不用付出,就能因上一代的贈與,擁房避稅。對年年繳所得稅,卻買不起房的受薪階級而言,「租稅正義嚴重失落。」

年年降稅 肥了富人、瘦了國家

台灣「低卻不公」的稅制,不僅造就出與財富脫鉤的稅制,更讓國家財政陷入險境。

四年來,台灣國債總額從三.七兆台幣,到目前的五.二六兆台幣,暴增近五成。每戶家庭,如今背負國債高達六十六萬,相當於薪水階級一整年的收入。

「全盤稅改,真的不能再等了,」馬國柱說。

金融海嘯後,歐美、甚至中國大陸早已積極進行稅改,增加金融商品、土地交易、境外所得和富人稅等稅基。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也積極追討海外「肥咖」稅。

反觀台灣,卻遲遲不見對稅制的全盤檢討。即使民調支持度高達六成五的證所稅,也屈服於利益團體的種種壓力,如今自我打折、徒具虛名,實際效果遠不及口號響亮。

甚至,近來財政亮紅燈,經濟亮藍燈,府、院的因應方案,卻是有人提出「擴大出口退稅」的開倒車建議,作為拯救出口衰退的強心針。

另外,就是無視台灣已是世界名列前茅的低稅國事實,繼續建議減稅。

繼財政部長張盛和放出「奢侈稅退場」風向球後,最近盧秀燕、羅明才等財政委員會立委,還要求調降證交稅、停徵期交稅「救台股」。

似乎,只要降稅,就是解決經濟難題、增加投資的萬靈丹。

事實上,近年台灣一味減稅,不但沒有達到增加投資的效果,更無法吸引海外資金回流。

一九九○年起,台灣產業大量外移大陸,租稅負擔率由當年的二○%下降。但○八年起,大規模減稅後,台灣租稅負擔率仍持續下降。顯然,降稅並未讓已在大陸及世界闖出一片天的台商,多留點稅給台灣。

政大國發所特聘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指出,台商近十年來在大陸共納稅近三兆台幣,成長十倍,相當於台灣兩年的總稅收。

減稅,也沒有達到吸引台商資金回流、增加投資的目的,台灣資金近年來仍持續淨流出。

「減稅救經濟,顯然不是事實,」前財政部長林全說,要改善台灣「低卻不公」的稅制,必須拋棄「租稅競爭力(愈低愈好)」的迷思。稅基、稅源必須先擴大,再來談降稅。

打破「減稅救經濟」的迷思

馬國柱也指出,金融海嘯後,消費萎縮、失業上升,全球不論企業或個人,「還能賺到錢的,大都是靠資本(股市、土地)交易,」台灣稅制不能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所得大都來自企業營收和個人薪資的思惟。

曾經,中研院院士劉大中主持的第一次稅改,為台灣建立起亞洲最先進的綜合所得稅稅制,支援台灣的國民教育延長到國中。

曾經,中華民國財政真的「全世界最好」,一九七○、八○年代經濟起飛期,中央政府預算年年都見盈餘。

但在大環境的變化,和「減稅拚經濟」等迷思下,台灣落後國際潮流,「低卻不公」的稅制近年來已經荒腔走板。

期待政府和民眾,認清台灣是「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事實,痛下決心面對問題,共思解決之道。(黃昭勇協助採訪)

「立憲」堅持不避稅

戴勝益年繳4,700萬所得稅

稅制漏洞下,高所得者避稅手段多,但並非每個台灣企業家、富人都避稅。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就是誠實納稅的企業家代表之一。

今年5月,戴勝益報稅,一共繳納了4,700餘萬的綜合所得稅。沒有領取任何董監酬勞的他,所有稅負,都來自王品集團持股,1.1億元左右的股利所得。

「收到稅單,會計跟我說,你今年要繳4,700萬所得稅,我趕快問他我私人戶頭有多少錢,」戴勝益笑說:「結果因為我的股利還沒撥下來,戶頭只有1,000多萬,當下趕快先去調錢繳稅。」

4,700萬的股利所得稅款,哪怕只是對持股方式稍做調整,如成立個人投資公司、或透過保險、捐贈,都能立刻合法減稅大半。

戴勝益卻堅持:「該繳多少就多少,什麼手段合法、什麼不合法,我不懂,但只要是讓稅變少的,我絕對不做。」

不只對自己如此,戴勝益更自1998年起,就在王品集團的「憲法」中規定:「不避稅,連合法節稅亦不做。」若員工逃稅、避稅,立即開除。

相較於絕大多數企業主,請財務顧問、理專,精打細算做「稅務規劃」,戴勝益顯得格外「另類」。

完全不節稅 賺的更多

因為他相信,「完全不節稅,賺到的更多。」

身為中部製帽大家族第二代,戴勝益自小就看過許多中小企業的興衰。

他直率地說,「會搞逃漏稅那些五四三的,通常做不大、做不久。因為第一,老闆自己會心虛,擔心被人檢舉;第二,為了避稅,要花時間、花成本去煩惱,怎麼全力經營本業?第三,對外再怎麼瞞(避稅),也瞞不住自己的員工,沒辦法得到員工真正的尊敬。」

戴勝益不願評論其他上市公司,也不願評論目前稅制。因為「企業誠不誠信,股東自己會給它打分數;稅制符不符合民意,選票也會做決定。」

但他強調,稅率高低,或稅務環境的好壞,其實對企業競爭力,影響非常有限。

「大家都認為,創新突破、提升附加價值,像蘋果那樣,企業才有競爭力,」戴勝益說,「何須爭那百分之幾的稅率呢?」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找回專注多工狀態 喝口原萃 休息一下 陳佳茹篇
最新訊息
限定38折,深入解析Computex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