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依相隨的日本機器人

活躍在福島核電廠的「Quince」

科學 技術 社會 生活

災害處理機器人「Quince」作為日本國產機器人首次投放使用於核電廠。經改良後的機器人,在高輻射量環境中的代人作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

2011年3月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其善後處理工作受到全世界關注。儘管大家都想儘早開展廢爐工作,但是核反應爐廠房內輻射量極高,人類很難在裏面長時間作業。於是引進了「災害處理機器人」,它在人類無法接近的地方開展了溫度濕度的數據測量、視訊拍攝等工作。

日本國產機器人,首次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作業

具備世界最強廢墟穿越性能的災害處理機器人「Quince」

活躍在現場的機器人當中,有一個名曰「Quince」,是由日本千葉工業大學、國際救助系統研究機構、日本東北大學等聯合開發的。此機器人原本就是為了應對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引發的災害,因此在臺階或條件惡劣的道路上,具有出色的行進性能。

為了能在核反應爐廠房內使用,研究人員對其耐輻射性進行了仔細測試,並作了部分改良。 2011年6月投入使用的Quince1號,實施了廠房內粉塵的取樣作業、2號核反應爐廠房5樓的拍攝和輻射量測量等。但由於無線信號中途中斷,目前沒有使用。經過改良的Quince2號和3號由日本千葉工業大學從2012年2月開始投放到現場。

根據用戶的需要,讓機器人不斷升級

開發Quince的日本東北大學田所諭教授稱在這次嚴峻的考驗中有了新的發現。

「用戶不知道機器人有何作用,研究人員也不清楚現場需要什麼,因此雙方的溝通交流必不可缺。就像用戶會根據自己的使用方法不斷升級智慧手機那樣,機器人也應該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隨時添加所需功能,使其不斷升級。」

田所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在和消防、防災的專家們以及災害處理機器人的用戶共同進行研究開發。然而開展個別交流的草根式活動已走到盡頭。田所教授呼籲,為應對類似這次的緊急災害,有必要成立能夠讓多領域成員共同開展活動的研究開發基地。

讓機器人造福於人類

田所研究室開發的「Active scope camera」(下面一張是攝影機部分的放大照片)。該攝影機具備纖毛振動驅動機構,在遍布瓦礫的災區也能發揮出色的行進性能

該基地製造的機器人是什麼樣的呢?田所教授心中的理想機器人又是怎樣的呢?

「用戶需要的是能夠提高人類災害處理能力的方便工具,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滿足這個需求。對機器人是否應該是人形、是否應該是自控型等討論,用戶是沒有興趣的。如果硬是要給機器人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融合了機械、電子(感測器、電路等)、資訊處理、人機介面四要素,並且有效發揮功能的物體』。我想製造的是有助於人類的物品,名字叫不叫機器人都無所謂。」

對機器人一詞的理解因人而異。不過正是因為存在多種思路,機器人領域才蘊藏著以各種形式發展的可能性。而下定義則容易限制機器人的發展。

Quince代替人類在危險區域作業,在降低作業人員遭受輻射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即使它不在人們身邊,但也總是與人同在,相依相伴。

採訪、撰文:林愛子
攝影:大久保惠造

機器人 福島第一核電廠 林愛子 Quince 日本東北大學 田所諭 建築 災害處理機器人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 國際救助系統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