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展店分析

一百億的淤沙對抗大作戰

為了避免泥沙淤積,阿公店水庫已決定夏季不蓄水,珍貴的水資源也不要了。 然而,上游集水區卻因密集的人為活動,而難以停止沖刷。 千頭萬緒中,哪裡是問題的核心?那裡該運用更多的資源? 這場人與泥岩的對抗中,全身而退的策略是什麼?

    其他

台灣第一座「空庫防淤」的水庫即將出現,地點在高雄縣岡山鎮的「阿公店水庫」。

 早在十年前便已淤積七○%的阿公店水庫,不但灌溉、飲水的功能早已喪失,連最主要的防洪功能都所剩無幾,可說是判了死刑。

 阿公店水庫淤積的原因,有先天不良。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勘查,整個阿公店水庫集水區有將近四分之三都屬極易沖刷的泥岩地質。

 也有後天失調。整個阿公店集水區有四分之一都被闢成果園,水庫旁有遊樂區,加上跨過集水區東南的南二高工程,眾多的人為活動,加速泥岩的裸露沖刷。

 剛動工的阿公店水庫更新工程,計畫花費近一百億在清除淤泥、越域引水和越域排洪三個重點工程上,未來將在每年雨量最豐的六月到九月間擺出「空城計」,讓入庫的水全部流到下游的阿公店溪。

 這些水,都是用來帶走上游沖下的泥沙,就叫「空庫防淤」,意思是為了防止上游的泥沙在蓄水時造成淤積,所以乾脆連水都不要了,放它流走。

 是怎樣的沙讓他們怕成這樣?連南部最匱乏而珍貴的水資源,都可以放棄。

 沿著阿公店水庫堤防下的便道一路向東南行,連接到縣道便進入燕巢鄉的範圍,此後往東進入山區,一路的裸露山壁愈來愈多,終於經過一段光禿禿的山區,像「月世界」一樣。

廣告

 這裡叫太陽谷,和北方十公里以惡地形聞名全台的田寮月世界連成一片,都處於泥岩層上。

 長期在泥岩區做水土保持的中華坡地防災協會顧問陳孟達,有回在立法院公聽會示範泥岩侵蝕的嚴重性,靈機一動,眾目睽睽下放塊泥岩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像即溶奶粉一樣,一溶在水�便整個向外帶,迅速擴散,」效果鎮懾全場,當天晚報便刊出這張照片。

 這種地形流出的,自然是黃滾滾的濁水,所以阿公店溪在日據時代之前是叫「濁水溪」。

四分之三的庫容都是泥

 夾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水,在下游岡山地區流入蜿蜒的河道,每到彎曲處,泥沙便淤積下來,不但造成主河道常常改道,而且到了夏日暴雨季,往往便氾濫成災。岡山的舊名「阿公店」,根據高雄自然史博物館前館長簡炯仁的考據,是由平埔族語音譯過來,原義是種喜在河邊、沼澤群生成林的草本植物,可見當時岡山地區處處沼澤,水草叢生的水鄉景象。

廣告

 光復後,政府興建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阿公店水庫來解決問題。可惜,這座民國四十三年開始營運的水庫,不到十年,水裡泥濘的程度已不能勝任供給飲用水的任務;三十年後,已經淤積將近兩層樓高度的厚土。如今,四十六年過去了,將近四分之三的庫容都已塞滿總計一四五九萬噸的淤泥。

 今天去看,站在堤防上往下望,腳下不遠處便是青翠的綠野,手腳快的民眾甚至開闢了幾片菜園,黃牛甩著尾巴,徐徐的嚼著草,裡頭交錯分佈著幾條小水溝。

 阿公店水庫剛完工時,現任經濟部水利處處長,當初年輕的黃金山便到阿公店水庫工程組報到,眼睜睜的看著水庫一天天的淤積起來,當時他便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問題。

廣告

 至於「空庫防淤」,主要是他在美國進修期間得到的靈感。「那時後我到俄亥俄州考察,發現他們有種『乾水庫』,不用來蓄水,主要用來調節下游水量,」黃金山認為正適合阿公店這種下游河道不夠寬的地形。

 水量最旺的夏季把水排光,冬天的水庫豈不就乾了?黃金山的設計是從旗山溪引水入庫。「其他時間都乾乾的,我覺得太可惜了,便增加一個越域引水,不洩洪的時間拿來裝水,」黃金山解釋,「台灣南部的問題在沒有足夠的水桶來裝水,能多一個桶子多一個好。」

 然而,黃金山的美夢,可能會敗在泥岩手下。這也暴露出,若不能有效解決集水區內泥岩裸露、水果種植的問題,花一百億整治阿公店水庫,將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

廣告

 根據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的初步研究結果,泥岩獨特的凝聚力,使得「空庫防淤」的成果不如預期,多次反覆試驗,預計淤積的比率都超過七○%,和之前幾乎沒有差異。

 雖說這結果還需更進一步的檢測,但已叫人對「空庫防淤」的效果產生懷疑。

 治本的方法,還是該從上游做起。

 阿公店水庫的迅速淤積除了是先天地質特性外,也有一大部分是後天管理失當造成的。

 負責台灣山林保育的林務局和水保局,過去泥岩整治最有心得的,乃是就地取材,利用泥岩乾硬成岩的特性,砌起攔砂壩,稱為「土壩」。

 泥岩流失嚴重,土壩做好,很快的便攔起大片淤泥,儼然成為一塊新生地。「只要一年,裡頭的土便浮出來,變成平地了,」屏東林區管理處治山課股長鄭曰笑著說明,對攔砂成效很滿意。

廣告

土壩堆出芭樂園

 但沒料到,造起的平地,居民如獲至寶的在上頭種起果樹來。

 居民運來有機質土壤,覆蓋在泥岩上,種起的芭樂和棗子竟是意外的好吃,「燕巢芭樂」在這段時間倒以獨特的脆度和甜度在外頭闖出名號。

 今年五十二歲的燕巢鄉民陳昆本便是土壩的受益者。他那片五分地的芭樂園,便在光禿禿的險惡山勢下,種起一片翠綠,靠著正是下游七座土壩。

 芭樂園的收入並不寬裕,但樂天的陳昆本表示也夠他一家五口生活,比早年種稻要好多了。

 陳昆本似乎不曉得,這些泥水會這麼濁,他的芭樂園也要擔一份責任。今年修正的水土保持法便規定,水庫集水區應劃作禁止任何開發行為的「特定水土保持區」。他的芭樂園已經違法了。

 陳昆本不是個案,這回修法,把半個燕巢鄉都劃入「特定水土保持區」,幾乎有一半鄉民都在這裡種植水果。尤其是河邊,「濱水區絕不能用,你一開發,造成泥沙擾動,一下雨,便全部沖刷到水�,」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林昭遠解釋。但是果園都需要水灌溉,在河邊開墾就近取水,對農民而言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泥岩整治 專家束手無策

 根據林昭遠以衛星觀測資料製成的「阿公店集水區土地利用圖」看來,阿公店集水區不但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土地被開闢成果園,而且幾乎都環繞著樹枝狀的水系分佈。

 針對上百億「空庫防淤」整治工程,也有人提出不同策略,「難道泥岩所到之處,你的水都不要了?」陳孟達強調。真正治本的方法,除了限制不當開發,應該是要在泥岩裸露地區植生綠化。

 根據研究,有植物覆蓋的山坡地能擋住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雨水沖刷的能量,以集水區一百多公頃的裸露面積而言,的確值得嘗試。

 但這談何容易。

 泥岩的土質一旦裸露便極難整治。泥岩不能滲水,遇水的時候便表面直接溶掉,像麵粉遇水般稀稀糊糊。也因此,山區只要稍微飄點雨,「東西收一收,我們就趕快跑,要不然,整個路上都是爛泥,輪子會一直打滑,根本出不去,」一位時常在泥岩區,做水土保持工程的林務局雇員描述。

 乾了,卻像石膏硬結起來,植物的根無法穿透,「濾水、吸水及滋長植物的功效全無,」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梁界這樣描寫泥岩。

 因此,植生經驗豐富的水土保持局保育處股長陳振盛,民國七十六年起向泥岩植生挑戰,也吃足了苦頭。「剛開始很洩氣,用一般水土保持的方法都不行,」直到民國八十二年才成立第一個示範區。

 其他水土保持專家也紛紛投入試驗,有人測試新工法,有人尋找最適合草種,各有成果,紛紛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然而,他們的成果,因為政府編列經費太少,始終沒有種到阿公店集水區上,例如,水保局每年只編列七○萬在泥岩地質進行植栽。

 也因為經費有限,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林昭遠承認這些試驗沒有一個算是「真正的成功」,因為有的要澆水、要施肥,花太多的心力和成本才種出一塊塊的「樣板地區」,真要推廣,技術還未成熟。

 或許,該解決減少上游的濫墾濫伐。但不久前,燕巢鄉民一番激烈的抗爭,和立委的協調後做出結論,竟要修改水土保持法,取消「特定水土保持區」的限制。

 也或許,該投入更多經費防堵淤泥,植生綠化。這些都沒做,今天花一百億整治阿公店水庫,可能過幾年,又會再淤積。

 阿公店水庫的未來,依然陷於泥淖之中。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企劃|決戰減碳時代!2050年淨零排放,一起迎接永續新世代|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
限定38折,深入解析Computex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