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從產生到消逝不會超過九十秒,幫助孩子了解感受是轉瞬即逝的,當孩子情緒來時就愈能糾正自己

我們必須幫助孩子了解,感受是暫時的。一種情緒從產生到消逝的時間不會超過九十秒。如果我們能讓孩子了解,感受是轉瞬即逝的,我們就能幫助他們發展心智省察力。

讓孩子了解並理解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然而讓孩子了解感受的本質也同樣重要:感受是一種暫時性的、不斷變化的狀態。它們是狀態,而非特質。如同天氣,真的下雨了,站在豪雨中卻裝作好像沒在下雨似的,是愚蠢的,然而,預期太陽不會再出現,也同樣愚蠢。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了解,情緒的烏雲一定會消散。悲傷、憤怒、傷心或孤獨的感覺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這對孩子來說一開始很難理解。當他們受傷或受驚時,有時很難讓他們相信這種痛苦不是永遠的。

因此我們必須幫助他們了解,感受是暫時的,平均來說,一種情緒從產生到消逝的時間不會超過九十秒。如果我們能讓孩子了解,感受是轉瞬即逝的,我們就能幫助他們發展心智省察力。孩子在情緒來時就能夠糾正自己:「我不愚蠢,我只是現在覺得自己很愚蠢。」

更小的孩子顯然需要你的幫助,但他們肯定也能理解感受的來去生滅。孩子越能夠理解感受的產生和消逝,就越不會執著於覺知之輪的周邊,越能發自意識中心地去生活和做出選擇。

 
檢視情緒:教孩子觀察內在的感受

為了讓孩子發展心智省察力,進而改變內在困擾他們的念頭、欲望和情緒,他們首先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麼。這意味著父母最重要的教養責任之一,就是幫助孩子識別和理解他們自己的覺知之輪有哪些不同的面向。

你可以在日常互動中找機會與孩子交流。

 
隨處可見的「覺知之輪」

蒂娜最近發現,在早上開車送兒子上學的途中調整他的情緒很有效。她的兒子因為去不了道奇體育場而悶悶不樂,蒂娜抓住這個機會教兒子「覺知之輪」的概念:

「看看擋風玻璃上的小汙點,它們就像你現在想到和感受到的很多東西。真是多得不得了!看見這個斑點了嗎?這就是你現在對爸爸生的氣;還有那些黃色的蟲子大便,它們是你對不能去看比賽的失望;看見那塊濺開的痕跡了嗎?那是爸爸說下週末會帶你去時,你對他的信任;那邊那一塊是你知道你今天還是會很開心,因為你將和萊恩一起吃午飯並在下課時踢足球⋯⋯」

你可以利用任何隨手可及的東西─擋風玻璃、腳踏車車輪、鋼琴鍵盤或手邊的任何東西,幫助孩子明白,他自己有很多不同的部分,他可以了解這些不同的部分,並且把它們整合起來。

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哪些面向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學習「檢視」所有正在影響他們的大腦畫面、身體感官知覺、情緒感受和念頭。

 

「檢視」身體感官知覺

藉由留意身體感官知覺,孩子便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體內發生的變化。他們能夠學會識別各種信號:胃部攪動的感覺是焦慮的表徵、想打人的欲望是憤怒或沮喪、肩部沉重是悲傷的表現等。他們能夠識別感到緊張時身體的緊張感,然後學習用放鬆肩膀、連續的深呼吸來恢復平靜。僅僅只是辨認出不同的感覺,比如飢餓、疲憊、興奮和焦躁,就能讓孩子清楚了解並調節自己的感受。

 

「檢視」視覺心像

除了感覺之外,我們還應該教孩子檢視那些會影響他們看待世界方式的視覺心像(大腦畫面)。有些視覺心像來自過去,比如父母親躺在醫院病床上,或者自己在學校裡遭到嘲笑。

一個非常怕黑的小孩,他的恐懼可能來自噩夢之後留在記憶中的影像。如果孩子能夠覺察到自己腦中活躍的視覺心像,就能夠運用心智省察力來控制這些視覺心像,並大力消除它們對自己的影響。

「檢視」情緒感受

我們還應該教孩子檢視他們正在體驗的感受和情緒。耐心地詢問孩子的感受,並幫助他們把這些感受具體化,從模糊的情緒描述,比如「還好」和「很糟」,轉換為更準確的用詞,比如「失望」、「焦慮」、「嫉妒」和「興奮」。

孩子通常無法表達出特定情緒的複雜性,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還沒有學會成熟地看待自己的感受,即認識到情緒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希望孩子認識到自己擁有的豐富情緒就像多彩的彩虹,有著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不能用心智省察力洞察整個大腦,孩子就會囿於只有黑與白的視角,像一部老舊的電視機一樣,一遍又一遍地重播古老的節目。而當他們擁有一套完整的情緒圖像時,他們就能夠欣賞到深刻、活躍的感情生活所演繹的生動彩色影片。你可以在與孩子的日常互動中不斷地教他們這一點,甚至在他們學說話之前就可以開始。「我知道不讓你吃糖你很失望。」當他們再大一點,你可以教他們了解更微妙的情緒。「很遺憾你的滑雪之行取消了。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我可能會覺得生氣、失望、受傷、掃興,你還有別的感受嗎?」

「檢視」念頭

念頭不同於感官知覺和視覺心像,念頭在檢視過程中可說是更偏向左腦的功能。念頭是我們的所思所想,是我們對自己說的話,是我們用語言講述自己生命故事的方式。跟檢視感官知覺和腦海畫面一樣,孩子也能學會留意他們腦中閃過的念頭,並且明白不是每個念頭都必須相信。他們還可以跟那些沒用、不健康的,甚至不真實的念頭爭辯。

透過這樣的自我對話,他們便能夠將注意力從限制他們的面向上移開,轉向那些有利於獲得快樂和成長的面向。

從覺察開始,他們可以用自我對話提醒自己,其他的面向、念頭和感受也是自身重要的組成部分。

 

「檢視」的意義

一個十一歲的女孩可能會皺著眉頭對著鏡子說:「露營時把自己曬成這樣真是太蠢了,太蠢了!」但是,如果父母教過她如何與自己的負面念頭爭辯,她可能會退一步糾正自己說:「算了吧,這跟愚蠢沒關係。有時候忘記一些事很正常。今天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曬傷了。」

藉由教孩子檢視腦中的活動,我們便能夠幫助他們辨別是哪些面向正在影響自己,並且幫助他們獲得更多對生活的洞察和掌控權。

思想是可以被塑造的

我們的身體感官知覺塑造了我們的情緒,而我們的情緒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和腦中的圖像;反之亦然。如果我們冒出了敵對的念頭,在這種念頭的影響下,我們會產生憤怒的感受,接著我們的肌肉會變得緊張。

我們身上的所有面向(感官知覺、視覺心像和念頭思想)都是相互影響的,它們共同創造了我們的心理狀態。

下次當你和孩子一起待在車上時,可以花幾分鐘玩一下「檢視遊戲」,透過提問來推動他啟動檢視機制。你可以用以下這個例子開頭。

 

你: 我先說一些我們的身體感官知覺告訴我們的事。我餓了,你呢?你的身體告訴你什麼?

孩子:安全帶有點緊。

你: 這個不錯,我馬上調整。畫面呢?你的腦袋裡有沒有出現什麼景象?我正在回憶你在學校演喜劇的滑稽場面,你戴著一頂可笑的帽子。

孩子:我正在想那部新電影的預告,就是外星人的那部。

你: 好,我們一起去看。現在來說說感受。我一想到爺爺奶奶明天要過來,就覺得很興奮。

孩子:我也是!

你: 好的,感官知覺─視覺心像─情緒感受⋯⋯現在輪到念頭了。我剛剛想到我們該買牛奶了,我們到家前得停一下去買。你想到了什麼呢?

孩子:我一直在想姊姊應該多做些家事,因為她比我大。

你:(笑)我很高興你很會出主意。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再想想。

雖然有時候這樣的對話顯得很傻,「檢視遊戲」卻不失為一個讓孩子練習關注自己內心活動的好辦法。記住,談論大腦,就是在發展大腦。

 

摘自 丹尼爾.席格, 蒂娜.布萊森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地平線文化 

 

Photo:Philippe Put,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