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蘭嶼專題/當蘭嶼遇上特定區計畫:掃地出門或敞開雙臂?


本報導由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與諸多公民贊助完成。

各媒體平台如須轉載,請依下列格式與內容加註於轉載報導前。
內容如下:本報導引用、轉載自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上,
由學生團隊陳品君、何怡君、陳芛薇、陳孟君、洪育增所製作之新聞專題
〈當蘭嶼遇上特定區計畫:掃地出門或敞開雙臂?〉。
本報導不代表原蘭嶼專題學生團隊立場。

自9/13起,每日分篇連載本專題報導內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蘭嶼專題/蘭嶼發展的首要條件 建立溝通機制

撰文/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夕陽映照著蘭嶼街道,也映照著達悟族人世世代代的居所。攝影/陳品君

屏東/復辦祭典第二年,老埤重現馬卡道族古謠

◎文字、攝影/陳品君 頭戴埔姜葉飾品,臉上顯露幾分羞澀,84歲的老埤村民潘阿採在主持人邀請下緩步走到廣場中央。眾人手牽起手環繞耆老,引領她進入記憶漩渦。緊閉雙眼,她回到跟著阿嬤參與祭典的16歲那年,彷彿時空隔閡不曾磨損隱去的名,阿採輕擺身子,一字字唱出彼時迴繞耳畔的馬卡道古謠。

蘭嶼專題/無聲無息 「蘭嶼特定區計畫」進度到哪裡?

撰文/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依照「新訂蘭嶼特定區計畫工作計畫書」草案中排定的規畫進程來看, 2014 年第一季須完成各項計畫書草案以及召開審查會議,並研擬正式的「蘭嶼特定區計畫」。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進一步消息,草案中列出的說明會、工作坊、座談會等前置作業也仍未實行,台東縣政府網站中的公開資訊區也沒有明確資訊。 圖表三:《新訂蘭嶼特定區計畫工作計畫書》草案中的計畫期程甘特圖 圖片來源:《新訂蘭嶼特定區計畫工作計畫書》草案

蘭嶼專題/談未來發展 蘭嶼的觀光問答題(上)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打著「使蘭嶼發展步入正軌」之名,希望以6個部落發展為重點,納入蘭嶼在地生活、生產、生態設施、文化發展及生命教育。其中提到「計畫的規畫會尊重當地意願,當地的聲音都將作為該案後續規畫參考。」 蘭嶼首家7-11原本預計在今年(2014)父親節開幕,藝人宥勝7月份一篇講述「一旦蘭嶼有了便利商店,台灣就毀了」的部落格文章被媒體報導後,「7-11究竟是否適合進駐蘭嶼?」此議題引發多方於網路上熱烈討論。反對者認為,連鎖企業7-11進駐代表資本力量入侵,然而,不論7-11設立與否,在居民不到5000名的蘭嶼島上,每年要迎接相當於蘭嶼居民10倍以上的6萬名遊客,民宿、租車、餐廳、商店等觀光相關產業早已蓬勃發展。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

屏東/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中)

(本文同步刊載於《 行南 》第八期網路版) ◎文/洪育增、陳品君、陳沛羽 場景轉到同樣是充滿人潮的街道──青島街,近一兩年因眷舍與民營餐飲結合而頗具人氣的市區新興景點。只有內行人才知道,青島街隔壁的一條小巷弄有個不定期對外開放的眷戶,每當紅色大門一開,都可以進去免費坐坐。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園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