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數 105,489

天啊!你也有息肉?小心腺瘤就在你身邊

一般而言,在40~50歲,甚至更年輕接受大腸鏡篩檢族群的直腸或乙狀結腸發現增生性息肉是非常常見的,50歲以上甚至將近一半的人會發生,但是這種息肉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卻造成許多受檢者恐慌訴說:「我去檢查也有息肉耶!」甚至有些檢查完會抱怨:「大腸鏡檢查有息肉,醫師怎麼沒有幫我切除?」

台灣和國內外研究都顯示,真正與大腸癌有關的腺瘤性息肉,其罹患率要到50歲以後才會真正上升,而一個小腺瘤性息肉一般也需要5~10年,其中只有一小部份的腺瘤性息肉會演變為大腸癌。

腺瘤性息肉好發在50歲以後

根據台大醫院針對一般健康成人所做的研究,台灣50歲以上成人腺瘤性息肉罹患率,男性大致是30%左右,女性則為15~20%左右。如果依年齡來看,會隨著年齡增長呈階梯式的上升。

至於40~49 歲者,則以有抽菸或代謝症候群(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的人有較高風險,並不需要盲目恐慌。

另一個重點是,並非所有腺瘤性息肉都會演變成大腸癌,否則以上述罹患率,沒接受篩檢的民眾豈非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會罹患大腸癌?從全國的衛生統計資料就可以知道並非如此,不過在台灣「息肉會變大腸癌」、「有息肉就一定要切除」的觀念根深蒂固,甚至成為很多人的焦慮來源,其實大可不必。

哪些才是真正危險的息肉?

至於真正比較危險的病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進行性腺瘤」的定義,也就是比較容易演變成大腸癌的腺瘤性息肉,為以下幾項:

● 大小等於或大於1公分。

● 不論大小,顯微鏡下看到有「絨毛」成分,且超過整個腺瘤體積的20%以上。一般病理報告如果出現「管狀絨毛腺瘤」或「絨毛腺瘤」,就是屬於這類。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不論大小,顯微鏡下看到有「重度細胞異型」者。(這類病灶有時候會被歸類為「原位癌」)

以上這些事項,病灶大小在內視鏡報告裡一定會說明,而後兩項也是在病理報告裡頭一定要提供的內容,你接受完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後,可以請教醫師有沒有發現這種病灶,以及有沒有切除乾淨。

恐懼來自於無知,謠言止於智者。做一個聰明的病人(或者其實你根本不算有病),千萬不要搞到慮病症上身。

腸活必修課

作者/邱瀚模

出版日期/2017-04-10

立即購買

延伸閱讀

追蹤我們看好書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