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風暴》第二季劇評:死亡與未死之人

※聲明:本站所有圖片由KKTV擷取,該影像財產權仍屬該公司版權所有,如有侵權煩請告知並立即移除

0

↑完全不出戲地看醫療過程,其實得來不易

《麻醉風暴》第二季在上個月底完結,我也趁著這幾天在KKTV把它一口氣追完,坦白講,對於上一季的記憶已經很淡薄了,不過有一件事我可以確定,那就是一上季的預算跟這一季不曉得差了幾倍啊!遙想上一季,我常常都是要催眠自己其實是在看舞台劇,所以寫意不寫實,節奏也偏慢,但這一季完全就可以當作一個成熟的影劇工業的產品來欣賞,不管是醫療細節(雖然我是外行人,不懂真正的醫療細節,但至少我覺得看起來已經很逼真了)、角色數量(同樣幾個人看久了也會膩),還是場景的精緻程度,都讓我很感動。

 

綜觀這一季的劇情,總共分為三個部分,A、蕭政勳跟康聯醫院的創傷小組之互動,B、立委萬大器以及康聯醫院之間的權力互動,C、關於過去醫療人球案背後真正內幕的調查過程,也就是AM2麻醉藥的風波。這三個部份各有各的戲劇張力,看得出來劇組想要兼顧這三個部分,不曉得如果你是《麻醉風暴》第二季的劇組成員,你會怎麼安排呢?

 

以我對第一季的印象,《麻醉風暴》非常重視戲劇得以映照出現實制度以及事件的特質,因此關於制度跟社會事件的描寫,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在第二季中,編劇描寫了幾個比較重點的醫療議題:一、醫療資源分配,二、醫護人員不足,三、醫院分級評鑑,四、生技產業與官商勾結。我個人認為,這齣劇當初應該是從以上幾個劇組認為需要提到的議題來做出發點,並安排劇情。也就是說,一開始是先有以上的四點,再出現A、B,以及C的三個劇情部分。我會這麼說,除了《麻醉風暴》劇組很關心社會議題以外,還有別的理由。

 

蕭政勳的死亡倒數

1.jpg

↑蕭政勳雖然在影集開始沒多久就返回台灣,但他時常將自己的心遺留在約旦。

第二季一開始,蕭政勳就出現在約旦,這個砸重本的行為讓人驚訝,更驚訝的是,蕭政勳在約旦所經歷的事情,居然不只是造成了精神上的影響,更直接造成了他的死亡。

 

在蕭政勳死亡這件事情上面,有件事情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他很早就做好了死亡的準備,甚至可以說他在約旦的時候就準備好赴死了,為了救人而犧牲生命,對他來說是不用思考的事情,所以蕭政勳代表著,或者甚至超越了這整齣劇價值觀的精神。事後看起來,蕭政勳返回台灣,也似乎是一趟告別之旅。以乍看之下的死裡逃生為起點,緩步走向蕭政勳的死去,編劇在這裡以約旦這個吸引觀眾目光的場景,埋下了一個完美的伏筆。

 

由陳以文飾演的駭客Hank說:在電腦的世界裡面,只有0跟1,假如他們分別代表活人與死人,那麼如果將他們組合在一起,就會有無限的可能。這是我覺得全劇寫得最好的台詞,而與這些台詞相呼應的,是約旦Salma對蕭政勳說的:「讓死亡引領你前進。」其實說得真好,社會就是在人的死去當中進步,只是別忘了,我們也隨時可能,並且必然成為一位死者。即便這樣也要活著,成為了人生意義的源頭。

2

↑使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創傷小組

對我來說,《麻醉風暴》第二季的A部分,有一個很好的開頭和結尾,但是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卻不盡理想,原因就在於對於創傷小組的描寫不夠細緻。比號本來是個比較唯唯諾諾的醫師,最後變成有理想;彭伯恩本來是個對工作比較沒有熱忱的醫師,後來充滿幹勁;楊婕娜喜歡抱怨,一開始也看熊森不順眼,但後來成功融入團隊,也理解熊森;而熊森原本個性很中二,後來中二病痊癒。這些人的轉變,以劇中的描寫看起來,應該是蕭政勳的功勞。而這很合理,因為蕭政勳經過了死亡的洗禮,很有資格教導他們不只是醫術上,還有做為醫者的精神態度。不過對於創傷小組的互動,顯然描寫並沒有很充分,以至於最後我看到眾人為了蕭政勳難過,我其實覺得有些出戲,因為在我看之前的戲裡面,他們好像也沒有那麼熟。其實就連葉建德為蕭政勳哭,我也不覺得很有說服力,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不是那麼溫馨才對,而是雖然彼此有信任,但也存在一些張力,畢竟比起蕭政勳的充滿聖光,葉建德有更多的黑暗面。

 

而這個A部分之所以沒有很充分的描寫,我猜想十之八九是為了要把篇幅留給B、C部分,從這點也可以詮釋出一件事,那就是劇組對於社會議題的重視,某種程度可以說是更甚於創傷小組的互動與人物描寫。

 

葉建德的重生救贖

3

↑葉建德的刑期服滿了,結束了法律上的懲罰。但是他真正的救贖,卻不是監獄能夠賜予的。

在第二季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犯下了或大或小的錯誤,連自救會的阿和都寄了恐嚇信,這往往會使我們忘記,葉建德其實也是個罪犯,只是他服完刑期了。

 

相較於蕭政勳,其實葉建德是個更有趣的角色,第二季裡面,當他與記者陳柔伊剛認識的時候,他們彼此提防的片段,讓我覺得印象非常深刻。我認為這才是葉建德應該活著的樣子,他應該在社會上不被信任,而他自己也不總是信任別人,他在第一季中那副假惺惺的樣子還沒消失,不過他已經在心中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並且願意果敢地去實踐,更重要的是,他是唯一可以同理復仇者的心情的人。

 

但我還是覺得有些可惜,因為編劇應該給觀眾多一點時間去猜疑葉建德,觀眾太快就信任起葉建德,因為他太快就進入了查明真相的角色裡面。同樣地,我也猜測這是為了B、C兩個部分所做出的安排。

 

簡單總結,由於蕭政勳跟葉建德這兩位主角的刻畫有所保留,我認為劇組的編劇是從社會議題出發來作為軸心。不過,雖然我覺得可惜,也許這樣才是正確的作法,畢竟以職業團隊的成長與互動作為主軸的戲劇一直都不少,麻醉風暴也許可以議題導向走另一條路。

 

而議題描寫的部分,我個人覺得已經寫得十分清楚,我相信可以充分引起觀眾對於台灣醫療的關注。

 

還有一些不認同,以及欣賞的地方

 4

↑被仇恨沖昏頭了的邱淳,連來自美女店員的邀約都聽不進去,令人惋惜。

首先來講一下自己比較不認同的部分。我並不懂饒舌,但我覺得舉辦饒舌演唱會讓醫院的人們參與,其實還真的蠻荒謬的,而且平心而論,還真的比較無濟於事。這部分劇情的安排,我是覺得有些做作了。此外,既然醫院人手不足,大家也都過勞了,有辦法請假應該會去睡覺吧,我覺得這部分非常讓我出戲。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部分,還有幾個橋段是我覺得很棒的。例如熊森在動手術時,突然陷入許多回憶,然後當他回憶到已經過世的蕭政勳時,蕭政勳對他說:「繼續。」他便繼續動手術。還有像是蕭政勳差點在約旦就拉回了小男孩的片段、葉建德去找蕭政勳要地方住的嘴臉,或者是在邱淳死後,超商店員若有所思的樣子。

 

據說,麻醉風暴現在並沒有計畫要出第三季,因為第二季就已經虧了一千萬,我倒覺得對很多公司來說,贊助虧一千萬拍麻醉風暴真是划算死了,甚至假如製作公司發動群眾募資,我認為也有機會成功。希望這部好戲可以延續他們的成功之路。

 

最後,幾位角色點評

 

蕭政勳與葉建德演得都沒話說,假如不是他們演得那麼好,我也不會暗自希望他們有更多戲分。熊森演得也很好,該中二的時候夠中二。比號應該是一位原住民,但從這齣戲裡面,他似乎只有原住民的名字,我認為假如麻醉風暴有第三季的話,倒是可以刻畫一下原住民醫師的角色。據我所知,原住民醫師很多都會回到原鄉,原鄉部落與醫療的連結,我想也是兼具戲劇魅力與社會議題的。

 

之前曾看過陳以文演的舞台劇,他也飾演一位犯人,不得不說他真的是天生的犯人,演得這麼到位,真是驚人。不過話說回來,在記者會上駭入主辦單位的電腦,撥放萬大器的自白影片雖然有可能做到,但主辦單位應該把播放器直接關掉就好了吧。

5

↑真正的官員姿態既不像小偷、也不像土匪,而應該像是這個樣子。

由莊凱勛飾演萬大器,會讓人覺得年輕得有些令人困惑,不過大概也是為了要凸顯出他與吳次長之間的長幼尊卑,可說是無可厚非。另一方面,吳次長則演得太好了,有些人演官員的角色,要不是過度注重官員違法的面向,而演得太過於猥瑣,或者就是過度注重官員權力的面向,淪為裝腔作勢。吳次長演出城府的深度,那固然是他成功的要件,不過最讓人折服的,還是在於他演活了一個前途似錦的官員氣場。從他說話,你可以看出他想要說服別人,並且有信心說服別人,他凡事都考慮,而且考慮得很快。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適合演官員的人,畢竟只會犯罪、耍心機的人,其實不太會受到青睞成為政務官,而只會裝腔作勢的官員現在也因為會被選民討厭,而變得稀少了,吳次長這種精明幹練,勇於溝通的形象,才是一個值得主角與之周旋的對象。

 

把《麻醉風暴》第二季一口氣看完,有點悵然若失的感受。很多觀眾為了蕭政勳的死難過,但其實假如沒有下一季,那麼全部的角色就跟被賜死沒有什麼兩樣。最終,這些角色的意義還是在於承載我們對於戲劇的認同與價值觀,只要對我們有所啟發,這些角色就有了存在並且死去的意義。同樣地,《麻醉風暴》第二季的結束,假如真的是句點,那麼希望承接著這齣劇成功經驗的人們,可以各自再寫出感動人心的劇本。

6

↑明明終點就只有死亡,但時光的流逝有時卻會讓人感到安心,可見人生雖然由生與死構成,卻遠不只如此。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