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腫塊別輕忽!五大迷思要破除!

脖子腫塊別輕忽!五大迷思要破除!

by | 1 月 18, 2018


脖子摸到腫塊!會不會是長腫瘤啊?

「醫生,你看我脖子這裡長一顆東西,這是什麼?」

「脖子有腫塊,會不會是腫瘤啊?」

由於我們隨時都可以用手觸摸自己的脖子,大多數人第一次發現脖子有腫塊時,總是緊張又焦慮,深怕自己長癌症、或是什麼怪病。然而,關於脖子的腫塊,有些事可能跟您想得不一樣。


脖子摸到腫塊要看哪一科?

先講答案:脖子有腫塊,要看「耳鼻喉科」

您可能有過類似的經驗,無意間摸到脖子有一顆一顆的突出物,有時候這些東西還會腫起來、變大顆、甚至會痛!

您可能會感到疑惑:「咦?!脖子有腫塊,為什麼要看耳鼻喉科?」

先跟大家說明一下,耳鼻喉科完整的名稱應該為「耳鼻喉頭頸科」。以筆者住院醫師時期的受訓醫院為例,每年至少有五百多例口腔癌手術,這類我們常說的「大刀」,需要將口腔腫瘤切除、清除頸部淋巴結、最後再拿身體其他部位的組織來填補切下來的缺陷。

耳鼻喉科醫師對於脖子(或稱頸部)的構造,相當熟悉。所以,當您有頸部腫塊的問題,可以找耳鼻喉科醫師。


為什麼脖子會腫起來?

其實,我們的頸部在正常情況下,就存在有約莫 200~300 顆大小不一的「淋巴結」,他們是一群具有免疫功能、幫助循環的構造,通常呈現橢圓形,摸起來帶有一點彈性,是在您脖子裡的好朋友。

當身體出現狀況,頸部淋巴結會出現變化,例如感冒時,這些淋巴結可能會因為身體發炎反應而腫大;而若是其他地方有癌細胞,也可能會經由淋巴循環跑到這些淋巴結。
針對「脖子腫塊是不是腫瘤」這個很多人擔心的問題,以及究竟要注意什麼事,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AAO-HNS)在 2017 年發表了關於「成人頸部腫塊」的治療指引,有詳細的說明!(這是針對大於 18 歲的成人,小朋友不在本次討論範圍)

在談其中的重點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一些有關「頸部腫塊」的一些迷思吧!


迷思一:我脖子這個腫瘤不會痛,應該不是惡性的吧?

錯!

要注意,大部分癌症轉移到頸部所產生的腫塊,是不太會痛的。若是感冒或感染造成頸部淋巴結腫大,通常會發炎而疼痛。但因為惡性腫瘤形成的腫塊,可能長到很大卻沒有疼痛的感覺。所以,若是不會痛的腫塊,要特別注意喔!


迷思二:我脖子這個腫瘤不是硬的,不可能是惡性腫瘤吧?

錯!

大部分癌細胞轉移產生的頸部腫瘤摸起來是硬梆梆的,而且感覺會跟周圍組織黏得很緊、不易移動。然而,某些頭頸部的癌症,例如和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相關的口咽癌,其造成的頸部腫塊,可能會「偽裝」成類似良性、軟軟的囊腫。

所以,就算腫塊是軟的,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迷思三:聽說腫塊大於一公分就是惡性的?

不一定!

我們頸部各個區域的淋巴結,會有不同的大小。最大的淋巴結位於頸部靠近上方的位置(稱做 jugulodigastric lymph node),正常情況下,可以達到 1.5 公分。

不過,要徒手測量腫塊的大小,其實沒那麼準確。通常還要再搭配其他特徵,例如軟硬度、可移動性、會不會痛等特徵,來判斷。


迷思四:我不抽菸、不喝酒,應該不會長癌症吧?

不一定!

許多頭頸部的癌症,例如口腔癌、喉癌等等,的確跟抽菸喝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像是跟人類乳突病毒(HPV)相關的口咽癌,則不一定需要接觸過菸酒,反而是和多重性伴侶或口交等性行為有關。


迷思五:檢查起來不像是惡性腫瘤,應該就不用再給醫師看了吧?

錯!

若是因為發炎或感染造成的頸部腫塊,經過治療後,腫塊通常會在 2 到 3 週內完全消失、回復到正常狀態。若您治療後,腫塊仍持續存在,一定要再回診檢查!因為有些惡性腫瘤一開始可能會表現得像是發炎或感染。 


頸部腫塊,案情可能不單純!

發生在小孩的頸部腫塊,以感染造成的最多。然而在成人,因感染造成腫塊的比例較低,而長腫瘤的機會較高!許多頭頸部的癌症,例如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甲狀腺癌、唾液腺癌、淋巴癌甚至皮膚癌等等,都會以頸部腫塊做表現!


所以若您發現任何異常的頸部腫塊,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幫您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


出現什麼症狀比較像是惡性腫瘤呢?

● 最近身體沒有其他感染的症狀:若不是因為感染而產生的淋巴結腫大,就要懷疑是惡性腫瘤。

● 腫塊持續超過「兩星期」,或不知道多久

● 腫塊是「硬的」:惡性腫瘤裡面充滿癌細胞,大部分摸起來會是硬的。不過上面提過,有些癌症的頸部腫塊摸起來也可能是軟的。

● 腫塊「不能移動」:因為癌細胞可能吃穿淋巴結,跑到周圍組織,造成腫塊像是被黏住一樣!

● 腫塊「大於 1.5 公分」:上面提到,有些正常的淋巴結會達到 1.5 公分那麼大,不過若超過這個大小,是惡性的機會就變高啦!

● 腫塊表面的皮膚有潰瘍、破皮:惡性腫瘤的細胞可能會往表淺侵犯、甚至吃穿皮膚,造成潰瘍。



除此之外,您還需要注意這些「警訊」!

● 年紀「大於 40 歲」:隨著年紀增加,發生頭頸部癌症的機會上升。不過,上面有提過,有些口咽癌也會發生於年輕人,千萬別大意!

● 喉嚨痛、口腔潰瘍:若頸部腫塊伴隨喉嚨痛,要注意口腔、喉嚨的粘膜是否有腫瘤而導致潰瘍。

● 吞嚥困難:可能暗示喉嚨深處有潰瘍、甚至長腫瘤,影響吞嚥的順暢度。

● 最近聲音改變:要小心喉部附近有腫瘤,而影響發聲的構造。

● 和頸部腫瘤「同一側」的耳朵痛、聽力變差:在喉嚨深處的癌症若是影響到感覺神經,可能會造成同一邊的耳朵有疼痛感。另外像是鼻咽癌因為長在耳咽管附近,會影響其通暢度,造成同一側中耳積水、聽力變差。

● 和頸部腫瘤「同一側」的鼻塞、流鼻血:要小心可能是鼻子裡長腫瘤、或是鼻咽癌。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許多癌症都會造成患者體重減輕。而頭頸部的癌症可能會因為影響吞嚥功能,造成營養缺乏、體重下降。

● 之前有過頭頸部的癌症:要注意是否有復發的情形。

● 臉部或頸部的皮膚有異常病灶:有些皮膚癌也可能會轉移到頸部。


脖子摸到腫塊,應該怎麼辦?

若醫師認為您的腫塊可能是發炎或感染引起的,請先依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再回診前的這段時間,您可以用手指檢查腫塊大小(例如:一個指尖那麼寬),和之前比較一下,腫塊是否有變化。

若是良性腫塊,通常過 2 到 3 週腫塊會「完全消失」,但若沒有、或是消了又出現,請務必回診,醫師會幫您做進一步檢查。這些檢查可能包括頸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是正子掃描等等。


貼心小提醒

總結以上,若您發現有頸部腫塊,最重要的是:「確定您的頸部腫塊治療後已經完全消失,若腫塊持續存在,請按照醫師的安排,做進一步檢查。」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您更了解脖子的腫塊。若有發現任何腫塊,千萬別掉以輕心,一定要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檢查喔!

參考資料:
Pynnonen MA, Gillespie MB, Roman B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Evaluation of the Neck Mass in Adult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7; 157:S1-S30.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研究證實瑜珈有益肌力,你可以這樣做

研究證實瑜珈有益肌力,你可以這樣做

研究發現,練習瑜珈的長者其腿部肌力會變好,走路速度變快,比較能從椅子上站起身。來試試看吧。活動英雄一英雄一→英雄二活動英雄二墊前腳側拉腰反英雄→斜三角英雄二→側弓步活動英雄一英雄一→英雄二活動英雄二墊前腳側拉腰反英雄→斜三角英雄二→側弓步挺胸下拉背墊腳椅子式直背伸展緩和深呼吸...

高膽固醇不僅卡血管,還會引起慢性發炎

高膽固醇不僅卡血管,還會引起慢性發炎

「我的痘痘很嚴重,需要吃口服A酸治療。可是,醫師說我膽固醇有點超標,就不建議吃了。所以這樣是我的肝臟不好嗎?」三十歲的芝婷最近大爆痘,卻無法吃A酸治療,難過地跟爸爸抱怨。

「咦,我還以為膽固醇超標,是會讓血管出現問題,就像是發作心肌梗塞!」爸爸回應:「醫生也說我的膽固醇太高,需要吃藥控制。看起來膽固醇跟心臟、肝臟都有關係呢。」

讓小孩高燒不斷、草莓舌、紅疹脫皮的「川崎式症」

讓小孩高燒不斷、草莓舌、紅疹脫皮的「川崎式症」

當一個小孩發高燒,手腳腫腫的,眼睛超紅充滿血絲,任誰看都會覺得:「啊,這次感冒這麼嚴重啊?!」然而,這次我們要討論的,可不是一般的小感冒,而是「血管發炎」導致的「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

晚期不等於末期!攝護腺癌骨轉移,積極治療扭轉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晚期不等於末期!攝護腺癌骨轉移,積極治療扭轉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士,因為嚴重背痛而就醫,才發現是攝護腺癌骨轉移。」林嘉祥教授指出,「雖然在診斷時便是第四期攝護腺癌合併單獨腰椎轉移,但是患者勇敢積極的接受各項治療,包括脊椎手術、腰椎轉移部位放射線治療、達文西根除性攝護腺癌根除手術、骨轉移藥物治療、及男性賀爾蒙剝奪療法等。」

患者原本是坐著輪椅進到診間,因為劇痛而生不如死,不過在接受一系列的治療後,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目前狀況良好,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每天要走多少步?該運動多久?正確保養心血管,減少中風、心肌梗塞、死亡率,實證懶人包

每天要走多少步?該運動多久?正確保養心血管,減少中風、心肌梗塞、死亡率,實證懶人包

你一定曾經聽過要人

 「日行萬步」的健康建議,只要每天走個一萬步以上,就能減少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因此,許多人也會穿戴行動裝置,計算每天走了幾步。

不過,由於過去沒有基於「步數」的足夠研究讓美國心臟學會提出指引,因此你現在看到的一些運動指引,幾乎都是告訴大家「每天要運動三十分鐘以上」,或是「每周建議至少做中等強度運動15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75分鐘」。也就是說,這時候用「總時間」來論斷,而非「步數」。

你是否也曾經感到好奇,究竟這兩種判斷方式

哪個比較準,哪個比較有效呢?

十分鐘核心腹部運動–堅持練就看得到成果

十分鐘核心腹部運動–堅持練就看得到成果

練好核心,生活、活動會更輕鬆,只要堅持訓練,絕對可以看到成果交替點地捲腹肘碰膝捲腹肘碰膝捲腹單側直腿捲腹單側直腿手交握臀橋剪刀腳緩升降剪刀腳緩升降(逆)空中腳踏車振臂捲腹體扭轉交替直腿交替點地轉體直腿畫圓伸縮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