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18.07.13

【新興領域最新發展與獲投消息】國內首輛無人駕駛中巴正式亮相

根據工研院的預估至2030年將有8,000億美元市場規模,國內產官學研亦積極著墨自駕車領域,欲早日切入自駕車產業,找到國內利基。目前國內業者在自駕車領域的發展部份,聯發科已有車用IC出貨;光寶投入車用光學雷達;明泰專注雷達。車用電子方面有明泰、車王電、朋程等投入。IC設計則需台積電完成製造,自駕車概念股將可望逐漸成型,由硬體切入到與軟體的整合應用。

法人部份則透過科專計劃積極整合國內資源,以工研院為例,其邀請國內車電廠車王電、電動巴士廠華德動能、X-by-Wire新創公司iAuto及台灣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投入開發的國內首輛自駕中巴,已在今年7月3日正式亮相,若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定義來看,工研院這次公布的自駕車技術,介於Level 2至Level 3之間,可以做到在白天、夜晚、晴天、陰雨天行駛,但仍需駕駛座在車內,以便緊急狀況時接手,可以看到車內仍配有監控人員,在行車過程中監控各類數據。未來,此自駕中巴將在今年底配合台中花博實際應用,提供體驗。預計最快在今年底可以實現新竹中興院區與竹北高鐵站間的自駕中巴接駁。

 

工研院的目標是把台灣的感知次系統從硬體結合軟體作成模組,在特定自駕車領域,做到世界前三大地位。台灣自駕車勝出的策略,首先在於和IC設計產業對接,發揮軟硬整合的實力。同時,可針對台灣,東南亞與東亞等地機車眾多、各式車輛混雜的車況,做因地制宜的設計。台灣在晶片設計、車用電子、資通訊軟硬體開發到車用設備等領域具有完備的產業供應鏈,感知次系統都是台灣切入自駕車領域的機會點。

工研院自駕車車頭安裝的「路緣感測器」,能讓車輛在過彎時不會擦撞到人行道;車頂上的Lidar則可以偵測周遭環境。

工研院的無人駕駛系統採用「模組化設計」,可依照場域及功能的需求進行技術快速組合,將技術複製到國內外的不同的車款上,除了中運量的小巴外自動駕駛系統也能安裝在一般轎車以及箱型車上。

根據數位時代記者高敬原實際在工研院中興院區的試乘體驗,此自駕中巴以時速10公里繞行工研院區約400公尺的路徑,全程約五分鐘。整趟路程示範了包括直線起步自動加速至指定車速、90度角路口自動過彎、大雨天模擬情境(消防灑水)、市區號誌路口通行、直線道路自動車道維持、下坡路段自動減速、上坡路段自動升速、遇行人穿越自動煞停。美中略嫌不足的是在大雨模擬部份採用的是人工噴水來模擬下雨情境,但只有少量噴灑到車輛的單側,並未擬真處理「大雨天」的情境。此外,試乘中安排了一位豎立在車道上的假人,工研院的自動駕駛系統在距離假人約2公尺處停下,然而,未來或能以機械人取代模擬突然衝出的真人更能符合真實情境中。

工研院自駕車結合三大系統,包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聯網系統、AI深度學習系統,發展完全國產化的自駕車系統已為我國自駕車發展揭開序幕。未來若加強各種情境的測試,發展適用亞洲複雜道路環境等特色系統,則可衍生多元商業應用,進軍全球市場。

參考來源:經濟日報(張義宮)、數位時代(高敬原)(張嘉玲整理)

網址:

1.車王電打造自駕車鏈

2.直擊!台灣首部自駕中巴,遇突發狀況反應超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