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勞工的一例一休 怎麼成了過街老鼠

文/吳濬彥(北北新巢理事長)

蔡英文執政滿一週年,在Yahoo奇摩公佈的「蔡英文就職一周年滿意度大調查」調查結果中,有高達65.2%的民眾不滿意《一例一休:修正勞基法,推動一例一休,並增加新進人員特休假。》,成為推動政策中最不滿意之榜首;而國人期盼最應優先推動政策,第1名也是《期盼優先改善台灣勞動條件,解決一例一休爭議》。在這份民調中,勞工權益方面和馬英九政府執政時期相比,覺得更好的僅有18.2%,有25.7%感覺沒變化,有50.2%感覺「更差」,有5.9%表示不知道或沒有意見。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長期的放任勞資權益失衡,已使台灣陷入青貧、少子化、人才出走以及過勞死等攸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危機,台灣若要國體強健,勢必得需要從薪資、工時、產業結構多方面進行調整。就工時而言,勞動部2015年公告台灣勞工全年工時為2,104小時,在全球四十個主要的主權國家中排名第四,在現今生產技術日益進步以及基於對勞工生命安全重視的情況下,台灣的高工時惡況早該逐步縮減。

1984年,勞基法制定對工時規定為每日正常工時8小時,每週工作總時數不得超過48小時,在2001年縮短為每2週不得超過84小時,2016年1月1日起,從雙週84小時開始縮減為每週工時不得超過40小時,但當時新法未明訂「週休二日」,加上勞動部以縮減七天國定假日做配套,造成許多企業制度混亂,也有勞工被企業趁機砍價或減薪、扣福利的情況。

2016年政黨輪替後,為朝落實週休二日的政策方向而有「一例一休」政策,說明希望讓勞工休息時間可以被確立規範:一例假強制讓勞工身心能夠休息不加班,另一休息日彈性得勞工同意出勤,除原本工資外,加班的前2小時各可再獲1又1/3加班費,2小時之後可獲得1又2/3加班費;且一次至少發給4小時,不滿1小時也要發4小時;超過4小時不滿8小時也要以8小時計算,政策核心價值是以提高加班費來讓資方加班的勞動成本提高,達成以「以價制量」的策略減少加班情形。

這樣看起來,明明「一例一休」配合「每週40工時」可以解決多數台灣勞工連班過勞之政策,應該是保障勞工的進步政策,何以會成為這一年最不滿意政策之榜首?

一、從「7休1」的變革看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勞基法》第36條,七天中應有一天例假之規定。在去年2016年5月,有便利商店店員因為連上八天班排不到假,憤而在收銀台留下告示牌後自行離職,這件事情引起了立委、社會關注。而當時勞工局認定「頭尾休」的排班並不違法,也就是可以將一天例假,移到7天週期的頭(第一週)和尾(第二週),在兩週期間內可連上12天班。這樣的解釋進而引發民間反彈,在行政立法協調會報做出限期決議勞動部必須在2週內廢除函釋,勞動部因此於去年6月公告,8月起廢止此函釋落實「7休1」例假。

但是,「7休1」雖然立意良善,卻未顧慮許多產業根本無法適用「7休1」,原本預計8月1日上路的規定,立刻遭受餐飲與交通等產業反應「7休1」欠缺行政法源依據,才又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暫緩,另訂裁量基準決定一些特殊情況可以不用「7休1」:基於公眾生活便利與配合國家政策、公益活動(例如:重要年節連續假期的疏運計畫)、旅遊業(例如:領隊)、媒體(例如:媒體出國採訪)與大眾運輸之特定工作需求。

從這當中可見我國政府看起來對國內產業生態並不熟悉,一遇壓力就急就章的拋政策試圖擋過輿論一時就一時,遇問題再想辦法解決。這些我們從「7休1」的政策落實變革歷程中可顯見,政府在推演政策連動的能力必須檢討。

二、政策相關配套的欠缺

對勞工整體上來說是好的政策,蔡英文政府可以打一場漂亮的仗讓多數勞工拍手叫好支持,卻打的自己滿頭包?其實,在民調上沒有辦法得到多數人民支持其實不需感到匪夷所思,因為民眾感到不滿的原因不見得是在「工時」這個面向。

在政策推動的過程裡若沒有更細緻的去分層研擬每一種產業與規模適合的方案,善盡溝通及協助,且工時、工資政策若沒有跟著搭配產業結構的轉型,也就是提出夠完整的相關配套,就會造成像此次「一例一休」政策實施所造成的多數人不滿意的結果。

「一例一休」實施後,許多公司就以「企業不敷成本,要勞工跟企業共體時艱」為由砍員工福利、獎金,限制調薪幅度;或是遇到排班上的困難,就以減少正職、增加兼職或派遣;或也有企業以「半職半薪」的方式,將一份工拆給兩個人做去因應;或也曾有資方以兩個公司分開計算去記算工時規避規範的例子,最終回頭去侵害到勞工權益。

在台灣勞檢覆蓋率低落,複檢機制不足的情況下,政府若要期待勞工自發性檢舉有根本上的困難,在只有幾個人的小編制公司內部,可能一舉發就可能猜得到是誰的情況下,舉發效果絕對不彰。

台灣許多企業本來都是以低本薪來增加勞工加班誘因,若勞工在不夠充分了解政策又遇到資方趁火打劫進一步影響到自身權益,或是像適用「責任制」與「變形工時」的高疲勞行業的勞工,感受不到政府美意還「吃到苦頭」,自然容易去責怪原本目的要讓勞工充分休息的「一例一休」上。

三、政府欠缺對真實數據掌握與迅速揭露佈達的能力

「一例一休」實施至今,有因排班人力不夠而增加兼職人員作為因應的餐廳,也有趁機以成本增加為由減少員工福利的企業,有因為加班勞動成本增加乾脆減少加班而確實達到原政策立意使員工充分休假的設計公司,有因為加班費提高而因行業特殊必然加班每月多領台幣4、5000元的飛機維修機師,有完全沒有因為政策實施有任何影響的傳產木工企業個案,也有開始嚴格實施打卡制的企業但把工作帶回家做的電子工程師。

不同行業性質與文化的企業對「一例一休」影響不同,同一個產業中不同規模性質的企業也會因政府政策的方式有不同的因應作為,但這些生態,是否能夠被政府即時且完整的掌握,並也能同步揭露給大眾知悉?

「一例一休」實施至今目前對大多數勞方若單以「休假」而論是進步的,但也不可否認有因此連動在薪資或福利權益受損之勞工,但是資訊繁雜真偽難辨,究竟有影響的有多少?正面多還是負面多?負面該如何補救?正面該如何宣傳?這些不僅考驗著政府與產業之間資訊整合功能,以及政府在推動政策溝通與佈達的能力。一年了,新政府也不新了,蔡英文總統施政更應痛定思痛,深刻檢討,平時強化勞工的勞權意識,開放讓更多人民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人民掌握越多資訊,政府才不會做好做壞永遠都是被罵的那一個。

看更多:
【520蔡英文就職一週年】新聞專輯
詳細調查結果:https://goo.gl/Clfp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