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宋徽宗—趙佶,他治國無方,怠於政治,任用奸

邪,身虜國亡。但在藝術上很有天賦,作為一個藝術家是

很稱職的。他的工筆花鳥畫,細膩傳神,當今拍賣價幾千

萬人民幣。 他的書法“瘦金體”筆勢遒勁,自成一體,

獨樹一幟,歷代文人頌揚不絕。

其實他對汝窯器的鑑賞“重形、重色、不重質”

的藝術審美觀。 汝窯器被歷代文人認知為瓷中魁。 汝瓷以型

製精巧端莊,釉色天青素雅,凝重乳濁,玉質感強,深得

古人推崇,也被現代“專家”“行家”“藏家”追捧。 它的

藝術效果確實令人讚嘆。 但它的瓷質十分欠缺,汝瓷的胎沒

有完全燒結,質地疏鬆,斷面乾澀,氣孔率達19.3%,吸水率

高,透光度差,胎釉中,大小孔洞多,硬度和抗折強度均低於

當時各類產品,釉面流平性差,縮釉處常露黃褐斑胎色,俗

稱驢肝色,猶如傷疤或老年斑,(宋徽宗其人,很像汝瓷

器這般品質。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樣的東西!)現今可以

它是不合格產品。 但無論怎樣說,汝瓷的玉質感天青色,

宋人夢寐以求的創燒品,符合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意圖,

因而不惜功本,用料精細、昂貴,做工講究,器形規整,

多次上釉,滿釉支燒,二次入窯燒製而成,難能可貴。

 汝窯器因瑪瑙入釉更顯其珍貴,歷代文人墨客、帝王
 
將相視為珍寶,現代鑑賞家,出資千金難覓,使其身價
 
一升再升。
 
 但為什麼汝瓷釉料要以瑪瑙入釉,眾多專著和文章幾乎都
 
沒有涉及,就是提到瑪瑙為釉,只是為了顯其珍貴、昂貴而
 
為之。 這是有一點道理,但不是完全的理由,也不是根本
 
的原因,這一點理由,只說明,汝瓷​​製作不惜一切功本,
 
並且就近取材。 現在大家都知道瑪瑙成份是二氧化矽,
 
汝釉中加入瑪瑙,一定會影響釉的燒造溫度,這一點大家
 
也清楚,可是,都沒有深究其因,沒有了解宋代窯工們以
 
瑪瑙入釉的真正意圖。 如果搞明白瑪瑙入釉的真正原因,
 
這對鑑定汝瓷會帶來非同小可的理性認知意義,因而,
 
就其汝瓷以瑪瑙入釉的原因,筆者提出以下幾點認識
 
供大家參考。
 
一、古陶瓷愛好者都知道,北方瓷胎釉和南方瓷胎釉,最大
 
的區別是北方胎釉是低矽高鋁,燒製溫度高。 南方瓷胎釉
 
高矽低鋁,燒製溫度低。 如果北方瓷釉中加了瑪瑙後,
 
即改善了低矽高鋁的狀況,含矽量提高,相應降低了鋁的
 
百分比含量,這樣就勢必降低了釉的燒製溫度,胎的燒製
 
溫度也相應得到了製約,胎裡沒有加入瑪瑙(二氧化矽)
 
所以就會顯得欠燒,汝瓷的胎沒有完全燒結,就是這個
 
原因。但得到另一個好處,即是“胎溫度燒得越高,
 
胎色就越重,溫度低,胎色淡。”
 
(孫新民、郭木森著的[汝窯瓷]第三十頁倒數第七行),
 
其實釉溫低、釉色也淡。 這樣燒製溫度較低的胎釉,色澤
 
就淡。有利於汝瓷的釉得到天青色的條件。 因此這是瑪瑙
 
在汝瓷中貢獻之一。
 
二、汝瓷的釉質是典型的石灰釉,釉中助溶劑——氧化鈣含
 
量達到15%左右,(如釉中不加瑪瑙的話;為獲得天青的釉
 
而降低燒製溫度;釉料會燒不透,胎也欠燒。)而在高溫
 
(超過1220℃)它容易燒成玻璃質釉,不具備乳濁型的
 
玉質感品質。 況且,汝瓷釉中氧化鐵含量高達2%以上,
 
比南宋官窯的釉和龍泉窯的釉,含鐵量均高,釉厚度也不
 
如它們厚)在高溫還原氣氛中,離子鐵豐富,釉料充分熔融
 
,只能得到青綠色玻璃質釉,天青色乳濁的​​玉質感是出不
 
來的。 加了瑪瑙的汝釉,降低了釉的燒製溫度,有利於得
 
到乳濁的玉質感釉質。 這是瑪瑙在汝瓷中貢獻之二。
 
三、汝瓷以瑪瑙入釉,不僅降低燒製溫度,能將窯溫控制在
 
1180—1220度,也制約了胎色的深淡,更重要是促進了汝瓷
 
釉的析晶—分相釉的成功。 古代的釉料均質性較差,是人工
 
粉碎,難免顆粒大小不一,在釉面中分佈不勻,在1250℃以
 
上的高溫中能充分熔融,成為連續的玻璃相(過冷溶液)
 
,而在1180℃—1220℃較低溫的條件下,較大顆粒的釉料不
 
易完全熔融,料中鈣長石在窯溫制高點上(1220℃)也不完
 
全熔融透徹,在窯中降溫慢、保溫時間較長的情況下,相當
 
有利於鈣長石晶體的生長,產生大量的微米級的鈣長石析晶
 
。 只要窯溫不再升高,析晶就沒有回熔的可能。 
 
(相反窯溫在1250℃居高不下,持續時間較長,那麼鈣長石
 
幾乎全部熔融就很難得到大量的鈣長石析晶現象。)在產生
 
鈣長石析晶的同時,晶體之間和晶體周邊,伴生納米級結構
 
的液相、氣相和未完全熔融的極細微釉料團。 然而形成納米
 
級分相結構,對入射的可見光具有瑞利散射現象,使釉面在
 
入射光下有散射、衍射作用,將釉質產生乳濁​​的玉質感效果
 
和天青的色澤。  (請閱覽李家治先生寫的【簡論官哥二窯】
 
141頁—143頁)因此,這也是瑪瑙在汝瓷中的作用和原理。
 
在這裡有必要簡單介紹和強調一下,瑞利散射原理。它是英
 
國物理學家瑞利勳爵在1871年發現並證實,且這種散射光的
 
強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的結論。 短波的藍光要比長波
 
的紅光散射要強得多。 當物體微粒的細度或直徑小於可見
 
光波長時,(可見光波長為0.77微米—0.39微米)經白熾
 
入射光照射時,會將較短的藍色光散射出來,而且比紅色光
 
強十倍以上。 無雲的天空呈蔚藍色,就是瑞利散射原理的
 
現象。 所以汝瓷微米級的析晶與納米級的分相結構釉質,
 
(釉中的細微顆粒直徑小於可見光波的長度)
 
具備了瑞利散射的原理,顯出乳濁、玉質的天青色光澤。
 
汝瓷的析晶—分相結構釉色,是物理結構著色,同時釉內
 
二價鐵離子的青綠色是化學著色劑,因而,汝瓷釉色既是
 
化學著色劑又是物理結構著色,具有一定的科技價值。
 
這在宋代,窯工們在缺乏化學和物理知識的情況下
 
,應用石灰釉,通過瑪瑙入釉,控制窯溫,燒製出乳濁、
 
玉質感強的天青色釉是相當不容易。 可想而知,不知要
 
經過多少次的實踐與摸索,才能成功。
 
歸根結蒂,汝瓷的藝術效果完全是宋代窯工們百折不撓、
 
艱辛創作的成果。因此,後來的南宋官窯器的製作——
 
“襲故京遺制”是非常有道理的,值得後人傳承發揚光大。
 
四,當我們對汝瓷釉面的化學著色和析晶—分相的物理結構
 
著色有了足夠認識和實踐時,就會有科學的理念去辨認汝瓷
 
的真與偽。 汝瓷釉的光澤是以入射光的散射、衍射的行為表
 
現的,色光深沉不浮,柔潤含脂,正色天青。
 
室內自然光下,釉面無強烈反射光斑點或斑塊。釉面偶有驢
 
色的縮釉斑點。
 
在百倍顯微鏡下觀察,釉質如藍天下的白雲;似雲霧、
 
雲絮、雲絲般地流動感。 氣泡稀疏;大小不一;似沉多
 
浮少;月暈般的乳濁。 
 
(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館拍攝的汝瓷顯微照片)
 
汝瓷片新斷口面疏鬆、乾澀、細膩光弱,胎釉斷面有大小
 
不等的氣孔。 這僅是筆者個人的實踐體驗,最好是同仁們
 
己在理性認知下實踐感受為妥。 畢竟每個人的生理目光
 
——視見率和分辨率各不相同,(比如每個人的語音頻率是
 
不同的,音色、音質也就不一樣。)觀察時的客觀光照條件
 
也是不一樣的,心態和知識背景也是不一樣的。 (還包括不
 
是審視同一件汝窯器物的差異)所以容易造成感知和認知上
 
的差異。
 
五,結論:瑪瑙入釉的兩個貢獻和兩個缺點。
 
兩個貢獻:
 
1、降低了汝釉燒製的溫度,有利於汝瓷得到天青的釉色。
 
2、促進產生大量鈣長石析晶—分相釉的成功,獲得乳濁
 
     玉質感的效果。
 
兩個缺點:
 
1、汝瓷胎骨欠燒。  (胎疏鬆乾澀,氣孔率達19.3%)
 
2、釉質流平性差。  (出現不同程度的驢肝色斑點)
 
須附帶說一點:有的專家在文物刊物上發表文章說,
 
汝瓷的支釘中用放大鏡能觀察到瑪瑙入釉的晶體,這就
 
相當不客觀,雖說瑪瑙是二氧化矽膠溶體,但它是隱晶質
 
,微小得連上千倍顯微鏡下都不能觀察到晶體,況且在高
 
溫下晶形轉變,幾乎都成為玻璃質,他怎能用幾十倍的放大
 
鏡觀察到瑪瑙晶體呢? 這是其一。
 
其二,汝瓷的支釘和支釘空穴中的胎,古代任何文獻中沒有
 
提到汝瓷胎和支具中加入瑪瑙的,怎能用放大鏡觀察到支釘
 
空穴中的胎或支釘斷面中有瑪瑙隱晶體呢。 這顯然是無中生
 
有,譁眾取寵,貽害不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