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是誰掀起香港第一場功課革命?

面書群組「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最近在香港掀起巨浪。不足兩周已吸引逾兩萬名感同身受的家長參與,群組不斷在集結力量,並將於下月一日舉行首次會議,望能把心痛化成行動,把孩子從繁重的功課中釋放出來。群組背後是一家畫室的補習老師,他們今趟應《端傳媒》邀請,撰文剖白這十年來跟孩子經歷的一場場「功課恩怨」,以及這可能是全港首次「功課革命」的源起。

刊登於 2015-10-22

釗Sir與Miss Leung,每天在畫室替孩子補習、教畫,看着孩子在功課堆中掙扎求生,心痛,流淚過後,希望能集結各方力量,為孩子尋求生路。攝:盧翊銘/端傳媒

從童心走到「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我們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愉快學習。明明快樂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可是我們走了11年,卻發覺,其實不然。

快樂是現今小朋友的奢侈品。可笑不可笑?

在童心,我看過小朋友做功課時變了另一個人,說着粗口怒瞪着我。那張令人不寒而慄的臉,我沒法想像這竟是出自小孩子。

亦有小朋友一知道要做功課便用筆插自己;還有小朋友會因功課而把自己的頭顱往牆狠狠撞過去⋯⋯

我試過抱着孩子哭,哭着問:我可以點幫你?這問題,是問孩子還是問自己,我也不知道。

我相信,快樂的學習是挽回小孩最直接的方法。

因此,我主動向家長索取老師的電話。經過幾次電話會談後,老師知道我不是存心作對,知道我的出發點是為了小朋友,便決定相約面談。最後,老師對小朋友實行彈性功課處理。

功課始終要做,但不用完成所有,也不是永遠如此,大家都要求小孩要進步,但不是按家長的,也不是學校的,而是跟着小孩的步伐前進。

當小孩知道功課是做得完的,父母、我們、老師都跟他站在同一陣線,小孩子就改變了。

第一次的家校攜手取得空前成功,讓我有勇氣為小朋友去爭取。重要的是讓老師知道自己的來意,不是為了對抗,而是因為愛小朋友。在這前提下,老師自然沒有拒絕商討的理由。

小三女生為功課放棄畫畫

快樂的宗旨一直叫我們要努力,為孩子做得到的,我們便即管一試。跌跌碰碰來到今年,開學不久便看到不少令人心傷的新聞,學童自殺,不想回校而躲到碼頭幾天,這些新聞都打進了我們的心。

這些新聞久不久就會出現,香港就是如此,新聞會掀起話題, 大眾或會反思一下教育的意義,不過認真的反思只是一會兒,因為功課考試迫得老師、父母沒有思考的餘地。

我們一直在想,除了反思,我們還可以為小朋友做什麼嗎?當然,我們有信仰,也會問上帝,你會跟我一起做嗎?

幾天後,有一位小女孩告訴我,她今天不畫畫了。

她是個小三學生,唸幼稚園時已在我們這裏學習畫畫,她熱愛畫畫,一星期畫足七天都不厭。可是,她那天跑來告訴我,她不畫畫了,原因是那天的功課令她太疲累。

小女孩的父母對女兒沒什麼要求,只需每天完成功課,考試默書盡力便可。這代表着,她除了功課壓力外,基本上已沒有任何壓力,但這樣的小孩已經如此,大家能想像一下,如果家長、學校,再加上小孩自身的壓力,同時放在他們纖瘦的肩上,那會是種多可怕的負能量?

朝八晚四,回家後還要面對一條又一條的功課難題,孩子的生活,大人受得了嗎?攝:盧翊銘/端傳媒

孩子沒懶散,只是功課太多了

幾天之內還發生另一件事。

事緣有一位小男孩,同是小三學生,有些小聰明,唸小二的時候,已用盡他能夠想像的方法來逃避功課與溫習。

譬如說,聲稱不小心寫漏手冊,把功課頁數寫少幾頁,把功課留在家中或學校。這些方法,我孩提時代都做過。我了解這種逃避功課的心態。

我用了整個小二學年去教他不要耍小手段,努力便可,作為補習老師,我不會迫你的。

但整年過去,他仍活在逃避之中。

直到今年小三,孩子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人,用心做功課,默書小測都自動自覺溫書,手冊寫得整整齊齊,甚至在學校已完成一些功課回來。

一個孩子為什麼會改變呢?

因為他是小孩子,他沒有記着小二的不愉快,經歷自由自在的暑假,孩子天真地期待着新學年的來臨。

可是開學沒多久,他就發現面前那堆功課好像永遠做不完,他即使已很努力,卻仍是有一堆堆練習在等着他⋯⋯逃避的心從暗角竄了出來,他又開始寫不齊功課了。

我正擔心之際,男孩家長告訴我,老師反映說孩子的字寫得不太端正,問我:阿仔係咪懶散咗?

我們都覺得難受,但明白家長只出於關懷孩子的心,故我只是冷靜地告訴家長,孩子沒有懶散,反而是比上年更勤力、更專心。我們不能怪小孩,只是功課多得實在吃不消。

而且,我們該擔心的,應該是孩子開始復發的逃避學業跡象,而不是他的字體是否端正。

兩位小孩,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成了功課奴隸。

我們決定把內心的感動化成行動,群組也就應運而生。

老師不是對頭人

「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的成立是本着一腔熱誠,目標當然就是不讓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給回小孩一個正常的童年,就是如此簡單。只是我們沒想過,群組會如此一呼百應,開組個多星期便有萬多人參與其中,證明香港的家長對功課的不滿,已達到臨界點。

群組每天都有大量不同的人提出各樣的訴求,取消TSA、取消普教中、取消全日制、取消Pre S1、取消共融教育等 。

我們只是一家小畫室的老師,面對萬千訴求實在是手足無措,但也多得知識從四方湧過來,我們開始整理出思路。

在我們自己求學時期,曾遇到影響深遠的好老師,這讓我們知道,壞老師是有的,但好的老師相信更多。所以我們不應該以為找老師商量就等如反抗老師,只要是為小孩好的人,就是同一陣線的人。

孩子需要的未必是為自己出頭的父母,而是願意與自己同行的父母。當父母看到有問題時,願意為孩子花時間去了解、去接納,孩子也就有勇氣去面對挑戰。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連結家長、老師、小孩,讓三方站在同一陣線,對準目標──功課,這個正在傷害孩子的根源。

其次,就是要從制度入手,我們認為最理想的,就是在學校內完成所有功課。

只有這樣,父母和孩子才有時間去建立親子關係,小孩才能真正自由玩樂探索,重回快樂童年。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