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僅媒體姓黨、大學姓黨,「官辦智庫」當然也姓黨

中國不僅媒體姓黨、大學姓黨,「官辦智庫」當然也姓黨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共看到貿易戰剛剛開打,中國就已潰不成軍的險惡形勢,便臨陣磨槍,建立專門研究美國的智庫聯盟。然而,智庫本來就是美國的發明,中國偷竊了美國各個領域的知識產權,能將智庫模式也拿來「為我所用」嗎?

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之際,中國宣布成立「美國研究智庫聯盟」,研究美國最新的政治、經濟和貿易情況。

據北京《每日經濟新聞》網站7月17日報導,該聯盟由二十餘家中國智庫共同發起成立,這些研究機構包括: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北大國關學院、清華國家金融研究院等。該聯盟以加強研究、諮政建言為宗旨,圍繞美國政經形勢、美國內外經濟政策、中美關係等問題,開展基礎性、政策性和前瞻性研究。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傅瑩指出,聯盟最緊迫的任務是研究如何應對嚴峻的形勢,爭取在聯盟層面形成一致或者相近的判斷。

中國對美國和川普一無所知,應對措施進退失據

貿易戰剛剛開打,中國就因為對美國和川普(Donald Trump)一無所知,而嚴重誤判局勢,以致一錯再錯。《香港經濟日報》報導說,中國進退失據,是因為在三方面低估了美國:低估了川普維護美國利益的意志,低估了美國政界的團結,低估美國國民對川普的支持。

中共一直以為川普是「商人總統」,給點甜頭和面子,就可令川普對中共放軟手腳。川普上任後,中共試圖與他本人及其家人發展私人關係,比如快速批准川普家族企業在中國的商標註冊、為其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的時裝公司進軍中國大開綠燈,卻大大低估了川普及其代表的美國保守主義選民維護「美國優先」的決心。

川普執政以來,在內政和外交上大刀闊斧地變革。此前,中共對軟弱無力的歐巴馬(Barack Obama)可以說瞭如指掌;如今,中共卻對川普大開大合的對華政策如同霧裡看花。據美國Politico網報導,中共政府向華爾街和華盛頓內部人士打聽川普及其決策內幕,結果卻是一頭霧水。中共找的是多年來與中國關係密切的美國公司領袖和前政府官員,如尼克森(Richard Nixon)時代的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黑石集團執行長蘇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摩根大通總裁戴蒙(Jamie Dimon)、柯林頓(Bill Clinton)時代的財政部長鮑爾森等人。然而,這些人早已被川普排除出局,中國找他們幫助對付川普的努力自然一無所獲。

中共只好勉力打這場沒有準備好的仗。《新華社》發表評論員文章,以〈堅決反擊貿易霸凌主義〉為題,表示中國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倒行逆施行為」;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發文強調,「美國貿易霸凌主義貽害全球」,貿易戰動搖不了中國經濟發展根基,削弱不了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信心和底氣。然而,很快中國就撐不住了,悄悄撤下「2025計劃」的宣傳,以及票房最高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

表面上,習近平令行禁止,各部門卻各自為戰:前線談判人員與後方文宣系統釋放的信號自相矛盾,財政部與央行互相指責。同樣屬於外交部,外交部發言人用文革話語大罵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駐美大使卻在美國智庫舉辦的論壇上低三下四地說「中國與美國在同一條船上。」

同樣是《環球時報》,此前發表如義和團般的豪言壯語「對貿易戰奉陪到底」,「即使中美貿易歸零,中國也不會後退」,宛如兇狠的「戰狼」;當習近平派遣劉鶴到華盛頓談判、自以為達成「共識」之後,其主編胡錫進又說,「前段時間確實有些高調」、「做一些調整很有必要」、「必要的妥協公眾可以理解。」如此前倨後恭的變臉,惹得習近平的博士論文導師、清華教授孫立平在微博上斥責說:「漢奸!以戰止戰呢?認慫就是漢奸呢?奉陪到底呢?抗美援朝精神呢?打到中美不做生意呢?你這嘴還是嘴嗎?」中共並無應對貿易戰的通盤策略,內部混亂不堪,已是末世景象。

RTS1J48A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智庫是美國的發明,極權中國能夠複製嗎?

也許,中共高層看到貿易戰剛剛開打,中國就已潰不成軍的險惡形勢,便臨陣磨槍,建立專門研究美國的智庫聯盟,以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而,智庫本來就是美國的發明,中國偷竊了美國各個領域的知識產權,能將智庫模式也拿來「為我所用」嗎?

思想是強有力的政治工具,專家則是思想的載體。當數以萬計的專家凝結在一起,這樣的群體就構成了「智庫」。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倫・史密斯(James Allen Smith)在智庫和基金會研究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曾擔任洛克菲勒檔案中心總裁、喬治城大學尼爾森慈善基金會主席等職務,其研究美國智庫的著作《思想的掮客:智庫與新政策精英的崛起》曾獲得美國歷史學會「赫伯特・費斯圖書獎」和美國公共行政研究院「路易斯・布朗洛圖書獎」。

在本書中,作者指出智庫最早來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行的軍事術語,當時是指那些用於商討計畫和戰略的安全(反洩密的)室。 20世紀50年代時,它第一次被用於描述合同型政策研究機構,諸如戰後由軍方建立的蘭德公司。到了20世紀60年代,「智庫」已進入了流行語料庫,所指代的是所有私立研究組織。

目前,美國有超過1,000家的私立非營利智庫,大約有100家坐落於華盛頓及其周邊地區,他們的政策專家影響著政治和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西方的語境下,智庫是指政策規劃與顧問機構,或更準確地說是「在國家正式政治程序的邊緣運作的私立非營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