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寂:來自 132 年前的「瓶中信」

A+A-

一個半空心的酒瓶,何以吸引到外國媒體爭相報道

因為瓶中藏著一封信 —— 而「寄出」的日期是 1886 年。

經過近 132 年的漂浮,這個酒瓶終於被澳洲一名婦人 Tonya Illman 在西澳洲韋奇島附近的一個海灘上拾獲。Tonya Illman 的第一反應也頗合情理,她以為是不知哪個缺德人士所留下的垃圾。

Tonya Illman 其後受訪時提到,當日會把酒瓶拿走純粹巧合:「我只是打算拿走一些垃圾,然後回家丟掉。剛好這個酒瓶就在我的腳邊。」而之所以最終都沒有把它丟棄,也只因為她覺得這個古老酒瓶「放在書櫃做擺設都挺好看」。

被拾獲時酒瓶已沒有軟木塞,從外表來看,應該歷盡海浪和強風衝刷,而且盛著半瓶子的沙,確實是一件天然古董。初時,她並沒有發現瓶中沙石之間藏著一張小小的卷軸。這個來自 19 世紀的訊息,最終被 Tonya Illman 兒子的女友意外發現,瓶中的卷軸僅比手捲煙稍長一點,並以幼繩綁著。

電影「加勒比海盜」劇照。

你可能以為是一張藏寶圖,或者一封迴腸盪氣的情信,答案不是,而且他們當下也不知道上面寫的是甚麼。紙上印著一些德文以及手寫字,而後者的墨跡幾近全部化開。Tonya Illman 驚覺這意外拾獲之物可能不是古董擺設那麼簡單,隨即便聯絡了西澳洲博物館。經館方鑑別,此信果然大有來頭,更求證於荷蘭和德國的有關專家,最終確定了瓶中信是來自一艘名為 Paula 的德國船隻。

或者會讓不少讀者失望,信件內容(正面)如下:

This bottle was thrown overboard
On 12th June 1886
In 32° 49’ Latitude South
And 105° 25’ Longitude from Greenwich East
From : Bark Ship: Paula Home (port): Elsfleth Captain: D…
On her journey from: Cardiff To: Macassar
The finder is requested to send the slip in the bottle to the German Naval Observatory in Hamburg
or the nearest consulate for the return to the same agency after filling in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ack.

圖片來源: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意思就是,酒瓶是在 1886 6 12 日,由一艘自 Elsfleth 出航的船隻 Paula 所扔出,下款的船長簽名除了 D 字開首,則已無法辨認。

沒錯,只是交代了一些基本訊息,卻無損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發現。這並不是一封船隻遇到海難或被海盜洗劫後發出的「求救信」,而是可以回溯到當年的一個氣象學實驗。

如信中所指,Paula 由威爾斯首府卡的夫出發,前往印尼望加錫,這趟遠航受命於德國海軍天文台,背後目的是一個為期長達幾十年的海洋調查,以人力探索地球奧秘,其手法亦相當符合 19 世紀的大膽作風,就是沿途拋出酒瓶,再藉著記錄回收地點觀察海浪走向。

當然,結果與當初預想有著很大距離。事實上,這個酒瓶漂浮了超過一個世紀,最後卻只是在沖上 950 公里外的岸邊。而據西澳洲博物館所指,在 1864 年至 1933 年期間,這批德國船隻總共扔出了數以千計的酒瓶,每一個都寫上日期、時間、扔出位置、船名、母港以及航線等資料,遺憾的是,最終他們只回收到 662 封瓶中信。

Tonya Illman 撿回的就是第 663 封。而對上一封瓶中信,是在 1934 年被發現的,前後相差了 84年。

瓶中信總會讓人聯想到海難和救援訊號,而且存在大量未知數:不知道能否送達,不知道要等多久,更不知道最終落在誰人之手。因此,瓶中信一直被認為是錯摸而神秘的通訊方式,同時增加了不少文學韻味。夢野久作的「瓶詰地獄」堪稱相關、最為經典的短篇小說,故事篇幅不長,而且只是由四篇書信體文章組成,其中三封就是瓶中信。僅憑瓶中信的內容以及如何推斷閱讀順序,便製造出毛骨悚然的懸念。

現實中的這封瓶中信則沒有懸念,相信能夠打入健力士紀錄,以 132 年的時差成為漂浮年期最長的瓶中信(舊紀錄是 108 年)。當然,大抵還有無數漂流時間更久遠的訊息和故事 ,仍在海底等待著誰人的打撈。

正如那些未曾獲救的船難者,也可能仍在某個荒島等待著。

無論你認為有沒有可能,都不代表這件事會不存在,因為一個酒瓶,也能讓人再度探索一個被認為結束了 84 年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