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虫

[kē tóu chóng]
前胸腹面有楔形突起的昆虫
收藏
0有用+1
0
磕头虫是鞘翅目叩头虫科昆虫, [9]又名叩头虫、跳百丈、跳搏虫、膈膊虫、跳米虫。体细长而略扁平,长约18毫米,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具复眼一对;雄虫的触角11节,锯齿状;雌虫12节,线形,长可达鞘翅末端;翅2对,鞘翅上有纵沟,至末端渐狭;足3对,黄褐色,跗节5节;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幼虫体细圆而长,略扁,外皮角质,金黄色,两侧多毛。 [10]
磕头虫分布于中国辽宁各地。栖息于小麦玉蜀黍高粱、陆稻、、薯类、棉花等农田中。 [10]多为植食性、腐食性, [11]以地里的种子、根和茎为食。 [12]按压其后部,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如仰放则能运动,前胸与中胸的关节向上跳跃。 [10]
磕头虫是农、林、牧草、蔬菜、果树的重要害虫。 [13]但在接骨中药里是一种用量少但不可或缺的神奇原料。 [12]
中文名
磕头虫
同义学名
叩头虫
叩甲总科
亚    门
六足亚门
亚    目
多食亚目
亚    纲
有翅亚纲
分布区域
东洋界古北界 [1]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磕头虫
乐兆担成虫暗褐色,体捉纹归鸦谜狭长略扁。前胸和中付体坑胸兰碑循能有力地活动。当虫体被压住时,头和前胸能作叩头状活动,所以叫叩头虫。
幼虫(金针虫)体黄色或黄褐色,细长,圆柱形,略扁,皮肤光滑坚韧,长约20mm。常见的沟叩头虫雌虫体长14民催影~17mm,宽约5mm;雄虫体长14~18mm, 宽约3.5mm。深栗色,密被金黄色细毛。幼虫黄褐色,体宽扁,背面有一纵沟。蛹长纺锤形,乳白寻拘色。细胸叩头虫成虫体长8~9mm,宽约2.5mm; 体形细长扁平几重兰验,黑褐色,有光泽及黄褐色细毛。幼虫淡黄褐色,体细长,圆筒形。卵乳白色,近圆形。 [2]

包括种类

播报
编辑
叩头虫属包括很多种类,其中直条叩头虫(Agriote lineatus L.),暗色叩头虫(A.obscurus L.),大田叩头虫(A.sputator.)和A.sordidus illiger 等生活在农业生态系和自然生态系中,Agriotes gallicus Boisduval et Lacordaire 仅在未治理的生态系统中存在。 [3]

分布区系

播报
编辑
目前 ,中国记述的叩甲种类有 790 余种 [4],隶属于12亚科,120 属,均属古北区系 、东洋区系种 , 北起黑龙江省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南至上海市福建省台湾省浙江省云南省等省市,东接俄罗斯东境,与朝鲜北境相接并滨海岸,西达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陲 。种类及优势种因分布区不同而存在差异。从各亚科分布特点分析,东洋界亚科较古北界亚科丰富,12 个亚科因分布区不同而有差异,在华中区西南区12亚科均有分布,而在华北区仅分布有 7 个亚科。从叩甲科属 、种的分布情况剖析,华南区占有绝对优势,属 、种分布最为单调的是青藏区。通过叩甲科区系调查,有12个种属于优势种 [4]。叩甲分布除少数发达属广布外,大部分属 、种分布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如丽叩甲属(Campsosternus)为东洋界特有属 [5] [6]

发生特点及危害

播报
编辑
河南地区,叩头虫2~3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4~6月份出现,幼虫于5~6月份危害严重。叩头虫成虫多在白天飞出活动。
叩甲科大多数种类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金针虫)对寄主造成危害。咬食正在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须根、主根及茎的地下部分,影响种子发芽或造成苗木大量枯死。 [2],为害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因地域不同,寄主种类不同 。在北方主要为害麦类、马铃薯高粱玉蜀黍棉花等农作物, 对一些林木亦进行为害。在南方, 为害麦类 、豆类、瓜类、落花生、棉花等农作物。另有沟胸重脊叩甲[ Chiagosniussulcicollis(Candeze)] 和筛胸梳爪叩甲[ Melanotuscribricollis (Faldermann)] 等种类为害食用竹笋的报道 [7]。亦有部分种类为捕食性益虫,如尖鞘叩甲属(Oxynopterus)中的一些种类, 在天敌昆虫资源开发利用上具重要意义 。 [6] [8]

防治方法

播报
编辑
秋季及时翻耕土壤,加强田间管理, 清除杂草,减少虫源。在田间堆草引诱成虫,诱捕后喷施50%乐果1000倍液进行毒杀。结合翻耕整地用药剂处理土壤,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ml拌细土2~3kg撒施,施药后浅锄;或用90%敌百虫800倍液浇灌植株周围土壤进行防治。利用其趋光性,在盛发期间在田间地头设置黑灯光,诱杀成虫,减少田间卵量。 [2]

生物学研究

播报
编辑
磕头虫
中国对叩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仅有零星报道, 而叩甲其他领域的研究, 尚未开展 [6]。目前,对少数叩甲的电生理行为,生态位以及捕食能力已有介绍。
以莱氏猛叩甲为例,莱氏猛叩甲普遍分布在松墨天牛发生区,同时发现松墨天牛被取食后的残体,表明莱氏猛叩甲是松墨天牛的捕食性天敌。莱氏猛叩甲均能捕食黄粉虫和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相比于捕食黄粉虫,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具有更好的捕食效率,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前景,是未来松墨天牛治理潜在高效生物防治因子。 [8]

磕头虫文学

播报
编辑
散文家笔下的磕头虫
近来清朝剧风行,打开电视机,满眼的长袍马褂马蹄袖,匍匐于地,山呼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一部电视剧看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磕头如捣蒜”,求人要磕头,感激也要磕头。恍惚中,屏幕上一片磕头虫。
磕头虫
是的,正是那种名叫磕头虫的小虫子。在时庄孩子们的心目中,磕头虫属于最没有气节的一种小虫子。小时候听惯了老祖母的教诲: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能轻易给人下跪,看那故事片中的地下党员,也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宁死不屈,男人是,女人也是,让我们佩服。这就让我们越发瞧不起磕头虫,怎么能动不动就给人磕头呢?我们怀疑,磕头虫的前身一定是那叛徒,要不,膝盖会那么软?
就像叛徒在革命队伍里并不多见,见到磕头虫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它没有那些随处可见的蝴蝶蚂蚱多,甚至比那本来就不多见的耙地虫还要少,偶尔会在墙角发现它,或者是在上学的路上和它不期而遇,总是那么急急匆匆,像是有什么急事要等着它去办。
磕头虫因为少,就显得格外珍贵,鲁迅说:“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物以稀为贵嘛,磕头虫的待遇也大抵如此。好不容易和它遇上了,孩子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围追堵截,把它捉住,像是得到了宝贝,藏进火柴盒,带到学校,放在课桌上,看它表演。 那真是一个盛况,伙伴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课桌围住,看主人把它从火柴盒中取出,放在课桌上,轻轻按住它的后半身,力量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能大,大了会把它按碎,也不能小,小了一下就会蹦得无影无踪。被按住后半身的磕头虫面对众人,正如那清剧中犯我杀头之罪的小官面对皇上,“磕巴磕巴”不停地磕起头来,直是要磕出血来,事实上,磕头虫磕头时间长了,真的会在它的头下发现一滩潮潮的东西,不知是它的血还是它的泪。我想,如果我能听得懂虫语,一定能听到它一边磕头,一边哀求:“大人饶命,大人饶命”或是“皇上开恩,皇上开恩”,正是剧中人物犯了死罪的形象。长大后学到一个词:“磕头如捣蒜”,最初的印象就是从小时候玩磕头虫得来的。
要是正好有两个同学都抓住了磕头虫,那就更有趣,会让它们面对面磕起头来,你方“啪”罢,我又“啪”起,此起彼伏,清脆的响声络绎不绝。这时,就有孩子在旁边学着大人的腔调喊:“夫妻对拜,入洞房喽!”可是,并没有人把它们真的送进洞房,直到老师快进教室了,才让它们各自回了自己的房间。
还有一种玩法必须在地上,要是在桌上,很可能会就此失去它的身影。选一块比较大些的平地,把它背朝下反放于地,就见它头尾紧贴地面,身体如一张弓弯起,“啪”地一收缩,身体弹起老高,我们蹲在旁边,有时候甚至要把头往上面抬起一下,才能瞧见它在空中的姿态,弹跳的高度,大约略略逊于跳蚤。有趣的是,往往一次弹起并不能翻过身来,非得两次以上才能肚皮朝下,翻身过后,就想急急逃走,可哪里逃得脱呢?还没跑出多远,又被旁边的孩子弄得仰面朝天,于是啪啪的声音又开始响起。我后来跟师傅学武术,练那“鲤鱼打挺”,总觉得自己不像干地上的鲤鱼,倒更像一只被人翻过来的磕头虫。
这种小虫,个头不大,大约身长也就两个米粒,全身黑色,像上了油,油光水滑,背上有对硬翅,却不常飞,即使飞也不高,除了急急赶路,没有别的本领逃生,被人捉住以后惟有不停磕头。可孩子们并不可怜它,一边看它磕头好玩,从中获得乐趣,一边还要骂它没有骨气,不把它折腾死,誓不罢休。
磕头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