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你這麼大,你居然這樣回報我!?》對「孝順」的推崇,不只綁架了孩子的自主性,也扼殺了父母瞭解孩子的機會

有一個關於人與人相處的重要概念,是不能被忘記的,那就是:彼此身為一個人,有需求,也有感受,應該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用「你應該」或教條壓抑,使得兩人互動,總只有一個人的聲音。

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

當我們檢視情緒勒索互動關係時,我們會發現,在這些關係中,「上對下關係」是情緒勒索中很常見,卻也是最難掙脫的互動循環。

所謂「上對下的關係」,指的是父母對孩子、上司對下屬、老師對學生……這種明顯有「權力位階」的關係。有時候,甚至在伴侶親密關係中,也常見這種隱性的權力位階。

當出現這種權力關係時,這段關係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方可以定義、評價另一方,而由於這個權力位階的影響,另一方不得不接受對方的評價」。

如果,這個時常被定義、評價的一方,是個很在意別人看法,希望獲得別人肯定的人,就更容易陷在這個互動裡面。因為,你可能會下意識地去確認對方對你的評價與看法,你會努力做一些事,只為了能夠得到對方的肯定。危險的是,如果這個「上」,也就是這段關係中的權力擁有者,他是個具有情緒勒索者特質的人。那麼,你陷入情緒勒索的可能性,就會變得非常高。

你可能會不停地努力達到他的要求,只為了獲得對方的肯定與暫時性的讚美。一旦對方貶低你,或是說出「我是為你好」,你可能就會忍不住相信,然後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只為了得到對方說一句:「你做得很好。」

當然,這種情緒勒索關係的形成,仍然是有一個具有「情緒勒索」特質的人,與一個「希望獲得肯定」的被勒索者,才能完成這整個情緒勒索的互動循環。

但是,我認為這個互動關係,與「上對下的權力關係」有極大的關聯。這類型的情緒勒索互動,並不能純粹地僅以個別的角度分析,而是必須將其放在一個社會文化的脈絡,加以探討,才能真正的了解其根源,並且有機會破除其循環。

以下,我將就這個台灣/華人社會特有的社會文化脈絡,做一個簡單的延伸討論。

 

「孝順」文化與對「權威」的尊崇

「你要聽話,不要忤逆師長。」

「你為什麼就是要跟爸媽作對。真的是很不孝。」

「你要孝順,要尊師重道……」

這些話,對於你、我而言,是否耳熟能詳?

台灣社會,由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很在乎「孝順」。「孝順」這兩個字,相信每個人都琅琅上口,但是「孝順」是什麼?那就見仁見智了。雖然「孝順」似乎難以定義,但是「孝順」在台灣文化中,毫無疑問被認為是「美德」的一種。

但既然「孝順」是如此難以定義。那麼,父母心中的孝順是什麼呢?在台灣許多五、六十歲以上的父母眼中,「孝」就是「順」,好像有「順」才有「孝」。所謂的「順」,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順從爸媽的想法與意見」,就是「聽話貼心」,也就是說,「孝順」的標準與定義,是由父母決定的。

 

在這個文化架構下,對於某些父母而言,孩子「夠不夠聽自己的話」,就決定了孩子是否「有美德」,是否「孝順」。

對這些父母而言,或許,自己的爸媽以前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因此,期待孩子「順」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尤其從小到大,長期跟孩子的互動,都是比較權威式的「上對下」的要求與命令:「我說的、做的都是對的,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做。」

只是,隨著孩子長大,有自己的想法、事業與專業知識。這樣的父母,其實缺乏跟長大的孩子互動的方法知識,於是,還是用過去與孩子互動的習慣方式:害怕孩子受傷,希望孩子照著自己希望的路或方法做。這樣,父母才會覺得安心,覺得有安全感,覺得「這樣比較好」。

但是,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樣子。當父母無法習慣,也無法接受時,「我養你這麼大,你居然這樣回報我」的這類情緒勒索的話就容易出現,而孩子也會礙於因為該「孝順」的罪惡感,使得自己與父母陷入情緒勒索的循環中。

有時候,這種社會對「孝順」的推崇,不只綁架了孩子的自主性,卻也扼殺了父母了解孩子的機會。

因為「孝順文化」,有些父母對於孩子應該如何順從,有太多「應該」的想像,使得父母無法拋下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尊嚴與面子,認為「我是父母,我為你好,所以你聽我的是應該的」,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人」。身為人,他當然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想法,可以有需求、有感受,這些都是應該被尊重且在乎的。

這樣的互動,其實有時也可以在師生關係中觀察得到。與「孝順」文化類似的,包含「尊師重道」等文化思想影響。台灣的文化中,普遍對於「權威」是尊敬且信任的。

所謂的「權威」,不論是父母、老師、長官、上司……有時候,我們社會似乎默許權威、上位者,能夠對下位者(子女、學生、下屬……)有一些嚴厲的詞語或要求,甚至是威脅、是勾起你的罪惡感、是福利的剝奪。

有時我們甚至認為,權威者對於非權威者的要求或言語責備,就算過分,也是訓練,也是「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都時常聽到「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愛之深,責之切」……
即使,這些要求或話語,可能損及一個人的尊嚴、自信,甚至剝奪其快樂與活下去的力量。

要怪罪這些權威者嗎?

那倒不是,而是需要去理解、去檢視。了解在過去與現今的教育中,我們如何對於權威的推崇與過度信任、對於孝道文化的過於認同,甚至「淪為表面」的狀況。

我並非要全盤否定「孝道文化」、「尊師重道」等傳統文化概念;只是,需要去深究的是:這些文化概念所代表、傳達的意義,並非表面上的「老師說的話都要聽」、「爸媽都是為我好」、「要聽話才是好孩子」而已,它所代表的,是不忘本、是感恩、是追本溯源的核心概念。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這些文化架構下,有一個「關於人與人相處」的重要概念,是不能被忘記的,那就是:彼此身為一個人,有需求,也有感受,應該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用「你應該」或教條壓抑,使得兩人互動,總只有一個人的聲音。

 

我們要如何擺脫情緒勒索呢?

我認為在討論「方法與技巧」之前,有一個更基本的部分,是我們深陷情緒勒索其中的人,都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唯有自我價值感提升,才是讓你能夠不再深陷「情緒勒索」的護身符。

關於情緒勒索「被勒索者」的特點,不論是「想要當好人」、「習慣自我懷疑」、「過度在乎別人感受」、「希望獲得別人肯定」……擁有這些特質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他們多半是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很難自我肯定,也很難確認自我的價值。你對自己可能會很沒自信,因此就更容易被情緒勒索者的言語所惑,掉入情緒勒索的互動循環中。

 

摘自 周慕姿《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寶瓶文化

 

Photo: Beryl_snw,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