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至今已超過一年了,我對親友推荐我讀的「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有諸多不信任。美國目前還有另一本頗受歡迎的育兒書 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中譯本:讓小baby 不哭不鬧的五大妙招)。該書作者為一位有25年經驗的小兒科醫生Harvey Karp,也是UCLA醫學院小兒科部門的教授。他寫作這本書的目的,是教父母如何減少嬰兒哭的時間,進而使嬰兒能睡得更好,而百歲醫生育兒寶典,也有類似的目的。兩本書我都反複讀過多次,而且也實踐應用,所以將兩本書中教的內容比較一番。

不要使用「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的理由  

可能有很多人認為在美國成長的林奐均,她所介紹的育兒方式,應該正是美國人育兒的主流。但林奐均的百歲一書中,多次引用另一本Dr. Denmark Said it的內容,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如下,Dr. Denmark Said it在2002年出版,在亞馬遜上的評價平平;但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也是2002年出版,在亞馬遜上的評價數遠高於Dr. Denmark Said it. 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比起林奐均引用的「Dr.Denmark」,現在美國有更多的人採用了「Dr. Karp」的醫學建議,而得到了成效

dr denmark said it circle   

 the happiest baby circle  

我喜歡百歲醫生裡詳細介紹的「按表操課」,每天做著重複一樣的模式,的確養成習慣,生活輕鬆許多。Dr. Karp也鼓勵父母幫小孩排時刻表,但不用太執著,他認為隨著每個小孩不同的個性來照顧他,才是王道。

Karp.jpg
【Harvey Karp,圖片轉自Wiki

Dr. Karp的書用輕鬆、快樂的氣氛與父母溝通,而百歲醫生的育兒寶典,卻帶有說教和權威的口氣。即使搬出了權威,仍無法掩蓋它參考資料的單一性,所以在你決定相信它前,應該小心。

 1.「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是一本指南,但卻不需為讀者實踐後的結果負責,這對嗎?

先看書的第一頁:林奐均聲明她有免責權。你照書上做的事情,無論直接或間接,如果發生了什麼後遺症,都和她無關。我不喜歡這條聲明,但我不意外她這樣寫。因為她本身沒有醫學基礎,不是醫生,也不是相關研究人員,她書中所寫的東西,讀起來應該是在「她家」,還有從「她身邊的人」身上觀察而來,剛好行得通的方式,再加上另一本書來當參考文獻寫成的。

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 

換句話說,我把這本書定位成「你去和其他的媽媽聊天,然後有人告訴你她是這樣帶小孩的」這種格局。在書中,許多她論証的過程,唯一的資料來源是丹瑪醫生,除此之外,幾乎沒有知名的醫學資料可供讀者檢驗比較。

那Dr. Karp的聲明又是如何呢?請看下圖:

 DSC_1146.JPG
【圖片翻攝自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奇怪,為什麼Dr. Karp沒有說我有免責權呢?有可能是因為美國什麼都能告,所以你寫了也沒用。但Dr. Karp是「醫生」兼「研究者」,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是他經過實驗,研究醫學文獻之後而寫成的,所以本書程度自然比林奐均從別人那裡聽來的「百歲醫囑」高。

除了DRE之外,如果我寫了一本書叫做指南,而指南的目的,是教你做好某件事。但是你花錢買了我的書,照著我的指南去做,不但沒做成,還發生了意外,卻不是我的責任和問題,那不是很矛盾嗎? 

【GOOGLE提供的廣告】

 

 

2.雖然百歲醫生是本指南,但重要的地方卻未清楚解釋

百歲一書中大推趴睡的好處,但我們不時會聽到新聞報導,說小孩疑似趴睡而發生意外。林奐均在本書用了四頁來講趴睡的好處,甚至提出「仰睡對嬰兒才危險」。當我看到這句話時,突然有種被人威脅的感覺。

你讓小孩趴睡,小孩也許會因此睡得更長久,這對父母而言很誘惑。但關鍵的鋪床方式,她卻只用簡短的六行字來教你,連圖示也沒有,對我而言很抽象。她提到鋪床要使用四條浴巾,但在美國的父母應該都有被教育過,嬰兒床的床單一定要平整,不能有任何鬆脫或皺折的可能,因此在嬰兒用品店裡買到的嬰兒床單都非常合身,要用吃奶的力氣才裝得上床墊。

不要使用「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的理由  

請問沒有鬆緊帶,尺寸又大條的浴巾,要怎麼鋪在嬰兒床墊上才不會鬆滑?

再看看Dr. Karp在趴睡上的建議吧!他的意見是目前美國小兒科的共識,讓小孩仰睡,但醒的時候讓他趴著玩。這麼做的風險小,對預防扁頭和鍛練肢體的效果也不差。而Dr. Karp也同意仰睡不如趴睡安穩,所以他提出讓小孩仰睡,將他的手包起來,會睡得更好。Dr. Karp連包巾如何包,都有教折紙般的步驟圖,而林奐均在講解鋪床這種攸關安全的問題,卻無圖示也抽象,請問這樣負責任嗎?

DSC_1141.JPG
 
【圖片翻攝自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3.放任小兒哭泣而不抱他,會訓練他獨立嗎?

百歲一書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讓小孩哭到沒力,以訓練他獨立的建議。

但是Dr. Karp寫作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的初衷,則是和百歲相反。Karp認為聽嬰兒哭,會使大人煩躁,如果大人過得不愉快,小孩就無法得到好的照顧。他認為如果你平時讓小孩覺得自己很被愛,那偶而讓小孩哭一下其實無妨。但是一直放任小孩哭,父母裝聾不安慰他,基本上違反人性本能。是啊,你在餐廳聽到別人的小孩哭都覺得很痛苦了,怎麼可能當你自己的小孩哭,你卻能視而不見呢?而且也沒有科學上的因果關係能解釋,讓他哭,會使他變獨立變堅強。

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但林奐均等人堅信放任小孩哭泣,能訓練他獨立。在書中第62-65頁,林奐均闡述這點時,我並沒有看到她提出科學的証據,和引用的研究,來解釋小孩會因為一直哭而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看起來,一切只是因為偉大的丹瑪醫生是這麼教的!BUT!她們的看法也許和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育兒方式有關。美國在一百年前的育兒理念的確是如此,相信抱小孩抱得太頻繁,會寵壞他們,當年的國家兒童局(US Children Bereau)甚至還印了傳單,叫父母不要勤抱小孩。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行醫七十年的丹瑪醫生所說的,正是美國一百年前所擁抱的想法。一個一百年前的醫學結論,你本來就該懷疑它的可用性。

 DSC_1144.JPG  
【圖片翻拍自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第68頁】

再來看看這個想法如何被打破吧!1972年時,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Sylvia Bell和Mary Ainsworth的研究提出,媽媽在嬰兒出生的一個月,馬上安撫哭泣的嬰兒,這些嬰兒長大後並沒有被寵壞的跡象。相反地,這些很快被安撫的嬰兒,長到一歲大的時候,性格反而較為沉穩也較有耐心。

Dr. Karp也不認為放任嬰兒哭泣會對大家比較好,他引用一則研究,老鼠媽媽對小老鼠有越多親密的舉動,比方說時常舔小老鼠,這些小老鼠長大之後,就比較容易走出迷宮,所以他相信給嬰兒更多的親密感受,會讓他們變聰明。 

 DSC_1139.JPG  
【圖片翻拍自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第69頁】

Dr. Karp調查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如原住民照顧小孩的方式,有些甚至是「整天」抱著嬰兒的。加上自己的研究之後,他所提出讓小baby不哭不鬧的五大妙招是五S:包手(Swaddle)、 吸吮(Suck)、趴著(Stomach)、坐嬰兒盪秋千(Swing)、還有背景噪音(Shushing)。這些方式的共通點,就是模擬母體子宮內的狀況,讓3-4個月的小baby覺得他仍然住在子宮裡,所以好安心,而減少他哭泣,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按照Dr. Karp教的方式,你同時使用越多S,越能安撫小孩。我發現其中的四種方式都有效,我的兩個寶寶,雖然都是「餵母奶」+「仰睡」,但是睡時用包巾包著,整夜開電風扇製造白噪音,我也只用了2個S而已, 在出生後的三~四週之後,幾乎就能一覺到天亮。

 

結論:

林奐均的「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詳述了排時刻表的經驗和步驟,我覺得有用。但撰寫一本指南,卻聲明你直接或間接使用她的方式,所導致的後果都不是她的責任,那這本書我也無法認真看待它。

在書中,關於趴睡,關鍵的鋪床的部份解釋不清楚。另外,還鼓勵讀者放任小孩哭而置之不理,宣稱可以幫助小孩學習獨立,但卻未在書中提出科學根據和參考文獻。在處理小孩哭泣和睡眠的問題上,媽媽們不妨參考比林奐均更有專業素養的Dr. Karp所寫的「快樂寶寶好好睡,新手爸媽不崩潰」,因為有科學根據,也有「醫生」詳細的指導作法,而且是經美國更多媽媽驗証過的妙招。

 
 

請繼續閱讀:

象印洗碗機(BW-GBF60)-洗不乾淨紀實 

減肥教主  

拗累(Outlet)購物心得與指南 

 

和三分鐘熱度一起爆發小宇宙,在FACEBOOK按「讚」就對了! 

 

 

按下面這個「讚」,可以把本文分享給Facebook上的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分鐘熱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