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食蟲了?

A+A-
小朋友試食蟲蟲。 圖片來源: Lou Lahana @TheTechbrarian
小朋友試食蟲蟲。 圖片來源: Lou Lahana @TheTechbrarian

假如你相信全球暖化、氣候變化是事實;假如你關心人類社會繁衍存亡;假如你希望能為地球出分力,以下內容便有閱讀價值。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16 年一項研究指出,假若於 2050 年不再生產紅肉,與食物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減少 60%;而於完全素食下,排放量則將能減少 70%。當更多人棄肉食素,固然可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除了食素,還有甚麼選擇?如題:食蟲。

日前在「環球糧食安全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假如傳統肉食生產能被素肉或昆蟲取代,需要用作糧食生產的土地便能減少 3 分之 1,不過以現階段的技術而言,在「實驗室人造肉」仍未具生產效率。

領導研究是次綜合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者 Peter Alexander 承認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進食昆蟲仍是相當具挑戰性的意念。可是,團隊引用另一項的研究指出,在 119 個國家之中,有 2,000 種的昆蟲是有人食用,包括蟋蟀、黃粉蟲幼蟲( mealworm larvae:高蛋白質含量,多作為飼料來飼養寵物或經濟動物)。

以黃粉蟲幼蟲為例,每公斤幼蟲便含有 179 克的蛋白質,而且整體幼蟲是 100% 可消化,飼料的能量轉化率為 33%;成年蟋蟀的消化率雖然只有 80%,但每公斤含有 205 克蛋白質,飼料的能量轉化率為 17%;兩種昆蟲的飼料蛋白質轉化率近乎 50%。相比中國鯉魚,能量轉化率只有 7.3%,蛋白質轉化率則只有 18.3%。

蟋蟀肉湯配烤蝗蟲 - 經過多次實驗,研究人員才找到煲蟋蟀湯材料的黃金比例,他們形容這道湯清甜怡人,而且隱約帶點蝦味。至於烤蝗蟲,則配以野生大蒜葉做成的醬料。 圖片來源:Nordic Food Lab
蟋蟀肉湯配烤蝗蟲——經過多次實驗,研究人員才找到煲蟋蟀湯材料的黃金比例,他們形容這道湯清甜怡人,而且隱約帶點蝦味。至於烤蝗蟲,則配以野生大蒜葉做成的醬料。 圖片來源:Nordic Food Lab

論成本效益,昆蟲看來是良好的能量和蛋白質來源,不過數據假設是採用飼料養殖,使用有機廢物的轉化率則不在此研究之列。此外,昆蟲也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鐵質、鎂、錳、鏻、硒、鋅、維他命 B2、B5、B7 等。

假如人人在餐牌上點蟲蟲,豈非世界和平?Alexander 表示,他們的工作不是建議政策要求人每日都食蟲,但其研究卻揭示了當中的好處。他們也明白到口味一回事非朝夕能改變,就像番茄在歐洲也花了兩世紀才變成流行食品,龍蝦在美國也有一段長時間只屬於低下階層的食物。

Alexander 指出,重要的是著眼於全球對肉類不斷增長的需求。發展中國家愈來愈能負擔更多的肉食,但地球的生態卻不能為此結帳,他認為,西方國家應先行減少肉食量,讓其他低肉消耗量的國家有增長空間,比實行全球素食主義更適切。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能源、經濟及資料研究主管 Rob Bailey 表示,從飲食餐單著手,即減少生產肉類只是避免氣候變化災難的前設,但還未足夠。至於土地運用戰略其實亦相當重要,土地競爭在未來只會愈演愈烈,大家必須找到方法在避免為農業侵蝕樹林,又能養活全球人口。

食蟲真的不是新鮮事,對於中國人而言,例如廣東菜中便有多款以禾蟲入饌的菜式,禾蟲對水質要求甚高,近年身價不菲。中餐不合口味?由米芝蓮餐廳大廚 René Redzepi 和烹飪企業家 Claus Mayer 夥拍組成、位於哥本哈根大學的 Nordic Food Lab,後來吸引不少科學家、藝術家廚師、設計師獻技,研究如何把昆蟲煮得皆俱色香味。為地球,也許不少人不介意在餐牌上點蟲蟲,有多少餐廳有蟲蟲餐供應才是問題,食蟲蟲兮或要親下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