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中國:南水北調——一江污水向北流

  • 王維洛
  • 德國工程博士
南水北調工程「對生態有影響」
圖像加註文字,南水北調工程「對生態有影響」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於2013年12月通水,中線線工程將於2014年完工。在工程即將竣工時,人們發現這個花費了數千億人民幣的南水北調工程缺乏最基礎的數據,人們竟然不知道作為水源的漢江到底有多少水可調,不知道北京缺水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不知道水源地污染的確切程度,更不知道水污染何時才能得到治理。工程完工後將要上馬一大批補救的後續工程。總之,南水北調工程決策並沒有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依據,決策在前,可行性論證在後,搞的還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

一、南水北調工程搞的還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

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中線和西線三個工程。東線工程是從揚州江都泵站抽長江水利用大運河向天津和沿途各地輸水;中線工程是利用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通過人工明渠向北京和沿途各地輸水;西線工程是從雅礱江、大渡河向黃河輸水,然後順黃河東下,為沿途送水。最終調水總量為一千億立方米。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大流域最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的巨型調水工程。

為什麼說南水北調工程搞的還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南水北調工程搞的還是文化大革命中違反科學民主決策程序、領導拍腦袋做決策的那一套;

第二:南水北調工程反映的還是人定勝天的理念,而不是搞可持續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是和缺水問題的表面現象做鬥爭,而不能解決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南水北調並非到了非調不可、非調就沒有生路的地步。

第三:南水北調工程與文化大革命中的許多工程一樣是釣魚工程,造價不斷攀升,調水規模將不斷擴大。工程完工並不意味工程的結束,而是需要更多、更大的工程來彌補工程所造成的問題。

Skip podcast promotion and continue reading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二、工程即將竣工才發現基礎數據沒有做好

2013年11月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鄂竟平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訪問時承認,南水北調工程的基礎性工作沒做好。

什麼是一個工程的基礎性工作?就是基本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言,最基礎的數據就是北方缺多少水?為什麼缺水?作為水源的長江、漢江到底有多少水?有沒有多餘的水可供北調?水源地的污染情況如何?水污染能何時得到治理?

2001年北京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打著為北京奧運會提供清潔飲用水的旗號,2001年11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了建設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 的決定,2002年開工。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這個重大決定時,並沒有通過了審查並被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決策的依據。直到約七年之後,在 2008年10月21日國務院第32次常委會議才審議批准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

就在決策之前,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移民和分段 輸水渠道建設等分工程都已經開工建設了。這是決策在前,可行性研究在後,一個完全顛倒的決策程序,是文化大革命的邊施工、邊設計、邊勘測政策的翻版和創新。

例如,中線工程以漢江的丹江口水庫作為水源。漢江有多少水可供北調?在中線工程即將結束時還不清楚。根據退休工程師鄧聯木的資料,1930年到1978年年均入庫徑流量379億立方米,1979年到1990年年均433億立方米,1991年到2002年年均262億立方米,2003年到2010年年均371億立方米。以哪個流量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基本數據?鄂竟平不能回答。

世界著名的水資源專家羅賓·克拉克(ROBIN CLARKE)在Water《水》一書中指出,取水量佔徑流比例越大,造成的水資源管理的問題越大。根據歐洲的經驗,比例在百分之五以下,不會造成問題;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則會造成嚴重問題。因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之時,便是漢江河流生態系統死亡之日,如果不立即採取補救措施的話。

三、人定勝天還是可持續發展?

《Kollapse》一書的作者賈德.戴蒙認為中國領導向來有人定勝天的觀念。他將三峽大壩、南水北調和西部大開發這三大巨型工程稱為人定勝天思想的具體表現。

「和世界接軌」是一些專家為中國政府注釋決策常用的辦法,他們列舉了世界上一些國家的調水工程,如美國的、德國的等等。但是他們沒有報道最新的發展和未來的趨勢。在西方工業國家中,包括俄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就放棄了巨型跨流域的調水工程計劃。如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大調水工程,前蘇聯的北水南調工程。這些國家之所以放棄這些跨流域的巨型調水工程,第一是因為認識到工程會帶來的嚴重的生態環境後果,如前蘇聯的調水工程引起斯維爾河流量減少,使拉多加湖無機鹽總量、礦化度、生物性堆積物增加,水質惡化;第二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出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最基本概念就是利用當地的資源,跨流域的調水工程是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的。

四、治標不治本

談到南水北調工程,就會聯繫到北京的缺水問題。根據中國專家的算法,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幾年前還有300立方米,和以色列相仿,現在減少到只有100立方米。地下水位每年下降90厘米,有些地區地面沉降十二三厘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計劃每年為北京提供10億立方米的水。許多中國專家認為10億立方米不夠,希望立即擴大調水量。

其實北京是中國風水最好的城市之一。和北京在同一緯度上的首都有莫斯科、華沙、柏林、德國原首都波恩等。流經北京的有五大河流,許多地名都和水有關,中央政府的駐地叫中南海,不叫中南沙。永定河原是北京最大的水源,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造的第一個水庫,總庫容22.7億立方米,可以容納永定河一年的流量,後又擴大到41.6億立方米立方米。

中國政府前後在永定河上建了五百多座水庫,縛住了蒼龍,人戰勝了天。可是永定河流入官廳水庫的水每年只有2.5億立方米了,而且還是被污染了的水,不能作為飲用水源用。北京缺水問題的關鍵之一在於永定河水源的枯竭和污染。如果永定河恢復自然生態和流量,治理流域內的水污染,北京就不缺10億或者15億立方米的水了。

北京缺水問題的關鍵之二在於北京用水的浪費。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決定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時提出兩個原則,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調水。這是兩個不錯的理念,但是在調水工程完工時,節水沒有做到,治污也沒有做到。和文化大革命一樣,說假話說大話。

既然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方,那麼北京應該是世界上最節約用水的地方。可是情況正好相反。北京是世界上用水最浪費的城市。德國人均每天生活用水量不到130升,而北京是人均每天300升,是德國的2.5倍以上。

北京的用水在於奢侈用水和浪費用水。北京的高爾夫球場用水、私人游泳池用水、水景房、水景景觀、人口滑雪場等用水將消耗南水北調入京水量的一半。

另外三十多年來北京自來水管道滲漏現象一直沒有改善,損耗量佔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如果北京人的生活用水量達到德國的平均水平,每年可以節省近12億立方米的水。那樣既不需要南水北調,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五、一條不歸路

為什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完工、中線工程即將完工,中國領導興奮不起來。

因為這是一條沒有前途的不歸路,後續還有很多棘手的問題要解決。東線調水渠道與淮河平面相交,治理了三十年的淮河水質一直沒有改善,東線水質難以得到保證,天津乾脆不要南水北調的水,寧願用價廉質好的海水淡化水;漢江流域的水污染遠遠超出估計的程度。淮河流域是中國癌症村最集中的地區,漢江流域也出現了癌症村的分佈。通過一江污水向北流可能把癌症村引向北京。

現在不是先治污後調水,而是先調水,留下一大堆難啃的治污任務。漢江被調走這麼多水,緊接著就要調水救漢江。救下游、救襄陽等城鎮有引江濟漢工程和鄂西調水工程;救漢江上游和陝西的關中地區有引江濟謂工程。漢江水源不足,必須著手從長江幹流、從三峽水庫調水,有可能加高三峽大壩,提高三峽水庫水位,再次搬遷三峽移民;或者從小江抽水建隧道救漢江。長江中下游要緊急救洞庭湖、救鄱陽湖,建了攔湖大壩。在長江上游要從金沙江調水救雅礱江和大渡河,從金沙江調水救滇中等等。

用不了十幾年,長江流域將出現全面缺水,入海流量銳減,海水倒灌,上海、南京缺水。那時只有從雅魯藏布江、怒江和瀾滄江等河流大量調水救長江。而這三條河都是國際河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曾經說過:要像防止戰爭一樣減少跨流域調水。意思就是,戰爭是解決問題最後的手段,跨流域調水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能不調水就不調,萬不得已了才調。

中國政府先決策、後論證,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已經和即將完工,戰爭早已經打響了。如果中國政府還不改變人定勝天的觀念,改變先決策後論證的做法,在這條不歸路上繼續走下去,後果就是從國內調水走向國際爭水,從調水走向戰爭。

(責編:羅玲)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讀者反饋

王維洛的簡歷有

1987年9月至1997年9月:德國多蒙市多蒙大學空間規劃系,任教。維基百科有多特蒙德大學,自2007年11月11日起,學校更名為多特蒙德工業大學。 未署名

一部中國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水的歷史,從夏禹治水至歷代的治黃治淮治江到今天的南水北調,雖然面臨不同的水的問題,卻都離不開水。水之不治,中國將不得太平,正如本文提到的Collapse一書指出,人類歷史上創造的許多偉大文明都因為對於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濫用而崩潰而消逝。自從隋煬帝開運河,南糧北調,已經預示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今天的南水北調告訴我們一千五百多年以來中國的統治中心還是在北方,定都北方,大多原因出於政治上或軍事上的考慮。如今世界的重心移到了太平洋,中國主要的威脅和挑戰將從那裏來。再加上霧霾等等,中國必需考慮向地方分權和遷都。<strong>william kuo, 臺灣、新北市、淡水區</strong><br/>

「和北京在同一緯度上的首都有莫斯科、華沙、柏林、德國原首都波恩等。」<strong>W, 英國倫敦</strong><br/>

完全同意,南水北調就是勞民傷財,舉全國之力養北京的一個工程!BTW,你們BBC跟喜歡日本人,我們很不爽,日本人表面文明,內心是個變態的民族,好好去看看日本的近代史和A片吧!!!<strong>JJ@hotmail.com, </strong><br/>

《虞美人》

鬥爭剝削何時了,慘事知多少。京城昨夜暴沙風,故國不堪回首霧霾中。馬列主義應尤在,只是意涵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污水向北流。<strong>孟光, Hong Kong</strong><br/>

漏洞百出的一文,比如,「和北京在同一緯度上的首都有莫斯科、華沙、柏林、德國原首都波恩等」,「北京是世界上用水最浪費的城市」。用不嚴謹的數據和缺乏論證的觀點來批判一個「不嚴謹」的項目,意義何在?而且,德國只有多特蒙德工業大學,沒有多特蒙德大學。其作者王維洛也不是在多特蒙德工業大學工作。難道BBC連最起碼的嚴謹都沒有嗎?<strong> 未署名</stron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