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展店分析

拆解花旗賺錢的祕密

利差是別人的一倍;商品多元與優質客戶群; 利用企貸拓展業務。花旗靠三招賺贏本土老大哥。

花旗銀行-花旗信用卡-財富管理-企業聯貸案 圖片來源:黃明堂
    其他

在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壞帳衝擊、消費者訴訟風暴,它毫髮無傷。

即便經歷大規模人才外流、母公司瀕臨倒閉等負面衝擊,它依然維持獲利水準。

它就是花旗銀行。

花旗很賺錢。二○一○年,花旗在台灣的淨收益(含花旗台灣與美商花旗銀行)高達三五九億,打敗華南銀、彰銀、台新等國內大型銀行。稅後淨利一五二億,不僅比○九年成長三九%,更是三商銀的兩倍以上。

在《天下》「一千大企業調查」中,光花旗台灣就從二○○九年銀行業第十七名,躍升到一○年的第九名。

但這不只是單一年的數字。這十年來,即便遇上全球金融風暴、母公司巨額虧損,台灣花旗銀行的淨收益,卻都穩穩地處在三、四百億間。花旗為什麼有這樣的能耐?

利差一倍  全靠信用卡

花旗獲利維持不墜的原因,來自它消金與企金的三隻金雞母。

第一隻金雞母,就是花旗信用卡,為花旗帶來比同業更高的利差。

花旗二○一○年的利息費用,只佔利息收入的一二.九%。換句話說,花旗收進來十塊錢利息,只付出去一塊二九,比競爭對手的二.五塊以上,低了一半。

廣告

這麼高的利差,源自一張薄薄的信用卡。花旗信用卡的循環年利率為六.八八%到二○%。截至去年十二月,它的循環信用餘額高達三六三億,稱霸業界,是第二名中國信託的一.八倍。按照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一.二八%來算,花旗從客戶手中賺的利差,少說也有五.四%。保守估計,信用卡每個月為花旗最少帶來二億元的進帳。

一般來說,銀行收的利差高,隱含客人違約的風險也高。但花旗徵信、風險控管得宜。去年底,花旗信用卡逾期三個月以上的只佔總應收帳款的○.六七%,在○五、○六年的雙卡風暴中,也受傷甚微。金管會委員葉銀華觀察,這是因為花旗抓到一群會用到循環信用、但又不太會產生呆帳的客戶。

廣告

「(動用花旗循環信用的)有兩類人。一種是為了投資操作,認為效益會大過一個月一%的循環利息。第二種,就是買精品、願意刷,但不太在意循環利息的人,」葉銀華說。

花旗信用卡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先行者優勢」。在早期本土銀行認為信用卡不入流的年代,花旗第一個發行信用卡,抓住了最具消費力的客層,並不斷地與商家、精品店簽屬刷卡優惠合作。只要花旗不犯大錯,這群客層就難以流失。

花旗第二隻金雞母,來自財富管理的手續費收入。

一位待過本土大型銀行跟花旗銀行的前理專私下透露,花旗提供的理財產品多元。除了基金、保險外,客戶還可以複委託買美股,也可以買放空基金。花旗也是第一個推出雙元貨幣產品的銀行。

理財產品多元搭配精準行銷

廣告

雖然產品多元,但花旗懂得避開地雷。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劉奕成就觀察,因美國花旗有做過連動債,所以台灣花旗在判斷商品與客戶端的風險承擔力上,有更多了解。

花旗台灣董事長管國霖說,「花旗選擇不做非保本的連動債,因為連動債是賣給稍微保守的人,不能有太大的downside risk(下行風險)出現。第二個,是給理專的(佣金)結構做修改,讓他們不會因為佣金而專賣哪一支。」

因此,當二○○七年業界開始爆發連動債風暴,花旗的客訴也相對地少。

產品多元,加上美國運通在台的財富管理部門關門後,許多客戶流到花旗,使得花旗的客戶在資產的量與質上都相對優異。「這些客戶,其他銀行就算殺價也搶不到!」前萬泰銀行總經理周榮生直說。

廣告

他觀察,另一個花旗財富管理成功的要件,是「客戶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花旗是台灣最早做這方面建置的銀行,根據客戶在銀行的資產、基本資料和行為模式來為客戶設計不同服務。這要花費數年在軟體與人員上的投資,但可以讓理專更精準地行銷產品。

資源多、客戶品質好,所以花旗理專的手續費業績目標,是其他銀行的二、三倍。在花旗,一個剛入門的一般理專,一個月的手續費目標就要三、四萬美元,與一個本土銀行的分行主任不相上下。

「因為花旗認為不論是多頭或空頭,你都可以賣得很好,」這位前理專坦言,在花旗的日子,每個人壓力都非常大。

企貸放款  觸角深入其他業務

花旗第三隻金雞母,是透過企業聯貸案爭取到更多自己擅長的投資銀行、財務商品的生意。

廣告

以二○一○年為例,台灣花旗放款年成長達到三八%,但這不只是借錢,更是經營長期客戶關係、獲得其他業務的入場券。管國霖舉例,延伸出來的企業服務,就包括投資銀行、匯率避險商品等等。

不可諱言,比起其他純商業銀行,擁有全球集團資源的花旗台灣,在財務商品設計,與投資銀行承銷網絡上,有更多利基。

善用資源  主攻企、消金

拆解花旗賺錢的秘密源頭,其實就是「制度」與「全球資源」。如信用卡、財富管理,都是花旗運用母公司在美國發展消金的經驗。在台率先推出各項產品、系統投資,同時,又能掌控風險。而企金所有的利基,跟遍佈七十幾國的金融網絡密切相關。

「這種文化、體制,是即便人員流動也帶不走的,」周榮生說。也因此,即便花旗人才紛紛跳槽到其他銀行,也難以創造在花旗的亮眼成績。

即使景氣低迷,企金、消金的雙引擎,讓花旗維持穩健的獲利。看來,在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上看五%的預期下,二○一一年對花旗銀行而言,仍會是個好年。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企劃|決戰減碳時代!2050年淨零排放,一起迎接永續新世代|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