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en3321


原PO問的是一個很棒的問題,我幫忙修改一下原命題,以凸顯本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沒有交流道、沒有道路縮減,沒有任何瓶頸下高速公路還會不會塞車?」

答案是:會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大約在80車/公里,也就是前後空間車間距,也就是頭對頭約略在 12.5 公尺,就到達臨界密度(critival density)。到達臨界密度以後,因為與前方車輛太近,因此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大,一輛一輛往後傳,如圖:

臨界密度

圖裡面是位置相對座標,是以第一輛車運動原速率的等速座標。

之前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放一個環型軌道上車輛,過一陣子自然會塞車的節目,他不只是綜藝節目,他其實是有論文的,那個節目由日本的學者:Akihiro Nakayama、Minoru Fukui、Katsuya Hasebe、Macoto Kikuchi、Katsuhiro Nishinari、Yuki Sugiyama、Shin-ichi Tadaki 和 Satoshi Yukawa 共同研究地,他們在 Traffic and Granular Flow 研討會和Jap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等等有投稿刊登。總之結論就是:證明即使沒有瓶頸也有可能壅塞。

但是日常生活的高速公路處處都是瓶頸,包括交流道、車道縮減等,至於瓶頸的角色是在於他是一種引發設施(trigger),真正的關鍵在於密度,密度夠高自然就會崩潰,(崩潰 (breakdown)就是塞車,只不過是一個很學術的名詞,但壅塞發生始於瓶頸點,則只是順勢產生的。

崩潰.jpg

這張圖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空間,藍線是車輛軌跡。

可以看到有車輛軌跡部分呈現水平的(紅色箭頭),但是他前面的車流都很順,所以表示壅塞起始於他,而他前方有一個隧道,還原當時的現場,這位駕駛有壞習慣:他跟車跟很近,然後又急剎。因此壅塞時常始於這種糟糕駕駛人,而不是烏龜車,以下還會提到比較瓶頸與非瓶頸崩潰機率如下,以下只是案例說明,數據不是精準的數據:


崩 潰機率



│  ...              ...        ...                ...
│                    .  .

│...  ..............    ........  .................  .......
└─┼──────────┼───┼─────────┼────→ 位置
    上匝道              下匝道 上匝道                上匝道

某瓶頸崩潰機率:

                            x1
prob(崩潰率先發生在某瓶頸a)=∫f(x)dx  = prob(a)
                            x0

有效瓶頸上游x0

有效瓶頸下游x1

                            A
prob(崩潰率先發生在 瓶頸) = Σ  prob(a)  = 99.9%
                            a=1


也就是說瓶頸的確是崩潰的開始處,但非瓶頸處也有可能崩潰,只是機率較小。

至於烏龜車:烏龜車對於高速公路的影響大部分是正面的。

有以下兩點

(1) 對於車流的影響是變換車道行為:由以上提到臨界密度是重要的指標,因此以密度來看:變換車道如果造成密度變高,則使車流崩潰機率升高,變換車道如果造成密度變低,則使 車流崩潰機率降低。(參見BS Kerner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raffic Flow Theory and Control: The Long Road to Three-Phase Traffic Theory>)龜車後面的車換車道,會造成龜車的隔壁車道多一輛車,龜車的車道少一輛車,所以兩者效應(密度變高、密度變低)同時發生。 

到底何者效應比較強,就必須看變換車道變換的漂不漂亮,如果變換車道的人亂切,造成後方急速剎車,那麼崩潰勢必難免,因此駕駛紀律事實上是可以降低塞車發生的機率的,在這邊駕駛紀律表示變換車道到底是否有確實看後照鏡、變換車道是否有加速到隔壁車道的速率並且不使後方車剎車......等等,因此守法安全的駕駛對於公路順暢是有幫助的。

(2) 無變換車道行為下:烏龜車對於車流的平滑是有正面作用的。由於真正造成崩潰的原因是,跟車太近、急剎,因此如果前方車輛已經停止,烏龜反而可以把它平滑掉。

把它平滑掉的重要性在於:加速和減速得不對稱,人在加速時,反應比減速遲鈍,因此只要有第一個人開始煞停後,就難恢復原本的狀態 (state),這稱做車流的磁滯效應(hysteresis),就是物理學磁場學到的那個部分。

在德國西部的高速公路系統,在部分路段執行可變速率控制(Variable Speed Limit Control),也就是塞車的時候速率會調整,例如:偵測到某路段快要塞車了,通常以密度為指標,那麼他的上游速率變成 60、更上游70、更上游 80。所以,德國這種控制,其實是要讓壅塞上游的車變成烏龜,可見烏龜對於車流平滑的重要性,至於其效果如何?可見下圖:

實施速率控制前:

速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流量

實施速率控制後:

速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流量

在同樣車流量下,可明顯將速率提高,將狀態(states)轉移到上方。

再來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交流道沒什麼車上下,但卻時常壅塞?這要從巨觀來看,壅塞可能會穿破瓶頸後繼續往上游傳,但是卻會使瓶頸接住後在任一瓶頸停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