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547322_m   

鹿港八景之龍山聽唄 

鹿港龍山寺 ,有臺灣紫禁城之稱,興建於乾隆51年(1786)。寺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佔地一千六百餘坪,建築格局仿溫陵龍山寺,格局宏偉典雅,結構精緻。從廣場-山門-前庭-五門殿-戲台-八卦藻井-中庭-正殿-後殿等仿北宋宮殿式之建築結構及建材,雕塑彩繪,盡善盡美令人驚嘆。晨暮時刻誦經聲悠揚,此時入古剎,在梵唄互答聲中,塵念俱消。 

歷史沿革

鹿港龍山寺 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址位於鹿港舊港溝邊(今大有街)。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口,與大陸泉州蚶江對渡通商,開啟了鹿港繁華的一頁。由於移民信士日眾,乾隆51年(1786)武官陳邦光倡議遷建,士紳林振嵩、許樂三主持遷建工程至現址。

乾隆57年(1792)龍山寺因地震而受損,乾隆60年(1795)重修時,由日茂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主持,至嘉慶3年(1798)完成修復工程。

道光9年(1829)龍山寺因牆垣剝落而重修,由日茂行林廷璋主持重修,至道光11年(1831)完成,此次的重修奠定了今日的規模。道光28年(1848)彰化地震,咸豐2年(1852)龍山寺再度重修,並增建拜殿,至咸豐8年(1858)完成修建。

明治30年(1897)日人在龍山寺內設立敬愛學校,由佐佐木一道主持。明治37年(1904)龍山寺被改為日本本願寺的分寺,並廢除龍山寺之名,第一任住持光明智曉。大正10年(1921)後殿發生火災,建築物及神像毀之一炬。昭和11年(1936)龍山寺動工重修,並重建後殿,至昭和13年(1938)竣工。

民國49年龍山寺成立管理委員會,由陳壽昌擔任第一任主任委員,民國50年組織「鹿港龍山寺 修建委員會」,展開龍山寺的重修,至民國53年竣工。民國63年,由漢寶德教授主持兩廂廊重修。民國72年龍山寺經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民國75年政府進行全面修護,民國83年驗收。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龍山寺嚴重受損,正殿屋脊斷落,山門與戲台木柱移位。民國90年由政府積極規劃修護,鹿港企業家寶成國際集團總裁蔡其瑞、董事長蔡其建昆仲全額捐資龍山寺主體工程修復經費,已於97年竣工,為鹿港龍山寺 近百年來最大的修復工程。  

建築藝術

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今日建築為道光11年(1831)重修時的空間格局。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分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山門與石獅

山門是佛寺的院門,山門屋頂採雙重屋簷,四面有坡落水的形式,稱為「重簷歇山式」。山門為三開間的立面,匠師採用減柱法及移柱法,在山門的四個角落各立三根木柱,形成組柱的方式,由靠內側的四根圓形木柱及牆面內的二根石柱,直接承載上層屋頂,外側的八根方形木柱支撐下層屋簷,此建築共有十四根柱子支撐屋簷。  

山門兩旁的花圃內,有一對青斗石獅座,為嘉慶3年(1798)由溫陵(泉州)劉華堂及澎江(澎湖)許克京兩位信士所敬獻。龍邊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虎邊母獅,懷抱小獅,這對石獅的造型,身體的姿態獨特,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

 

 

 425581244_m

公獅 

 425580293_m

母獅(懷抱小獅)  

 425563261_m 

惜字亭又稱「聖蹟亭」或「敬字亭」,它代表傳統中國人對文字的敬畏和尊重。相傳中國文字為倉頡所造,古人感念其製造文字之恩澤,便奉之為聖人。又以其所造之字為聖蹟,因此不可隨意棄置,必得拿到惜字亭焚燒方可,以示對聖人造字之敬重,故而稱為「聖蹟亭」。 

五門殿

425549652_m

五門殿龍柱

425569625_m

IMG_1738.JPG

IMG_1739.JPG

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故稱為「五門殿」。五門殿為七開間建築格局,殿前有一對精緻的龍柱,材質為花崗岩礱石,為道光11年(1831)重修時的作品。龍柱上除了雲紋、岩石雕刻外,每根龍柱各有五隻鶴飛翔其上,象徵「十全十美」。龍邊的龍柱上有一隻鶴。口啣靈芝,鶴代表長壽,靈芝則為如意的造型,取其「長壽如意」的涵意。

這對龍柱造型為龍邊龍身由上往下隨雲臨降,虎邊龍身由下向上翻騰,《易經》以乾為天、為陽、為上、為父、坤為地、為陰、為下、為母,這種一上一下的龍柱造型,稱為「乾坤交泰」,象徵「天地之氣交和,萬物生生不息」之意。  

五門殿石雕

五門殿正門的入口處有一對造型碩大的石鼓,石鼓採用泉州石材,石鼓與大門的門臼一體成形,其主要的功用為鞏固門柱及門扇之用。石鼓下方有二個童子造型,一拿蓮花,一拿芭蕉,在裝飾的圖騰上,其象徵的涵意為「連招貴子」。

五門殿身堵的博古堵採深浮雕,以「香、花、燈、果」四種禮佛時的基本物品為雕刻題材。龍邊博古圖騰中香爐的左上方有一隻蝙蝠,象徵「福」,左下角有一顆桃子,象徵「壽」,香爐取其諧音為「祿」,整體造型象徵「福祿壽」。虎邊的博古圖騰雕刻牡丹、花瓶及案桌,代表「富貴平安」,旁邊有「南瓜、石榴、佛手瓜」為三樣多子的瓜果,代表「多子多孫多福」之意。

 425548784_m

石鼓 

 425579021_m

石枕(龍馬負河圖) 

 425580008_m 

神龜背洛書

相傳伏羲氏見龍馬負圖出於黃河,而據以演畫八卦,稱為「河圖」。又相傳夏禹時有神龜出於洛水,背上有九組不同點數組成的圖畫,禹因排列其次第,而成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後世將河圖洛書都視為聖王治世的祥瑞徵兆。 

四大天王 

 425551055_m 

道教中名曰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

佛教中梵名曰毗樓勒叉,能令人善根增長而得名,手持寶劍,為鎮護南方之神。

  425551802_m

道教中名曰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

佛教中梵名曰提頭賴吒,譯作持國,安民之義,手持琵琶,為鎮護東方之神。

 425553181_m

教道中名魔禮紅掌管混元珍珠傘,職雨。

佛教中梵名曰毗舍羅波拏,別名毗沙門夫,譯作善門、多門。福德之名聞四方,常護如來道場,並聞法,故名。手持寶幢,為鎮護北方之神。

 425553288_m

道教中名曰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

佛教中梵名曰毗樓拔叉,譯作非好報、惡眼、廣目。其本誓為懲罰世人,使之遭遇辛苦,而後能起道心。手持絹帶索蛇,為鎮護西方之神。 

龍虎堵石雕

 425592188_m

425600549_m

 

五門殿兩旁的龍、虎堵石雕,均採深浮雕方式,龍堵的石雕構圖中,龍在空中騰雲駕霧,下方雕飾有二隻鯉魚,並以岩石做成禹門的造型,象徵「魚躍龍門」。龍的下方有一人物做降龍狀,即佛教十八羅漢中的「降龍尊者」,其衣服著有青色的頻料,也符合了五形的色彩。

虎堵的石雕,老虎由山稜縱躍而下,回首凝視身邊的幼虎,旁邊的松樹隨風搖曳,有「虎嘯生風」之勢,而在左上方有一人物做伏虎狀,即佛教十八羅漢的「伏虎尊者」。 

五門殿門神彩繪

IMG_1765.JPG

IMG_1766.JPG

IMG_1762.JPG

IMG_1763.JPG

五門殿楹聯

五門殿正門兩旁有一幅木刻對聯,採「圓篆體」雕刻,其上書: 

 425577541_m

龍山開鎮源流遠

 425576598_m 

鹿水重興慈澤長 

這幅對聯說明了鹿港的開港、龍山寺創寺、重興的意義。「龍山」乃指龍山寺,其創建(遷建)年代可溯自乾隆51年(1786)以前,與鹿港開港(乾隆49年)為同時期。「鹿水」是指鹿港,昔時文人對鹿港有「鹿水」、「鹿溪」、「洛津」等雅稱。龍山寺在道光、咸豐年間重新整修。才有今日的規模,士紳鄉耆寄望已漸淤塞的鹿港,也能夠與龍山寺一樣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歷史,重興二鹿的風華。

 425547797_m

夔龍窗木雕

五門殿兩旁夔龍窗木雕,其圖案源自於《易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代表陰儀與陽儀,四象為四方之象,即春夏秋冬,木雕的圖案中分別以兩隻鯉魚及四隻夔龍來表達,又象徵「鯉魚躍龍門」,有祈求「登科取士,金榜高中」之意。

四象外圍有八卦的造型,八卦的四隅有四隻蝙蝠,代表「賜福」,龍邊為「先天八卦」圖騰,虎邊則採「後天八卦」圖騰,匠師採用雙面透雕的工法,內外的圖案相同。

 425582715_m

藻井

戲亭內部上方有一座八角形大藻井,宛如蜘蛛結網一般,閩南師傅便稱之為「蜘蛛結網」。此藻井的造形繁複而華麗,佇足其下,令人不禁流連讚歎。藻井之直徑,如以四支柱之柱心計算,為五公尺半。其頂心之高度為六公尺半,相當於中門正脊之高度。其直徑尺寸之大不但在本省建築少見,即使以我國官式建築言,亦有相當之地位。中國大陸故宮太和殿御座前之圓頂,其尺寸大概也不過如此。龍山寺之穹窿藻井支承在相距五公尺半之四根大柱及其連繫樑枋上。自此正方形四邊上架設了八支五鋪作計心斗拱,及四角上的四支斜角同式斗拱。在五舖作斗拱卷頭上面的枋子,形成一八角形井口。並在井口上,架了十六朵七舖作的斗拱,上層的斗拱雖較下層略小,仍相當壯大,放上升了近一公尺來的高度,圍著一個八十五公分的圓心,中為盤龍抱珠的圖案,俯首下視,表現出肅穆莊嚴氣象,也含有庇佑蒼生的意義。其中完全沒有用到一根釘子,顯現出設計者巧奪天工的絕妙技藝。藻井本身除了做為裝飾之用外,也有產生共鳴的功能,有助於戲劇演出的音效。

IMG_1773.JPG

IMG_1785.JPG

 

 425570276_m 

425571947_m 

龍柱  

拜亭內有一對蟠龍石柱,龍身凸出較多,龍柱內側上方,雕出鳳、鶴、龜、麟四靈,線條也較為繁複,和三川殿的「翻天覆地」比起來,顯得更為精緻。三川殿的龍柱是屬於清代初期的作品,風格屬粗獷渾厚;拜亭的龍柱則雕於咸豐二年﹝西元一八五二年﹞,為清代中期的作品,風格轉趨細膩精緻。 

正殿

 425560908_m

425575654_m

 

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六間,設有三個門,共用了四十根柱,其氣勢之大,可說是全台之冠了,即使在台灣的古建築,亦是少有可與之匹敵的。殿身使用十一架棟架,架內有三根通樑以及五根瓜筒。屋頂採重簷四垂頂式,坡度和緩,屋簷則採「風吹嘴」式。整體架構古樸雄渾,令人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中門的門神是佛教中的「韋馱」、「伽藍」二大護法,左右兩側的門分別是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皆為彩繪名家郭新林的作品。龍山寺主要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是佛教徒心目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尊者,台灣信徒則喜以「觀音媽」暱稱之。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媽誕辰,寺中有盛大的法會與慶典。原本供奉的石雕觀世音菩薩神像,相傳為肇善法師所帶來,卻不幸在日治時期的一場大火中所焚毀,如今只賸當年所拍攝下來的神像照片。而目前供奉於大殿中的是民國五十一年重新雕塑的。根據民間傳說,觀世音菩薩原為天上的「慈航尊者」,為了拯救苦難的眾生渡劫人間,投胎為興林國妙莊王的第三公主「妙善」。長大後到白雀寺出家,又到大香山清修,終成正果。 

 425558922_m 

「韋馱」

 425559321_m

「伽藍」 

後殿  

後殿是禪修及誦經的地方,有一種令人寧靜祥和的氣氛。它原來的名稱為「北極殿 」,主祀「北極大帝」,左右兩側配祀有龍神、風神以及龜蛇二將軍。日治時期被日本人所強佔,改為供奉阿彌陀佛神像。 民國十二年的一場大火,幾乎使後殿全毀,寺內的諸多神像及文物也付之一炬。直到民國二十七年,才又重建。由於以前未曾留下照片,無法得知原來的形制,但和前殿及正殿相比,其風格有明顯的不同。現在的後殿寬五間,進深三間,前面設有步口廊。殿內的棟架使用「三通五瓜」式,線條優雅。比較特別的是殿內雕刻簡單,不施彩繪,只塗上單色的油漆,卻有一種沈潛內歛的風味。後殿的結構為十六檁(楹),前廊為捲棚,後廊為佛帳的格局。

 425567472_m 

後殿主祀的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略稱彌陀。梵語   amita ,意譯無量。另有梵名 Amityus ,音譯阿彌多廋,意譯無量壽;梵名 Amitbha,音譯阿彌多婆、阿彌嚲皤,意譯無量光。長住於西方的極樂淨土。 

 425616313_m

古鐘 

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由商行及船行捐獻,由於是在浙江寧波鑄造完成,所以又稱為「寧波古鐘」。原本懸掛於正殿,當時鐘響時,聲傳數里,「龍山曉鐘」也因此成為「鹿港八景」之一,原鐘今放置在南邊的廂廊上。古鐘高二公尺,口徑為一點二公尺,重量近千斤,為全台最大的一口鐘。鐘的形式為宋代南方通行的樣式,鐘口狀如喇叭,並作荷葉邊,共凸出八稜波。鐘身有環帶,鐘頂有龍頭鈕。鐘上鑄有「阿彌陀佛」、「法輪常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等文字,並且有廈郊、布郊等捐獻金錢的商行、船行的銘文。下緣刻有「浙江寧波」、「咸豐玖年」(西元1859年)字樣,由此可知此鐘的歷史。 

 425629202_m 

戲臺燕尾憨番扛脊之泥塑 

 425555885_m 

原本移位的石柱整修後已恢復原位

 

(部分文字資料來源鹿港鎮公所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