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動動腦,從玩樂中學習

2014年1月號No163媽咪寶貝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 模特兒/帥氣弟弟小維&漂亮媽咪玉娟
妝髮/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從懷中強褓的小嬰孩,再到學會坐、爬、站、走,孩子令人欣喜的成長軌跡,倚靠的正是腦部和肢體協調運作。3歲以前是孩子腦神經發育的黃金期,想幫助孩子更有效率的學習,透過玩樂是個很不錯的方法,家長陪孩子一起動動腦,學習也可以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才剛滿7個月大的荳荳,已經能夠自己坐得很穩。最近媽媽新發現,荳荳似乎開始有學爬的趨勢,有時翹著小屁股在地上扭呀扭的,模樣真是可愛極了!但這也不免讓媽媽有些擔心,以前的人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像荳荳這樣發育領先其他孩子,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寶貝0至3歲身心發展

「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對嬰幼兒來說,腦部發育也和語言、肢體等能力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當我們談到0至3歲的嬰幼兒身心發展歷程,主要會同時從「腦部和心智發育」以及「肢體發展」這兩大面向來看。

0至1歲
腦部&心智發育

這個階段孩子正在發展「單獨的感官」,當寶寶出生後,腦部各區域的神經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激,運作也愈來愈活躍,無論是眼睛看、耳朵聽、嘴巴嚐、鼻子聞,收到訊息後會傳回大腦,再開始進行神經連結的工作。

雖然此時大腦尚未發揮良好的協調性,但照顧者倘若從小給予孩子各式的刺激,能夠幫助孩子的左右半腦順利連結,在還未學會說話前,最明顯的進步會表現在愈來愈多的肢體動作上,到6~7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會發出「ㄅㄚ」、「ㄇㄚ」的語音,偶爾也會冒出一些單音節的字彙。

肢體發展

1歲以下的孩子,在肢體發展上最顯著的進步是擁有「轉位」能力,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說明,寶寶從4個月大脖子開始變得硬挺,之後漸漸可以抬頭張望,接下來7個月大學會坐、8個月大很愛爬,寶寶從只能躺著逐漸進步到能在平面上位移,也發展出愈來愈多肢體動作。

然而「七坐八爬」一直是家長特別關注的焦點,有時我們也會耳聞跳過爬行直接學站的例子,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外在刺激很重要,即便孩子已經懂得站立,仍限制他要繼續爬行,反而會讓自然的發育進程變得遲緩。張旭鎧老師提醒:「爬行是平面位移活動,肢體的確能得到許多刺激,但站立是三度空間,不同高度會帶來更寬闊的視野,獲取的刺激是截然不同的全新體驗。與其刻意限制孩子,家長倒不如放寬心,順應他自然的發展步調。」

嬰兒床邊的黑白圖卡

近來有許多新手爸媽,聽聞在嬰兒床邊貼黑白圖卡對寶寶發育有幫助,便紛紛仿效這個作法。對此,張旭鎧老師說明:「剛出生時,人類的視覺神經細胞尚未發育完全,卻可以從明暗對比強烈的圖像得到刺激,所以黑白圖卡的確有其效用。但寶寶滿月後,視神經已經能接收顏色,就可以改用懸吊式的音樂鈴,藉由色彩和聲音促進神經細胞發育。」

1至2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開始發展溝通的重要關鍵「語言能力」,約1歲半能有意義的喊出「爸爸」、「媽媽」,甚至會說少數名詞「車車」、「球球」等。張旭鎧老師提及臨床上常觀察到的現象──不少孩子有語言發展愈來愈慢的趨勢,進一步了解會發現,現代人孩子生的少所以格外呵護,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一個小動作大人就能猜出他的想法,不常表達因而造成語言發展緩慢。

對此,張旭鎧老師建議家長提供孩子更多練習機會,當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立刻猜測他的需求,讓他自己練習如何用語言表達心中想法,累積了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明白開口說話的表達效率更高。

肢體發展

寶寶已經開始學習走路,全身協調性比1歲前進步許多,大肢體能力發展已經從「轉位」進步到「移位」,此階段首要的協調重點是雙腳,從走得穩到開始小跑步、雙腳跳躍,也有比以前更佳的平衡能力,家長更應著重提供孩子充足的探索空間、更多接觸不同環境刺激的機會。

雖然兒童健康手冊上註明各年齡的發展量表,讓家長了解孩子何時會發展哪些身心能力,但有時家長卻誤以為「時候到了能力就自然會出現」,真正的事實卻不然,每個發展階段都是連續而動態的,孩子需要從小擁有練習的機會,肢體協調性才會有更好的呈現。

2至3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學者們認為:「3歲定終生。」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此時是另一個神經連結加強期,也可說是神經發展的黃金期,腦部神經元正大量且密切的溝通連結,充分刺激會讓腦神經網絡更加繁茂,並非指3歲就能夠看出孩子未來的成就。

在語言表達上,2至3歲的孩子喜歡節奏明快、歌詞簡短易懂的歌曲,有時也會跟著哼唱幾句。孩子的敘述方式就像解讀圖卡,可以片段說出簡單的短句,但串聯的組織能力仍在建構。能理解生活中多數的情境,開始學習發問、會使用否定句拒絕、有簡單的因果概念,比方說:「因為糖果掉到地上好髒,所以不能吃了!」。

肢體發展

孩子在2至3歲時,肢體發展進步到精細動作,手指的操控與協調有明顯的進步,對體積小的物品能抓握得更穩。張旭鎧老師表示,此時家長可利用「騎三輪車」觀察大動作發展,因為孩子腿部伸直的肌肉張力較強,剛開始會學著踢腿讓車向後退,接下來會發現,曲膝踩小碎步能讓車子前進,最後才踩上踏板,由大人從後面推車讓孩子感受踏板帶動雙腳的律動,多練習幾次就能學會騎三輪車。

也因為此一階段的孩子是精力旺盛的好奇寶寶,家長要主動營造讓孩子學習的動機,閒暇時常到公園、餐廳、書店、展覽等體驗不同的情境刺激,孩子也從中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3至4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大腦進入認知強化期,懂得創作不一樣的語彙,腦部在接收學習刺激之餘能同時整合,懂得將短句連結成長句,口語表達完整度增加、說話流暢度增進,還能理解複雜的指令句。

除此,孩子對生活周遭的大小事都覺得有趣,喜歡主動描述經驗,能理解形狀、數字、數量、早晚等抽象概念,對每件事都展現十足的好奇心,總有接二連三的疑惑要爸媽解答。

肢體發展

此時發展重點在於手部精細動作的操作,應提供孩子玩具車、積木等可組裝的玩具,一來有助練習精細動作,再者,自由組裝讓創意有更多發揮空間。

即便孩子對玩具的使用方式超乎常理,只要沒有安全顧慮不妨順著他的想法,就連畫畫也一樣,誰說香蕉一定是黃色、蘋果一定是紅色呢?其實從小在各方面擁有許多空間發揮創造力的孩子,進入小學後,無論從美術作品、科學展覽等方面來看創意發揮,都會比一般人有更好的表現,偶爾陪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很不賴呢!

用點心 學習更快樂

人的一生中,會被工作、休閒娛樂、自我照顧這三大要素佔據。壯年者會將多數時間分配給工作,而小寶寶還不需要工作,大人又會把他的生活起居照料好,所以對孩子來說,認真玩樂是每天重要也最快樂的事。既然如此,該怎麼玩樂又不失教育意義,最好還能同時建立親子關係,是每位家長都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掌握各階段玩樂訣竅

你家的寶寶喜歡和別人互動嗎?每次到公園,孩子是否總是蹲在角落獨自玩耍呢?身為爸媽,一定要了解各階段孩子的發展歷程和玩樂重點,才能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幫助他玩得更開心。

1歲前》無目的玩樂

從腦部的發展過程來看,1歲前大腦內各領域仍獨自發展,在還沒有協調整合的狀態下,孩子無法與別人保持密切的良好互動。舉例來說,接球必須先使用視覺能力判讀球的距離,再決定何時伸手接球,1歲前的孩子還無法辦到良好的視動協調,所以總是無目的獨自玩耍。張旭鎧老師建議,此一階段爸爸媽媽可以化身成孩子的大玩具,不管是扮鬼臉、拿浴巾玩躲貓貓,簡簡單單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2歲前》粗動作發展

從社會化的面向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因為害怕落單喜歡跟著別人的腳步,卻還不太懂該如何和照顧者以外不熟悉的人互動。孩子從爬行進階到會走路,眼睛開始接收不同高度的視野,對所有事物也分外好奇。這階段的孩子需要練習大肌肉的運作,家長可以提供海灘球、跳跳馬等玩具,協助孩子練習肢體協調性。

3歲前》細動作發展

已經能投入喜愛的活動中,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首部的精細動作,可以選擇黏土、積木、串珠珠、拼圖等玩具讓孩子嘗試。不過,2~3歲的孩子還不太懂得分享,會覺得眼前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可以逐漸導入分享的觀念,但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跟別人分享。

4歲前》豐富生活的經驗

孩子已經很會說話了,大動作和精細動作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願意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看出孩子的興趣取向。建議家長要多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比方說到公園玩孩子抓了一把沙說是炒飯,這正是創造力的展現,回家後媽媽就可以炒一盤讓孩子吃,告訴孩子裡面加了哪些美味的配料,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大小元素,都可以成為豐富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原料。

適齡加入輔助道具

既然要從玩樂中學習,適時增添一些輔助的道具,通常對學習的效果有加乘的作用。但這裡所指的學習道具,並不意謂要買最新、最好的教材,而是要依據孩子當下的年齡調整遊戲方法。

以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的積木為例,使用方法從散亂、直線、平面再到立體排列組合,依孩子正值的年齡階段會發展出不一樣的玩法,家長不用刻意時常更新玩具,雖然適齡的玩具最符合孩子當時的發展需求,但家長陪孩子挖掘不一樣的新玩法,一樣可以達到適齡的效果。

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對嶄新的玩具通常能維持1~2天的好奇,幾天後卻又好像失去興趣,又跑回去玩最熟悉的舊玩具,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學習,家長只要每天帶孩子摸一摸新玩具,同時間腦部也會演練著新玩具的玩法,過一段時間孩子重燃對新玩具的興趣了。

玩樂中學習效果加倍

有的家長拿著字卡要求孩子練習辨識數字,但對於孩子而言,他無法理解為什麼這個圖案是「1」,另一張卻又叫「2」,因此,我們應該在玩樂的過程中帶入學習觀念,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學會。

張旭鎧老師建議,家長可以找幾個籃子,上頭貼了大大的數字1、2、3……,再讓孩子玩丟球遊戲,投中了就鼓勵:「好棒喔!你丟中了1號!」下次孩子再接觸數字,就會回憶起:「這個上次玩丟球的時候有看過!」有了開心的經驗,能提高孩子對數字的接受度、拋開恐懼的心情,孩子更願意進一步認識數字,而且會覺得學習好好玩,之後也更愛上學習。

陪孩子探索十萬個為什麼

「爸爸,為什麼鞋子是兩隻不是一隻?」、「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這麼長?」……每個孩子都會度過這段「十萬個為什麼」的日子,孩子發問的當下,家長不用立刻給答案,而是要引導孩子思考,合力挖掘出真正的解答。如果爸媽常對孩子的「為什麼」顯露不耐煩的態度,可能會發生下列兩種後果:第一,個性積極的孩子會轉而自己尋求答案;第二,個性退縮的孩子會因為求助過程受挫而不敢再發問。爸媽的無心拒絕,很可能使孩子產生學習動機下降的影響。

 

張旭鎧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社團法人臺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秘書長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北市立和平醫院職能治療師/臺北市私立復興小學專注力講師

參考網址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74144548313D074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