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參加12場海外駭客松的大學生(更新版)

1年參加12場海外駭客松的大學生(更新版)
Photo Credit: 楊士範 Mario Ya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進入MIT是一個從小覺得不可能的夢想,沒想到因為機緣和貴人幫助,我在一年參加12場駭客松之後,獲邀去MIT做研究!

文:侯海琦

2016/1/12 編按:本文經作者來信要求,標題和部分內容有修改,跟原始版本略有不同。

HackMIT

2015年9月,我收到一封來自HackMIT的邀請函,在這之前,MIT 對我來說大概是電影裡比喻「不可能的夢想」的代名詞,或是小學生拿來和同學開玩笑的麻雀理工、Made In Taiwan,我跟它沒有任何關係、也不曾妄想過。

2015年9月19日,第一次來到波士頓,也是第一次踏進MIT校園,映入眼簾的是如下的畫面:10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駭客齊聚在一間狀似巨蛋的大講堂,裏頭鬧哄哄的,大家有說有笑,而不認識半個人的我,頓時顯得格格不入,只能默默靜坐在角落,偷聽其他人在聊些什麼。

HackMIT2

忽然燈光一暗,幾十間贊助企業輪番上陣,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向駭客們介紹這次將提供的技術、資源及獎項,眼花撩亂之餘,我只記得第一個是Google。

準備離場時,突然有人叫出我的名字,回頭一看發現是一位之前在北京清華駭客松(THacks)及密西根駭客松(MHacks)都曾打過照面的美國人,於是我們決定組隊。

接著300多個隊伍被導引進入兩棟大型體育館內,搭配著無限的食物及軟硬體資源,準備開始一場24小時不眠不休的馬拉松。

做專案的當下,我看著這幅景象,不禁思索著「這麼多人裝在一個密閉空間裡,萬一發生災害豈不是很危險?」邊做邊想,一下子整晚沒睡就到早上了,眼看倒數兩個小時專案還沒做完,沒想到這時候隔壁棟發生了火災,讓我親眼目睹了一千多人避難的視覺化過程,逃離體育館前還不忘拍張空無一人的相片留念。

HackMIT3

前往比賽前,我帶了一大箱的開源硬體、傳感器、模組化套件,以備不時之需,其中有一組行動顯微原型套件是台大學長給我的,希望可以在這場比賽中派上用場。剛好隊友女朋友的父親是一位分子真菌學領域的教授,於是我們胡亂地寄了一封郵件,好奇地想問他對於200倍率下,有哪些生物構造適合用機器學習的演算法來訓練數據並進行圖像辨識。

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他竟然在五個小時後回信了,並建議我們嘗試進行「鐮刀型紅血球、瘧原蟲紅血球」的辨認。根據他的建議,我們開發了一款 iOS App試圖將手機透過顯微鏡頭拍下的大量照片,透過Parse傳送至運用Clarifai Machine Learning API建置的伺服器,透過數據訓練模型。

雖然時間、樣本都很有限,但這套機制相比於傳統實驗室進行的紅血球檢測方式,能在近乎零成本的情況下,用手機即時反饋出體液中是否包含鐮刀型、瘧原蟲紅血球。

最後,感謝教授台大學長,以及兩間贊助企業(ParseClarifai)的技術支援,讓我們有機會進入決賽,並在所有人面前進行專案成果演示。

HackMIT4

因為這場比賽,讓我認識了一些很棒的MIT教授,也更了解如何應用兩間企業所提供的技術服務。然而令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和那位美國隊友變成了很棒的朋友,之後我也藉機把他挖角進入我們公司,現在他在圖靈機器人擔任海外業務拓展總監。

HackNY

HackMIT 結束的下一週,我旋即飛往紐約參加第十二屆HackNY,同時也是我個人的第12場駭客松。

HackNY的兩位創辦人現在分別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及紐約大學(NYU)資訊工程學系的教授,聽著他們述說當時身為學生時的籌辦動機與過程,不僅令在場所有學生佩服,也為這場比賽揭開了動人的序幕。

HackNY1

每一屆HackNY都會有一項主題,而今年以「智慧城市」為方向,由紐約市政府提供開放資料(NYC Open Data)讓參賽者進行Hacking,也邀請到紐約市的科技長(Minerva Tantoco)來擔任評審並頒發最佳城市駭客獎(Best Civic Hack)。

這回我和三位不認識的學生進行隨機組隊,而其中一名隊友起初只是為了搞笑、故意選用和我名字(編按:Poseidon,也是海神的名字)相呼應的 datasets(Water Quality Complaints),沒想到之後我們即以此為方向,試圖透過相同的行動顯微套件來辨識水中的雜質,讓市民透過自己的手機進行水質檢測,並透過手機定位將檢測結果釘在紐約市的視覺化開放資料上,來達到市民互助、監督政府與環境的功能。

HackNY2

感謝紐約市政府提供的技術支援與開放資料,以及紐約市科技部長的支持,讓我們有機會從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拿下最佳城市駭客獎,並受邀前往參加紐約市應用程式大賽(NYC BigApps

這場比賽對我最大的影響,即是理解身為一位擁有網路技術的駭客,如何利用政府的科技及資源,對自身所處的城市與環境創造更大的價值。我相信當更多人實質參與、貢獻、回饋自己的技術力量於社會時,未來在大家的心目中,駭客將不再只是竊取密碼、盜用帳號的代稱。

這位科技長鼓勵我繼續精進此研究,待專案成熟後與她聯繫、討論施行於紐約市的可能性。也因為這場比賽,讓我有機會前往MIT Center for Civic Media做訪問學生。

只期許自己前往之後,不會辜負眾多貴人的期望,並能將前輩提拔自己的動力,化作幫助其他晚輩的原力。

作者介紹:

Poseidon Ho 侯海琦來自台灣大學資管系,於過去一年多參加 12個海外駭客松,目前在北京圖靈機器人擔任首席設計師。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