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台灣所得分配惡化 隱藏不了

行政院主計總處常用的衡量所得分配不均的指標有兩個,其一是「五等分層級所得比」,意即台灣所得最高20%家庭的平均所得,與最低所得20%家庭平均所得的比。當然,這個比值越大,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公平。過去五十年台灣的數據,我們列在附圖中。

另一個常用的指標是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它的文字意義不容易講清楚,但是代表某種「最高所得20%者拿走其他較低所得80%者的加權平均」。當然,吉尼係數越高也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公平。過去五十年數據,我們也列在同一圖中。

這兩種數據如果是跨國比較沒有什麼問題,例如2011年,台灣的吉尼係數是0.342,而新加坡是0.473、香港是0.537,顯然表示新、港二地所得分配較台灣不公平。但是我們若是看一國自己不均度指標的時間數列(如圖所示),則通常跨年之間數字變化極小,例如台灣在2010與2011年間,吉尼係數完全沒變,而層級所得比下降0.02,幅度僅有千分之三,幾乎沒有意義。

但是台灣過去十幾年的所得分配,真的如下圖「幾乎沒有變化」嗎?恐怕不然。如媒體報導所述,太陽花學運五十萬人上街背後隱藏著社會對所得分配益趨不公的不滿,那麼圖中平緩而無變化的兩組數據,就相當失真了。

要細看一國所得分配時間數列的變化,一個辦法就是將所得做更細的切分,例如切為十等分、廿等分、甚至一百等分。在概念上,這是有道理的。五等分切割所得最高20%的切分點在近年是家庭年收入180萬台幣以上,這表示夫妻每月各賺8萬的受薪家庭,會與郭台銘、魏應充等超級大富歸入同一級而不做區分。如此,若是薪水凍漲但郭魏等富豪大賺錢,則五等分層級所得比與吉尼係數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樣的數據當然是不合理的。

我在另一圖中呈現將台灣財稅資料中心所得資料廿等分的14年數據,結果是觸目驚心。雖然財稅資料中心與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有些技術屬性的差異,但是如前所述,這些資料做時間數列分析,是絕對有意義的。如圖所示,台灣廿等分層級所得比在過去14年由32倍多暴增到96倍多;這大概與許多人心裡的感覺若合符節。

令人遺憾的是,財政部一度決定不再公布十等分與廿等分的所得分配統計,引起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與媒體記者嚴厲批評。財政部表面的理由是要與國際接軌,但外界怎麼都不相信,因為跨國比較是橫斷面、時間數列是縱斷面,兩者沒道理要有所搭配。還好財政部後來改變決定,如果政府官員不公布數據是為了要隱藏一些真相,那真是很丟人的。

歷年貧富差距變化表。資料來源: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

瀏覽次數:53098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延伸閱讀

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中研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經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與國科會主委。龔自珍為其五代祖,執筆署名、非署名評論多年,從「解構黨國資本主義」、「教育鬆綁」、「基本人權」到「騎哈雷飆經濟」,是當代最入世的重筆學者之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中研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經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與國科會主委。龔自珍為其五代祖,執筆署名、非署名評論多年,從「解構黨國資本主義」、「教育鬆綁」、「基本人權」到「騎哈雷飆經濟」,是當代最入世的重筆學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