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教會增長多「道」向
葉松茂:不只惻隱,更要突破罪性
(9月3日消息)

愛鄰舍福音網絡於昨日(九月二日)舉辦講座,題為「教會增長多『道』向」,邀得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主席陸輝牧師、《101香港教會經驗分析》作者葉松茂博士、611靈糧堂堂主任張恩年牧師及宣道會基蔭堂堂主任蕭如發牧師分享,聚會有八十多位教牧同工出席。

教會增長七因素

愛網總幹事梁國全首先公佈早前向荃葵青教會所作的問卷調查結果。在百多間教會中,暫時有三十六間回卷。而這三十六間教會的總崇拜人數,在O六至O八年持續有每年百分之八至九的增長,而O七及O八年亦有五間新堂會在荃灣區建立或遷入。梁國全相信增長的原因有三:一是馬灣、青龍頭等地新建了多個私人屋苑,帶動人口增加。二是荃灣乃全港中心點,是連接屯門、沙田及市區的交通總匯。三是區內有不少貧窮人口,例如人口五萬的葵涌邨是全港第二多綜援戶的屋邨,教會有許多服事機會。

陸輝之後分析近年教會普查中,發現以下七個元素與增長有關:堂會規模大、有青少年崇拜、以學校為崇拜場地、以小組牧養為主、有推動靈修、有禁食或復興祈禱會、有社會服務。他亦提出「自然教會增長」的概念,指教會可循以下八個方向思考增長之道:激勵人心的敬拜、基於聖經的教導、整全發展的小組、適切需要的佈道、使人得力的領袖、恩賜為本的事奉、發揮功能的結構、充滿熱忱的靈性。他又強調:「惟有有使命的教會才會有增長!」

葉松茂則總結自己所屬的宣道會宣基堂,以及其他在青少年事工上有持續增長的堂會的經驗,言簡意賅地提出三個原則──大手佈道、亦友亦師、雙軌牧養──再逐一解釋每個原則的對應指標:

大手佈道.亦友亦師.雙軌牧養

「大手佈道」的指標是每年必須有一浪能帶二、三十位青少年新朋友回來的佈道活動:「二、三十人來到,下次通常只有一半人留下來,青少年的習性是朋輩影響,若一開始只是『細手佈道』,五、六人來到,下次走了一半,餘下的兩、三人自然留不住,因此必須『大手佈道』!」至於「大手佈道」的方式,葉松茂認為沒有一定,可以是三福佈道、玩樂交誼或個人邀請等,視乎堂會各自的特性。

「亦友亦師」的指標則是每星期與每位青少年通電話一次,即使三數分鐘也可以。「我強調是『亦友亦師』,而非『亦師亦友』。我們是透過跟青少年做朋友而爭取他們把我們視為師傅,而不是一開始便自以為是他們的師傅。」而打電話正是建立朋友關係的方法。「當然,偶爾也可相約吃喝!」

「雙軌牧養」的指標則是在常規聚會之外,由傳道人帶領長期的門徒訓練。葉松茂指門訓形式可以不同,但內容應包括以下幾項:一是「彼此交賬」,即誠實交代自己過去一週的靈修、讀經次數,藉以建立屬靈習慣。二是「事奉督導」,當中技巧傳授是其次,最重要是建立少年人認真事奉的心志和態度。三是「深度相交」,大家真誠分享生活和家庭的需要。

張恩年牧師之後分享,以前在加拿大牧養一間百餘人的堂會十年,自覺這便是自己的極限。但在九九年領受聖靈後,O一年回港創辦六一一靈糧堂,由三個人開始,七年間竟發展到一千七百人。現時他們每週有二百個小組、三十個祈禱會,逢週二至五早上七時至九時更有晨禱會,每次平均有八、九十人出席。多年來的感恩片段包括:剛開始時雖然只有約二十位會友,但已憑信心召聘五位同工拓展事工;O二年憑信心以二千元開展在北角碼頭的二百萬元擴堂計劃;沙士期間,憑信心如期舉辦「Jesus 101」一百晚佈道會;O六年開展「酒樓時代」,租下北角一酒樓全層作崇拜之用,並舉辦連續七星期、每次廿五圍的「豐收餐會」;O七年再憑信心以四百萬元開展五千萬元的遷堂計劃,正式搬進荃灣。張恩年感恩地表示:「這些都是神的恩典、聖靈的工作。」

即使沒有我,教會依然增長

蕭如發牧師分享時則笑言:「我不是『博士』,只是『搏命』;我不懂『訓練』,只懂『瞓身』!」透過長期服事基層和戒賭戒毒家庭,基蔭堂近年有平穩而顯著的增長,由O一年的百餘人,每年增長數十人,到現在已有超過四百會友。蕭如發坦言,服事戒賭家庭和戒毒者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段頗長時間,其彼得團契來來去去只有五、六人:「但他們一旦由家散人亡的邊緣獲得拯救,便會激發出很強的心志去回饋服事和傳福音!」經多年堅守,彼得團契現已發展成一個一百人的團契。而在基蔭堂的執事中,更有兩位是戒毒過來人。他們現在更去服事一所band 3中學,一位戒毒過來人在當中成為很有力的生命導師。「增長完全不在乎我,在O四至O六年,我有一半時間在禧福工作,但教會依然增長!所以這一切都在乎神!」

答問環節,有同工問到自己與不到十位弟兄姊妹來到荃灣植堂,應怎樣開展事工。葉松茂分析指,八、九人其實是一個理想的植堂隊工,因為沒有主日學、團契、崇拜的需求,大家唯一可做的就是佈道,如此便會有增長。「五十人的教會,往往是一個關口,因為人力資源不多,卻要齊備主日學、團契、崇拜、聖樂等不同事工,結果同工疲於奔命,只能照顧這五十人,沒時間對外佈道。」他指增長之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付出時間:「經驗證明拍門傳福音也是有效的,多傳幾次,總有成功的時候。」他又認識一位教牧,每週找半天在教會門外向街坊傳福音:「試想,一年五十二個星期都這樣做,每個月總有一個成功吧?一年下來便有十人!五年後便累積五十人!怎會沒增長?」

蕭如發亦同意,同工坐著對電腦的時間比在外邊對人的時間還要多,是現在不少同工面對的問題:「唔怕搬屋,最怕唔郁!」他指當教牧說要做「人的工作」,便必需接觸人,特別是到一些別人有需要的地方:「福音就是要打破罪惡的黑暗權勢,故此教會要去黑暗的地方!」他舉例指醫院便是其中之一,那裡的病人和家庭都很有需要,過去確有不少人因教牧幫忙處理病故親人的後事,而全家感動歸主。

長期委身的異象

張恩年牧師亦指,不少教會每年都會定目標,但來來去去也是「往下紮根,向上結果」之類,沒有認真尋求異象:「究竟教會有甚麼異象?想服事甚麼人?想將來發展成怎樣?異象不是自己想像出來,而是神告訴你的!」

葉松茂亦補充,有「異象」從事某項事工的意思,絕不是指每個月願意做一次義工這樣簡單,而是指一種長期委身。他以母堂宣道會北角堂的傷健事工為例,弟兄姊妹不是每月去探訪傷健人士一次,而是每週集體出動去接他們來到教會聚會,之後花大半天陪伴、傾談,持續不斷去做,結果連對方的家人也受感動。「偶爾一次的服事,只是出於孔子所講的『惻隱之心』;惟有透過門訓去建立長期委身的心志,才能突破基督教所講的『罪性』──即我們提出許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不願接觸別人的心態。」

陸輝亦認同另外三位講員所講,小堂會要發展,重要是有否承擔:「今天三位講者分別提出不同的增長向度,有青少年的、有聖靈的、有基層的,不同教會總有可以學習之處。大家應建基自己的傳統,開展合適的事工。」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8.9.3)